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PVA-OP为増溶剂的分光光度法测定铜(II)含量的研究
1
作者 王亚飞 高金玲 毕洪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83-86,共4页
研究了在混合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存在下,用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铜(II)盐中铜(II)含量,其含量在6×10-4~30×10-4 mol/L范围内可以得到满意结果。
关键词 聚乙烯醇(PVA) 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 増溶剂 (ii)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铜(II)存在下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2
作者 汪婕 吴根华 《铜陵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91-93,共3页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洛美沙星和铜(II)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以及铜(II)对洛美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和铜(II)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根据荧光猝灭...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洛美沙星和铜(II)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以及铜(II)对洛美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和铜(II)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洛美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是1.08×107,结合位点数是1.34;铜(II)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是4.09×105。在铜(II)存在下,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减弱,并且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结果表明,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铜(II)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洛美沙星(LMX) (ii) 牛血清白蛋白(BSA)
下载PDF
新型双核铜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硫氰酸根离子高选择性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归国风 柴雅琴 +2 位作者 袁若 孙爱丽 王福昌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2185-2189,共5页
研制了基于N,N'-亚乙基(μ-5,5-亚甲基-二水杨醛根)(乙酰丙酮根)合二铜(II)[Cu2(II)-MDSBAE]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阴离子选择性电极.试验表明,以Cu2(II)-MDSBAE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电极对SCN-具有良好的电位响应特性,且呈现反H... 研制了基于N,N'-亚乙基(μ-5,5-亚甲基-二水杨醛根)(乙酰丙酮根)合二铜(II)[Cu2(II)-MDSBAE]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阴离子选择性电极.试验表明,以Cu2(II)-MDSBAE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电极对SCN-具有良好的电位响应特性,且呈现反Hofmeister行为,其选择性序列为:SCN->Sal->I->ClO-4>NO-3>Br->NO2->Cl-≈SO23->2SO4-.在pH5.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电极电位呈现近能斯特响应,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6~1.0×10-1mol/L,斜率为-53.6mV/dec(25℃),检测下限为8.1×10-7mol/L.用交流阻抗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并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了电极载体与SCN-,Sal-,I-,ClO-4和NO-3离子间的配位数及缔合常数.将该电极用于实验室废水和工业废水中硫氰酸根的检测,其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配合物 中性载体 硫氰酸根 离子选择性电极
下载PDF
纳米Pt/巯基丁二酰胺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干宁 王鲁雁 +2 位作者 李天华 王峰 江千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5-920,共6页
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Pt固定在巯基丁二酰胺铜(II)自组装金电极(Au/CuL)表面,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电极(Au/CuL/nanoPt).分别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光电子能谱(XPS),表面红外光谱(FT-IR)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对电极... 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Pt固定在巯基丁二酰胺铜(II)自组装金电极(Au/CuL)表面,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电极(Au/CuL/nanoPt).分别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光电子能谱(XPS),表面红外光谱(FT-IR)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对电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CuL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并对H2O2的还原具有电催化作用,纳米Pt可以显著增强这种催化性能.在30℃、0.02mol·L-1PBS缓冲液(pH=6.0)中检测H2O2,在0.00125-0.16mmol·L-1浓度范围呈现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60(信噪比为3),检测极限为0.3μmol·L-1.该电极对H2O2电流响应灵敏度高(0.312mA·cm-2·mmol-1·L)、检测迅速(4.3s)、稳定性好(对46μmol·L-1和2.8mmol·L-1的H2O2连续测10次,变异系数分别为3.1%和3.9%;保存70d后对10μmol·L-1H2O2的响应为初始响应的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Pt修饰电极 巯基丁二酰胺(ii) 电催化还原 H2O2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一种基于咔唑的荧光探针对铜(Ⅱ)离子的荧光增强识别(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汤立军 赵国有 王楠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6-951,共6页
