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式青铜刀的功用及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牛长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1,共4页
从刀身的形态看,可以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划分为直刃直背刀、凸背直刃刀、凸背凹刃刀、凹背凸刃刀和直背直刃刀五大类。分析这五类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可以初步弄清其作为礼器、兵器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夏代至战国早期北... 从刀身的形态看,可以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划分为直刃直背刀、凸背直刃刀、凸背凹刃刀、凹背凸刃刀和直背直刃刀五大类。分析这五类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可以初步弄清其作为礼器、兵器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夏代至战国早期北方八个不同地区青铜刀的典型特征,则可以准确地把握鄂尔多斯式青铜刀所具有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式 铜刀 功用 特征
下载PDF
绥德县文管所藏铜刀与铜镳 被引量:1
2
作者 康宁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43,I0001-I0005,共17页
南流黄河两岸的晋陕高原向来出土先秦铜器,但因材料零散难以深入研究。绥德县文管所收藏有大量北方系青铜器,本文拣选55件铜刀和2件铜镳,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予以介绍。这批铜刀的年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战国中期,皆为双合范铸造。将其与... 南流黄河两岸的晋陕高原向来出土先秦铜器,但因材料零散难以深入研究。绥德县文管所收藏有大量北方系青铜器,本文拣选55件铜刀和2件铜镳,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予以介绍。这批铜刀的年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战国中期,皆为双合范铸造。将其与北方草原以及中原地区同类器物比较后,发现其与两者均有一些差异,这体现出该区域可能是一个文化过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德 铜刀 文化过渡带
下载PDF
甘肃早期单刃铜刀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国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5,共9页
甘肃单刃铜刀出现年代早、沿用时间长,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制,环首刀在距今3700年前后出现在河西走廊地区,对周边地区环首刀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甘肃单刃铜刀的流行,是对这一区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石刃骨刀使用传统的继承... 甘肃单刃铜刀出现年代早、沿用时间长,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制,环首刀在距今3700年前后出现在河西走廊地区,对周边地区环首刀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甘肃单刃铜刀的流行,是对这一区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石刃骨刀使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单刃铜刀 环首
原文传递
殷墟青铜刀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一曼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0-166,共17页
青铜刀,是殷墟考古发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物,也是殷商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从四十年代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如梅原末治、高本汉、怀履光等,就已对殷墟所出的青铜刀进行收集和初步的研究。四十年代末,李济在研究... 青铜刀,是殷墟考古发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物,也是殷商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从四十年代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如梅原末治、高本汉、怀履光等,就已对殷墟所出的青铜刀进行收集和初步的研究。四十年代末,李济在研究殷墟发掘所获的青铜器时,也对青铜刀作了系统的分类与研究,写出了长篇论文。五十年代初,陈梦家对这一课题亦作了概括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发掘 环首 铜刀 小屯 殷墟文化 出土 礼器 西区 考古发掘
原文传递
简论商代青铜刀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维明 《中原文物》 1988年第2期44-49,共6页
解放后,全国各主要商代遗址相继出土了一批青铜生产工具,其中以青铜刀的形制变化最多,数量引入注目,约占出土青铜工具总数的三分之一。本文以目前发表的有关商代青铜刀的资料为依据,对其进行初步分型、分期,探讨青钔刀在商代社会生活中... 解放后,全国各主要商代遗址相继出土了一批青铜生产工具,其中以青铜刀的形制变化最多,数量引入注目,约占出土青铜工具总数的三分之一。本文以目前发表的有关商代青铜刀的资料为依据,对其进行初步分型、分期,探讨青钔刀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产工具 商周青 遗址 铜刀 专家学者 山西 河北省青龙县 发展变化 文物
原文传递
青海青铜时代铜刀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玥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6,共8页
