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中地区铜冶店断裂带文祖断裂带两侧找矿前景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国民 徐勇 +3 位作者 韩金芳 乔增宝 吕海涛 蒋波 《山东国土资源》 2008年第5期21-26,共6页
鲁中地区文祖断裂、铜冶店断裂带为同一断裂带,其两侧莱芜上游北部地区、莱芜铜山地区、新泰旋崮河地区的地质体中赋存有金、铜矿体,该断裂带具备赋存金、铜矿的有利条件,具有找金、铜矿前景。
关键词 铜冶店断裂 文祖断裂 金矿 找矿前景 鲁中地区
下载PDF
开展燕文化区的铜冶金考古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延祥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4期168-172,共5页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 论述开展燕文化区冶金考古的必要性,介绍已有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燕文化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经历了冶铜技术演化的各个阶段。对铜锡等矿产古代开采遗迹的科学考察,对琉璃河等早期铸铜遗址的深入研究,对各时期出土的铜器的分析,将为阐明燕文化的冶铜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为探讨中国冶铜技术的起源与传播,为寻找夏商时期青铜原料的产地等重要同题提供新的科学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炼遗址 金考古 燕文化 技术
下载PDF
土壤氡气测量与CSAMT测量在铜冶店孙祖断裂勘查中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白新飞 张军 +5 位作者 王涛 宋亮 宋津宇 于超 赵明杨 王振国 《山东国土资源》 2021年第11期60-66,共7页
土壤氡气测量主要应用于探测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活动性并应用于地震监测预警,与CSAMT测量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本文在铜冶店-孙祖断裂雪野段布设3条测线,分别进行土壤氡气测量和CSAMT测量,并在测线推测的氡异常带附... 土壤氡气测量主要应用于探测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活动性并应用于地震监测预警,与CSAMT测量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本文在铜冶店-孙祖断裂雪野段布设3条测线,分别进行土壤氡气测量和CSAMT测量,并在测线推测的氡异常带附近取地下水样品进行氡气测试:通过对各测线氡异常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CSAMT测量反演生成的视电阻率断面解译结果,推断铜冶店-孙祖断裂在雪野地区形成数条近平行的次级断裂,呈现随着与主断裂距离越远构造应力逐渐消减,其活动强度越弱,氡异常幅度亦弱的规律。本次研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与CSAMT测量联合探测断裂取得良好效果,可在各类地质勘查工作中推广使用,尤其在活动断裂勘查方面尤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氡气测量 CSAMT测量 氡异常带 铜冶店-孙祖断裂
下载PDF
铜冶店-孙祖断裂成因机制与控岩控矿研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书锋 《山东国土资源》 2019年第6期27-32,共6页
铜冶店孙祖断裂展布方向与区域上基底岩石的条带展布方向一致,该断裂规模巨大,总体上分为6段,作为构造单元边界的分划性断裂往往深切上地幔或下地壳,从而成为深部岩浆和矿液的上升通道。它控制着该区成矿带或成矿区的分布,金牛山岩体、... 铜冶店孙祖断裂展布方向与区域上基底岩石的条带展布方向一致,该断裂规模巨大,总体上分为6段,作为构造单元边界的分划性断裂往往深切上地幔或下地壳,从而成为深部岩浆和矿液的上升通道。它控制着该区成矿带或成矿区的分布,金牛山岩体、矿山岩体、铁铜沟岩体、铜井岩体等中基性—中性—中偏碱性(中偏酸性)杂岩体亦是受铜冶店孙祖及其次级断裂或与其他构造复合部位控制。该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早期活动控制着两侧地质体的分布,晚期活动对各种含矿热液的运移和富集起着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是铁、铜、金矿成矿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构造、地层、岩体”三要素是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等矿床必不可少的控矿因素。该断裂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流体迁移、聚集的热力和动力,提供了成矿物质运移和沉淀的空间场所,其所控制的矽卡岩型铁矿床及中低温热液金、铜等矿床,多集中于铜冶店孙祖断裂鹿野前孤山段,该断裂具“构造控矿,分段富集(走向、倾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店孙祖断裂 控岩 控矿
下载PDF
宋代铜冶业研究
5
作者 卫正梅 《开封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宋代的铜冶业发展成效显著,矿税量激增,产地扩大,新的炼铜法得到推广。由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对铜冶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室南渡后,铜冶业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其原因主要在于战乱、国土沦丧、政府对坑冶... 宋代的铜冶业发展成效显著,矿税量激增,产地扩大,新的炼铜法得到推广。由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对铜冶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室南渡后,铜冶业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其原因主要在于战乱、国土沦丧、政府对坑冶剥削的加重以及长期胡乱开采造成的环境恶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铜冶 发展 衰落 原因
下载PDF
宋代铜冶铜监考 被引量:1
6
作者 裘士京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6,共4页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较前代大大增加,用于铸造钱币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显得至为重要。宋朝政府非常重视铜矿业的发展,设置专门的矿务机构进行管理,铜监的数量开始急速增加。考察铜冶、铜监的设置与分布,...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较前代大大增加,用于铸造钱币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显得至为重要。宋朝政府非常重视铜矿业的发展,设置专门的矿务机构进行管理,铜监的数量开始急速增加。考察铜冶、铜监的设置与分布,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宋代矿冶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商品经济 矿开采 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 需求量 设置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被引量:5
7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42-46,共5页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制陶器所使用的高温加热技术逐渐呈现出一定领先优势,不仅为发明人工冶铜并顺利进入铜器时代提供了高温技术支撑;而且随后基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高温技术,率先发明了需1200℃以上加热才能制作出来的瓷器,为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高温基础。早期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所获得铜矿石的天然成分,高温冶铜则有利于促使铜器化学成分的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技术 天然成分 领先优势 地中海地区 变形加工 自然 人工制造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8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高温技术 加热技术 合金 金史 重熔
下载PDF
中条山地区先秦冶铜遗址调查与初步认识
9
作者 戴向明 田伟 +2 位作者 崔春鹏 王晓毅 李延祥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11-35,共25页
晋南中条山富含铜矿,是先秦时期中原重要的铜产地。自本世纪初以来数家考古单位合作,在中条山地区进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出18处先秦冶铜遗址,其中多数属于夏到早商时期,只有少数几处可能存在两周时期的冶铜遗存。本... 晋南中条山富含铜矿,是先秦时期中原重要的铜产地。自本世纪初以来数家考古单位合作,在中条山地区进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出18处先秦冶铜遗址,其中多数属于夏到早商时期,只有少数几处可能存在两周时期的冶铜遗存。本文对每处遗址的概况和冶铜遗存的发现情况作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本地区先秦冶铜活动的兴衰演变过程和原因。这些资料的发表和初步的认识,将有助于学界了解青铜时代中原王朝崛起与晋南铜矿资源之间的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 先秦时期 遗址 考古调查 初步认识