由3-甲酰基-9-乙基咔唑和吡啶2-甲酰肼缩合制备了一种基于咔唑的结构简单的探针分子1。探针1在CH3CN-H2O(9/1,v/v,HEPES 0.02 mol·dm-3,pH=7.0)溶液中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为荧光增强。除了Co2+具有轻微干扰外,其他金属... 由3-甲酰基-9-乙基咔唑和吡啶2-甲酰肼缩合制备了一种基于咔唑的结构简单的探针分子1。探针1在CH3CN-H2O(9/1,v/v,HEPES 0.02 mol·dm-3,pH=7.0)溶液中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为荧光增强。除了Co2+具有轻微干扰外,其他金属离子如Ni2+,Hg2+,Ba2+,Mg2+,Ag+,K+,Ce3+,Mn2+,Pb2+,Na+,Sr2+,Zn2+,Cd2+,Cr3+和Fe3+对Cu2+的识别无显著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化学传感器 咔唑 (ii)离子 识别
下载PDF
EGCG铜离子络合物对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涂云飞 杨秀芳 +1 位作者 张士康 朱跃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97-1200,共4页
本文主要通过荧光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探讨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C)铜离子络合物(ECC)对结肠癌细胞(RKO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10mg/L的ECC能够显著增强胞内活性... 本文主要通过荧光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探讨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C)铜离子络合物(ECC)对结肠癌细胞(RKO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10mg/L的ECC能够显著增强胞内活性氧水平,并且随着ECC水平的增加,细胞周期主要阻止于G2/M期。另外,胞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并且超氧化物岐化酶-1活性并没有随着其基因水平的增强而显著增强;但过氧化氢酶虽然基因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其在胞内的生物活性却呈现出显著性剂量依赖性降低。因此,胞内活性的提升可能主要归因于胞内活性氧(过氧化氢)未能及时被活性降低的过氧化氢酶清除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离子(ii)络合物 活性氧 RKO细胞系
下载PDF
两种含氨基吡啶衍生物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冰 陈振锋 +2 位作者 胡瑞祥 梁宏 郁开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7-390,共4页
Copper(Ⅱ) complexes Cu(C6H6N2)2(ClO4)2 (1) and Cu2(OAc)4(C5H5ClN2)2 (2) with amino pyridine derivatives ligan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 spectrum. Their crystal structures ... Copper(Ⅱ) complexes Cu(C6H6N2)2(ClO4)2 (1) and Cu2(OAc)4(C5H5ClN2)2 (2) with amino pyridine derivatives ligan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 spectrum. Their crystal structures are determined by X ray diffraction method. Compound 1, C12H16Cl2CuN4O8, Mr=478.73, triclinic, space <IMG SRC="IMAGE/04170000.JPG" HEIGHT=14 WIDTH=16>group , a=0.7641(1)nm, b=0.7987(1)nm, c=0.7990(1)nm, α =106.78(1)° ,β =95.71(1)° , γ =108.85(1)° , V=0.4317(1)nm3, Z=1, Dc=1.841g· cm- 3, μ =1.627mm- 1, F(000) =243,R1=0.0264, ω R2=0.0641 (I >2σ (I)). In 1, the center metal ion Cu? possesses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Compound 2, C18H22C12Cu2N4O8, Mr=620.38,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a=1.9888(3), b=0.9158(1), c=1.4241(2)nm, β =115.89(1)° , V=2.3336(5)nm3, Z=4, Dc=1.766mg· cm- 3, μ =2.104mm- 1, F(000)=1256, R1=0.0263, wR2=0.0676 (I >2σ (I)). Compound 2 is dinuclear structure, in which each Cu? adopts five coordinated distorted square pyramid geometry. CCDC: 193109; 193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X射线衍射法 含基吡啶衍生物
下载PDF
On-line detection of Cu(II) in bioleaching system by anodic stripping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妍 陈淼 +1 位作者 金庆辉 赵建龙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82-587,共6页