青海铜刀出现的年代较早,沿用时间较长,形制有柄首、环首和异形。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境内出土的青铜时代铜刀进行梳理、分析。铜刀作为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反应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青海处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带上... 青海铜刀出现的年代较早,沿用时间较长,形制有柄首、环首和异形。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境内出土的青铜时代铜刀进行梳理、分析。铜刀作为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反应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青海处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带上,与中原地区和西北其他周边地区铜刀的出现、发展和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铜刀 文化交流 青海
原文传递
内蒙古土右旗发现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刀
7
作者 史银堂 闫建国 张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8-18,共1页
1989年12月中旬,土右旗志史办公室3名工作人员调查文物古迹时,在萨拉齐镇西北约5公里、西侧靠近阿刀亥沟的大青山一条小沟中,拣得一把青铜小刀。青铜刀通体锈蚀成墨绿色,但刃部仍很锋利。把端两面各有一三角形凹槽。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工作人员 大青山 文物古迹 办公室 三角形 墨绿色 内蒙古 铜刀
原文传递
齿柄式铜刀刍议
8
作者 瑜琼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8,共7页
齿柄式铜刀和联柄式铜刀不同,它一般不铸明显的便于把握的刀柄,而只在刀的柄部上端铸2~3个凸齿。显然,这种形制不是这类刀的完整形态。考古发现证明,这类刀的柄部,多用木质或骨质物为原料经反复地加工,制成相应的刀柄形状。如1965年8月... 齿柄式铜刀和联柄式铜刀不同,它一般不铸明显的便于把握的刀柄,而只在刀的柄部上端铸2~3个凸齿。显然,这种形制不是这类刀的完整形态。考古发现证明,这类刀的柄部,多用木质或骨质物为原料经反复地加工,制成相应的刀柄形状。如1965年8月,在沈阳郑家洼子青铜时代墓葬中出土1件完整的骨柄铜刀,刀的柄部“有3个锯齿状突起,刀柄由三个骨片组合成型。在锯齿处,固以绳索”,使骨柄和铜质刀身有机地结合成完整的一体。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刀 时代 墓葬 短剑 考古发现 西周晚期 昭乌达 内蒙古东南部 翁牛特旗
原文传递
试论滇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枝彩 《东南文化》 CSSCI 1992年第1期83-88,2,共7页
滇西南主要包括今滇西大理,怒江州以南的保山、临沧、德宏三地区及思茅、西双版纳两地州的一部分地方.这里地处中缅边境,环境复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聚居地和对外开放门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工... 滇西南主要包括今滇西大理,怒江州以南的保山、临沧、德宏三地区及思茅、西双版纳两地州的一部分地方.这里地处中缅边境,环境复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聚居地和对外开放门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数百处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春秋战国至两汉时代的青铜遗存,就是这些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成果.这些遗存,尽管目前还来不及进行发掘,出土实物还较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文化 器物 铜刀 新石器 遗存 云南文物 临沧
下载PDF
延庆山戎文化铜柄铁刀及其科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堂坤 王继红 靳枫毅 《中原文物》 2004年第2期71-75,共5页
延庆山戎文化墓出土了一枚铜柄铁刀 ,时代约与春秋中期早段相当。从外形考察和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情况看 ,其刀身当是块炼铁锻制的 ;从X射线探伤分析的情况推测 ,它很可能是先用块炼铁锻制刀身 ,之后再浇铸铜柄 ,而合铸成型的。这是山... 延庆山戎文化墓出土了一枚铜柄铁刀 ,时代约与春秋中期早段相当。从外形考察和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情况看 ,其刀身当是块炼铁锻制的 ;从X射线探伤分析的情况推测 ,它很可能是先用块炼铁锻制刀身 ,之后再浇铸铜柄 ,而合铸成型的。这是山戎文化区年代最早的铁器 ,也是我国今见年代较早的铁器之一 ,对我们了解早期铁器的冶炼和成型工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柄铁 春秋时期 山戎文化墓 块炼铁 X射线
原文传递
早于《天演论》的进化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晓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洋务运动开始后、各大机器局及翻译馆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其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数量为最大,当时流行的科学著作大部分出自江南局。但那时的中国人只知道西方的“船坚炮利”,以为只要把军需工业搞上去就可富强,限于这个认识,在选... 洋务运动开始后、各大机器局及翻译馆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其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数量为最大,当时流行的科学著作大部分出自江南局。但那时的中国人只知道西方的“船坚炮利”,以为只要把军需工业搞上去就可富强,限于这个认识,在选择译著时就侧重在工业制造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方面。这样的翻译工作既缺乏通盘计划,也不考虑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凭着对科学技术体系的极肤浅的认识,认为急需什么就选择什么,如傅兰雅说的:“经中国大宪谕下,欲馆内特译紧要之书,故作类编之意渐废,而所译者多零件新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观 浅释 《天演论》 古地质学 华蘅芳 铜刀 康有为 唐才常 谭嗣同 石层
下载PDF
郑州市石佛乡发现商代青铜戈、刀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焕玉 《华夏考古》 1988年第1期27-27,共1页
1980年在郑州市郊区石佛乡,发现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戈、青铜刀各一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器残片。现简报如下: 青铜戈:为直援,援中起脊,锋及上下刃颇锐利,曲内。援内间无阑,但上下有短齿。援的后部铸有一圆穿。
关键词 郑州市 铜刀 出土 市郊区 二里岗期 残片 纹饰 发现 遗址
原文传递
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 被引量:26