下载PDF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初步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延祥 黄全胜 万辅彬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79,共5页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位于北流江河畔的山坡山顶,相距约10km,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迹。考古部门曾对北流铜石岭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和研究,显示其冶铜年代约在汉至魏晋时期。于2006年11月对北流铜石岭...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位于北流江河畔的山坡山顶,相距约10km,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迹。考古部门曾对北流铜石岭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和研究,显示其冶铜年代约在汉至魏晋时期。于2006年11月对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遗址的考察发现了杯纹岩刻、炼铜炉址以及大量散落炉渣、鼓风管残片、陶片遗存,其冶炼技术水平及冶炼工艺等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古代矿遗址 岭南地区 技术 金考古
下载PDF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辅彬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骆越 俚人 僚人
下载PDF
中国与世界的早期接触:以彩陶、冶铜术和家培动植物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亦箫 《吐鲁番学研究》 2015年第2期19-32,共14页
文章选取水洞沟文化勒瓦娄哇技术、彩陶、冶铜术、家培动植物中的绵羊(世系B)、黄牛和小麦等文化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它们来自域外,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最早一批证据和联系纽带。以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为代表的早期中外接触通道... 文章选取水洞沟文化勒瓦娄哇技术、彩陶、冶铜术、家培动植物中的绵羊(世系B)、黄牛和小麦等文化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它们来自域外,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最早一批证据和联系纽带。以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为代表的早期中外接触通道,在中国北方以北的欧亚草原,而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绿洲丝绸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世界 早期接触 彩陶 家培动植物
下载PDF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建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9-102,共4页
关键词 遗址 综述 研究成果 发掘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 矿资源 锡青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从技术成因探讨中国冶铜术的起源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荣誉 《大自然探索》 1991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起源 采矿
下载PDF
大冶铜绿山古代矿冶生产者的故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树祥 《大众考古》 2016年第11期29-38,共10页
当下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古代帝王将相的考古发现上,感叹建筑的雄伟和器物的瑰丽时,却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它们。生产者的事迹与归宿很少有史料记载,但他们不应被遗忘,我们要追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 生产者 故事 古代 考古发现 帝王将相 史料记载 器物
下载PDF
新见西汉冶铜炉与铜绿山春秋战国冶铜炉比较研究
17
作者 陈树祥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2012年12月,在大冶市卢家垴遗址上发掘出1座西汉冶铜炉,弥足珍贵。文章将其与以往铜绿山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冶铜炉在选址、空间布局、筑炉技术、冶铜水平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铜绿山历时性冶铜炉演变发展的特征及影响。
关键词 汉代 绿山春秋战国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早期冶铜技术发展探析
18
作者 樊萍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3-174,共2页
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是文明时代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业成就。铜器是人类最先认识、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因而早期铜器和文字、城市、都邑一样成为我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且铜器具有石器、骨器、木器工具绝非可比的优势,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 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是文明时代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业成就。铜器是人类最先认识、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因而早期铜器和文字、城市、都邑一样成为我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且铜器具有石器、骨器、木器工具绝非可比的优势,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主要依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和经过科技检测的数据,就中国早期铜器起源及技术发展进行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技术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夏家墩遗址出土青铜冶金遗物科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春鹏 李延祥 +2 位作者 陈建立 徐天进 宫希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105,共15页
前言 安徽铜陵地区因存在较多青铜时代矿冶遗存备受学界关注,2010年师姑墩遗址的发掘与检测不仅发现有早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遗物,其所揭示的技术特征还为判定该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秋冬之际,为加强铜陵地区早期... 前言 安徽铜陵地区因存在较多青铜时代矿冶遗存备受学界关注,2010年师姑墩遗址的发掘与检测不仅发现有早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遗物,其所揭示的技术特征还为判定该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秋冬之际,为加强铜陵地区早期矿冶文明的整体研究,深层次认识当地冶金技术的面貌特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又对师姑墩东侧600米的夏家墩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墩遗址 商周时期 技术特征 产业格局
原文传递
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6,共8页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年,初步判断小北山冶铜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小北山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炉渣 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