On-line Cu (II) ion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in bioleaching system was achieved by anodic stripping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ASDPV). Good linearity between Cu (II) concentration and oxidation peak current ... On-line Cu (II) ion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in bioleaching system was achieved by anodic stripping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ASDPV). Good linearity between Cu (II) concentration and oxidation peak current was obtained when Cu (II) existed in 0K media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1μmol/L (64μg/L) to 1 mmol/L (64 mg/L). Moreover, when 0.2 mol/L KCl was added into this media, the linear detection range could be extended from 1 mmol/L to 100 mmol/L (6.4 g/L). The reduction of Cu (II) to metallic copper was shown to proceed as two successive single-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volving an intermediate chemical step where the cuprous ion (Cu+) was complexed by chloride to form the dichlorocuprous anion (CuCl-). In addition, interference effect was also investigated when Fe3+existed in the media, which was the common situation in the copper bioleach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no interference effect o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Fe3+was less than 100 mmol/L (5.6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k current Fe3+interference
下载PDF
水合二草酸合铜(Ⅱ)酸钾的控制制备 被引量:2
9
作者 欧阳宇 米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对水合二草酸合铜(II)酸钾配合物典型的纯针状晶体和纯片状晶体的控制制备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对制备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为开设相关综合实验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配合物的其它性质... 对水合二草酸合铜(II)酸钾配合物典型的纯针状晶体和纯片状晶体的控制制备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对制备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为开设相关综合实验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配合物的其它性质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制备 表征 水合二草酸合(ii)酸钾 晶型
下载PDF
琥珀酰化壳聚糖-铜(Ⅱ)-苯并咪唑衍生物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
10
作者 王彩霞 黄跃龙 +1 位作者 陈佳阳 乐学义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18期3-5,共3页
文章利用琥珀酸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并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sucts-Cu(Ⅱ)-hpb(1)和sucts-Cu(Ⅱ)-tbz(2)[sucts=琥珀酰化壳聚糖,hpb=2-(2’-吡啶)-苯并咪唑,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对配... 文章利用琥珀酸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并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sucts-Cu(Ⅱ)-hpb(1)和sucts-Cu(Ⅱ)-tbz(2)[sucts=琥珀酰化壳聚糖,hpb=2-(2’-吡啶)-苯并咪唑,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对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对四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配合物1、2,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125μg.mL-1和125~250μg.mL-1,抗菌效果明显强于自由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酰壳聚糖 (ii)配合物 苯并咪唑衍生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石墨烯/银复合材料修饰碳糊电极循环伏安法测定铜离子
11
作者 戴虹 焦晨旭 +1 位作者 王磊 侯国忠 《四川化工》 CAS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用石墨烯/银复合材料(rGO/Ag)修饰碳糊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pH值=7.00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测定铜离子(Cu^(2+))。研究rGO/Ag修饰碳糊电极在不同条件对Cu^(2+)电化学测定的影响。实验表明,以比例为0.005∶0.5的石墨烯/银复合材料(石... 用石墨烯/银复合材料(rGO/Ag)修饰碳糊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pH值=7.00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测定铜离子(Cu^(2+))。研究rGO/Ag修饰碳糊电极在不同条件对Cu^(2+)电化学测定的影响。实验表明,以比例为0.005∶0.5的石墨烯/银复合材料(石墨烯∶银=0.075∶1.5)与石墨粉制作电极,在pH值=7.00的PBS缓冲溶液,扫描范围为1.4V^0.4V,扫描速率为100mV·s-1进行循环伏安测定时,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峰电流与Cu^(2+)浓度在1.0×10^(-8) mol·L^(-1)~3.5×10^(-7)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44156+0.13936x,相关系数为0.9955,检出限为3.6×10^(-7) mol·L^(-1);连续测定20天,修饰碳糊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银复合材料 化学修饰碳糊电极循环伏安法(ii)
下载PDF
L-蛋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12
作者 池泉 陈星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11期22-23,38,共3页