13
作者 邵国田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25,共8页
最近几年,在内蒙古敖汉旗陆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及陶器、石器,在山湾子、热水汤等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墓葬中。
关键词 夏家店上层文化 内蒙古敖汉旗 出土青 夏家店下层文化 陶器 墓葬 遗物 铜刀 尖节 石器
原文传递
盘龙城商代“铜饰件”辨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井中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2,共7页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群是一座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由商王朝直接设置和控辖的早商城邑,出土了大量的各类遗物。本文以埋葬环境、形制类比和文化背景为线索,重点对杨家湾PYWM11出土2件所谓"铜饰件"的功能与定名问题进行讨论。研...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群是一座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由商王朝直接设置和控辖的早商城邑,出土了大量的各类遗物。本文以埋葬环境、形制类比和文化背景为线索,重点对杨家湾PYWM11出土2件所谓"铜饰件"的功能与定名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它们应定名为"刀",是一对具有军权礼仪功能的兵器。此类梯形大刀虽与卷首刀同时出现,但并未像卷首刀那样持续延用到西周前期,似乎仅是昙花一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铜刀 兵器 商周时期
原文传递
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炳华 《考古》 1986年第10期887-890,共4页
近年,在新疆东部地区考古调查中,在哈密县花园子、巴里坤奎苏、木垒东城等处,见到几批铜器(图一),对认识新疆东部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面貌,它与邻近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均有相当意义。以下按出土地点分别介绍如下:
关键词 东部地区 新疆东部 巴里坤县 考古调查 鄂尔多斯地区 出土 新疆地区 邻近地区 铜刀
原文传递
河北怀安狮子口发现商代鹿首刀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建忠 《考古》 1988年第10期941-941,共1页
河北怀安狮子口村农民李海林,早年在村东南一里许长咀沟坡地上割草拾柴时,捡到一把兽首铜刀,1986年全区文物普查时,他将这把铜刀献给县文物保管所。刀全长22.4、柄长9.5、刃长12.9、背厚0.2—0.6厘米。弧背凹刃,背部起棱,柄与刀身衔接... 河北怀安狮子口村农民李海林,早年在村东南一里许长咀沟坡地上割草拾柴时,捡到一把兽首铜刀,1986年全区文物普查时,他将这把铜刀献给县文物保管所。刀全长22.4、柄长9.5、刃长12.9、背厚0.2—0.6厘米。弧背凹刃,背部起棱,柄与刀身衔接处有突齿一道,扁圆柄,柄部上下饰两排羽状纹,羽状纹的前后两端分别饰二道和三道凹线,柄首为一鹿头,作低头张口状,双眼和鼻孔均呈双环形,双角向上竖起,剖面呈椭圆形,上端前后叉开,颈下有一环形鼻钮,鹿首铸造十分精致、逼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怀安 狮子 沟坡地 铜刀 文物 双环形 羽状 普查 呈椭圆形
原文传递
宁夏固原出土战国青铜器 被引量:7
17
作者 延世忠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94-96,共3页
1989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彭堡乡余家庄村村民在挖土垫圈时,挖出一批青铜器。我馆闻讯后,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墓葬已遭严重破坏,仅收得部分文物。计有青铜短剑、铜柄铁剑、青铜刀、车轴饰、泡饰、竿头饰、鹿饰、带扣、牌饰等共2... 1989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彭堡乡余家庄村村民在挖土垫圈时,挖出一批青铜器。我馆闻讯后,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墓葬已遭严重破坏,仅收得部分文物。计有青铜短剑、铜柄铁剑、青铜刀、车轴饰、泡饰、竿头饰、鹿饰、带扣、牌饰等共26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出土 短剑 车轴 现场调查 头饰 牌饰 固原县 铜刀
原文传递
武陟县龙睡村北出土两件商代铜器 被引量:1
18
作者 千平喜 《中原文物》 1984年第4期22-22,共1页
一九八二年六月,武陟县城北二公里龙睡村群众在村北岗地耕地时,犁出商代晚期铜爵一件。铜爵通高21、口径8.2、腹深10.5厘米(图一)。口沿对称立两个菌状柱。(一残),柱上饰以水涡纹。腹底圆鼓下为三棱形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
关键词 武陟县 商代 饕餮纹 三棱形 涡纹 出土 铜刀 耕地 腹部 对称
原文传递
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 被引量:14
19
作者 蒲朝绂 赵建龙 《考古》 1984年第7期598-601,共4页
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是1976年冬季发现的。武威地区和永昌县,为此先后两次派人调查了解,并对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甘肃省博物馆与武威地区展览馆,于1979年3月又共同派人对该遗址再次进行了复查。现将复查结果报导如下:
关键词 三角城 武威地区 文化遗址 沙井 甘肃省博物馆 保护措施 永昌县 调查 陶片 铜刀
原文传递
四川喜德县清理一座大石墓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世旭 《考古》 1987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喜德县位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的孙水河畔,成昆铁路自北而南从境内穿过。1981年4月,拉克公社幸福七队的社员在扩展耕地时,掘出大石墓三座。我们闻讯后即赶往现场,和县文化馆的同志一起,对其中破坏最严重的一座墓进行了清理,而对另两座墓... 喜德县位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的孙水河畔,成昆铁路自北而南从境内穿过。1981年4月,拉克公社幸福七队的社员在扩展耕地时,掘出大石墓三座。我们闻讯后即赶往现场,和县文化馆的同志一起,对其中破坏最严重的一座墓进行了清理,而对另两座墓给予了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德县 清理 安宁河流域 川西南 出土器物 大泉五十 孙水河 铜刀 石器 成昆铁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