文章合成了三种L-蛋氨酸多吡啶铜(II)三元混配配合物,[Cu(Met)(Phen)(ClO4)](ClO4)(1)(Phen=1,10-菲咯啉),[Cu(Met)(IP)(ClO4)](ClO4)(2)(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Met)(PIP)(ClO4)](ClO4)(3)(PIP=2-苯基-咪唑并[4,5-f]1,10-... 文章合成了三种L-蛋氨酸多吡啶铜(II)三元混配配合物,[Cu(Met)(Phen)(ClO4)](ClO4)(1)(Phen=1,10-菲咯啉),[Cu(Met)(IP)(ClO4)](ClO4)(2)(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Met)(PIP)(ClO4)](ClO4)(3)(PIP=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咯啉)。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用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氧化切割活性。结果表明,虽配合物与DNA的作用较弱,但多吡啶配体的平面大小可直接影响到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而氨基酸辅助配体可起到进一步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三元配合物 多吡啶 L-蛋氨酸 DNA
下载PDF
以双核铜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离子电极的研究
13
作者 归国风 聂晓燕 +1 位作者 刘红 陈健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4期74-76,共3页
通过对以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缩谷氨酸合二铜(II)配合物Cu(II)2-DFMPG为中性载体的水杨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发现该电极对水杨酸根(Sal-)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性能和选择性,并呈现出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其选择性次序为Sal-&g... 通过对以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缩谷氨酸合二铜(II)配合物Cu(II)2-DFMPG为中性载体的水杨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发现该电极对水杨酸根(Sal-)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性能和选择性,并呈现出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其选择性次序为Sal->SCN>ClO4->I->NO2->NO3->Br->Cl->SO32-。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电极电位呈现近能斯特响应,线性响应范围为4.2×10-5-1.0×10-1 mol/L,斜率为-53.2 mV/dec(25°C),检测下限为2.0×10-5 mol/L。将该电极用于阿司匹林含量测定,与经典分析法相比,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缩谷氨酸合二(ii)配合物 中性载体 水杨酸根 离子选择性电极
下载PDF
四氯合铜(Ⅱ)-苄基吡啶季铵盐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菁华 周海练 +5 位作者 刘湘粤 蔡镇锋 吴展鹏 韩松 周家容 倪春林 《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75-79,共5页
合成了1种含四氯合铜配阴离子的季铵盐[Bz6HPy][BzPy][CuCl4]([Bz6HPy]+和[BzPy]+分别为苄基六氢吡啶和苄基吡啶的鎓离子).利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电子喷雾质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季铵盐... 合成了1种含四氯合铜配阴离子的季铵盐[Bz6HPy][BzPy][CuCl4]([Bz6HPy]+和[BzPy]+分别为苄基六氢吡啶和苄基吡啶的鎓离子).利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电子喷雾质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季铵盐为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晶胞参数为a=1.581 8(2)nm,b=1.762 5(2)nm,c=1.841 7(3)nm,V=5.134 5(5)nm3,Z=8,Dc=1.428g/cm3,GOOF=1.042,R1=0.051 2,wR2=0.143 7.该季铵盐分子由1个四面体形的[CuCl42]-阴离子,1个[Bz6HPy]+阳离子和1个[BzPy]+阳离子组成;相邻两个[BzPy]+阳离子之间通过吡啶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聚体,而阴、阳离子之间经由C-H…Cl和N-H…Cl氢键作用形成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合(ii)配阴离子 六氢吡啶 苄基吡啶离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一对单核铜-酪氨酸手性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磁性性质(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温悦 韩庆 +1 位作者 刘建彩 陈利娟 《化学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对单核铜-酪氨酸手性配合物[Cu(L-Tyr)_2](1)和[Cu(D-Tyr)_2](2)[Tyr=酪氨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圆二色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和2是由单位[Cu(L-Tyr)_2]或者[Cu(D-Tyr)_2]...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对单核铜-酪氨酸手性配合物[Cu(L-Tyr)_2](1)和[Cu(D-Tyr)_2](2)[Tyr=酪氨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圆二色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和2是由单位[Cu(L-Tyr)_2]或者[Cu(D-Tyr)_2]通过Cu-O键连接而成的一维链状结构.从超分子化学的角度来看,邻近的单位[Cu(L-Tyr)_2]或者[Cu(D-Tyr)_2]之间通过弱的氢键相互作用而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1和2的变温磁化率的研究表明1和2表现出铁磁性行为.而且场依存磁化测量表明1和2处于S=1/2基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酪氨酸配合物 手性 磁性
下载PDF
含2,6-吡啶酰亚胺骨架单元的[2+2]大环合成及其对金属铜(Ⅱ)的配位反应研究
16
作者 陈怀育 魏小康 +1 位作者 刘兴丽 朱必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1,共5页
将前体2,2-二[5'-(2'-甲酰呋喃基)]丙烷(1)与N,N'-(2-胺基苯基)-2,6-二甲酰亚胺吡啶(2)进行缩合作用得到[2+2]Schiff碱大环L,采用1H NMR、MS和FT-IR等手段对大环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采用UV-vis吸收光谱对大环与系列金属离... 将前体2,2-二[5'-(2'-甲酰呋喃基)]丙烷(1)与N,N'-(2-胺基苯基)-2,6-二甲酰亚胺吡啶(2)进行缩合作用得到[2+2]Schiff碱大环L,采用1H NMR、MS和FT-IR等手段对大环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采用UV-vis吸收光谱对大环与系列金属离子配位行为考察,表明对所考察的系列金属离子中,该大环仅对铜(Ⅱ)有选择性识别作用。在DMF/H_2O(V/V,5∶1)混合溶剂中,通过UV-vis吸收光谱滴定获得大环L与铜(Ⅱ)配位反应的键合比为1∶2,配合物稳定常数为K_1=5.19×103L·mol^(-1),K_2=1.48×105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大环 合成 (ii) 识别
下载PDF
水杨醛甘氨酸还原型希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17
作者 程国平 赵干卿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通过缩合和还原反应合成了还原型希夫碱配体H_2Sal Gly.以H_2Sal Gly、2,2'-联吡啶和醋酸铜为原料合成了配合物[Cu(Sal Gly)(2,2'-bipy)]·3H_2O,并通过溶液挥发法得到了配合物的单晶.利用元素分析、IR及单晶X-衍射仪对所... 通过缩合和还原反应合成了还原型希夫碱配体H_2Sal Gly.以H_2Sal Gly、2,2'-联吡啶和醋酸铜为原料合成了配合物[Cu(Sal Gly)(2,2'-bipy)]·3H_2O,并通过溶液挥发法得到了配合物的单晶.利用元素分析、IR及单晶X-衍射仪对所合成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Z=4,a=0.528 35(8)nm,b=2.253 9(3)nm,c=1.662 5(3)nm,α=90°,β=98.0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希夫碱 水杨醛 甘氨酸 (ii)配合物
下载PDF
微量热法研究 [Cu(phen)2]^(2+)、[Cu(bpy)_2]^(2+)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易平贵 商志才 俞庆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82,共6页
用微量热法对菲咯啉合铜( [Cu(phen)2]2+)和联吡啶合铜( [Cu(bpy)2]2+)与小牛胸腺 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依据 McGhee-Von Hippel邻近排斥方程确定了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 K、结合位点距离 n及热力学参数Δ rHm、Δ rGm和Δ rS... 用微量热法对菲咯啉合铜( [Cu(phen)2]2+)和联吡啶合铜( [Cu(bpy)2]2+)与小牛胸腺 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依据 McGhee-Von Hippel邻近排斥方程确定了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 K、结合位点距离 n及热力学参数Δ rHm、Δ rGm和Δ rSm。结果表明这两种铜的配合物与 DNA之间均可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且反应为熵驱动过程, DNA与这些配合物的键合过程中同时存在插入和静电作用两种模式,插入作用的强弱与金属配合物中配体的平面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热法 热力学 (ii)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下载PDF
配合物[Cu(abpa)(pht)]pht·CH3OH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抗微生物活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喜兰 施鹏飞 +2 位作者 许兴友 尹福军 王大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7-802,共6页
利用加热法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abpa)(pht)]pht.CH3OH(Hpht:苯妥英,即5,5-二苯基-2,2咪唑烷酮;abpa:(2-氨基乙基)-二(氨基丙基)胺),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墿... 利用加热法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abpa)(pht)]pht.CH3OH(Hpht:苯妥英,即5,5-二苯基-2,2咪唑烷酮;abpa:(2-氨基乙基)-二(氨基丙基)胺),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墿空间群,晶胞参数:a=0.8497(2)nm,b=1.4120(3)nm,c=1.7150(3)nm,α=67.544(2)°,β=87.434(3)°,γ=76.842(3)°;V=1.8496(6)nm3,Dc=1.387 mg/m3,Z=2,F(000)=814,μ=0.646mm-1,R1=0.0980,wR2=0.2180[I>2σ(I)]。每个配合物分子由一个(2-氨基乙基)-二(氨基丙基)胺苯妥英合Cu(II)阳离子、一个苯妥英阴离子及一个溶剂化甲醇分子构成;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来自一个苯妥英的1个N原子和一个(2-氨基乙基)-二(氨基丙基)胺的4个N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单元。利用琼脂扩散法和单片滤纸法测试了配合物、配体和铜盐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它们对4种植物致病真菌和3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配合物 苯妥英 合成 晶体结构 抗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甘氨酰-β-丙氨酸)(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铜(II)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杨 邓剑生 乐学义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81-1086,共6页
合成了新的(甘氨酰-β-丙氨酸)(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铜(II)配合物:[Cu(Gly-β-Ala)(dpq)]·2H2O[Gly-β-Ala=甘氨酰-β-丙氨酸,dpq=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 合成了新的(甘氨酰-β-丙氨酸)(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铜(II)配合物:[Cu(Gly-β-Ala)(dpq)]·2H2O[Gly-β-Ala=甘氨酰-β-丙氨酸,dpq=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配合物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为:a=0.70787(3)nm,b=0.96727(4)nm,c=0.52436(6)nm,α=97.016(2)°,β=100.859(2)°,γ=108.046(2)°,V=0.95624(7)nm3.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为1.53×107 L·mol-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配合物 甘氨酰-β-丙氨酸 二吡啶[3 2-d:2’ 3’-f]喹喔啉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循环伏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