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维西县铜厂箐铜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花开佐组二段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本次通过研究与该矿床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及方解石C-H-O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其成矿流体来源,进而探讨该矿床成因。研究发...滇西维西县铜厂箐铜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花开佐组二段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本次通过研究与该矿床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及方解石C-H-O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其成矿流体来源,进而探讨该矿床成因。研究发现,该矿床中主成矿阶段与铜矿共生的方解石样品的δ13 C V-PDB值变化于-6.93‰~-6.16‰,均值为-6.69‰,δ18 O V-SMOW值变化于10.88‰~13.07‰,均值为11.98‰;与铜矿共生的石英样品的δ18 O V-SMOW值变化于14.22‰~16.88‰,均值为15.93‰,δD V-SMOW值介于-87.0‰~-61.7‰,均值为-75.99‰,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岩浆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喜马拉雅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由于澜沧江深大断裂和雪龙山断裂长期活动,伴有深部岩浆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充填,形成铜厂箐脉状铜矿床。展开更多
文摘滇西维西县铜厂箐铜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花开佐组二段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本次通过研究与该矿床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及方解石C-H-O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其成矿流体来源,进而探讨该矿床成因。研究发现,该矿床中主成矿阶段与铜矿共生的方解石样品的δ13 C V-PDB值变化于-6.93‰~-6.16‰,均值为-6.69‰,δ18 O V-SMOW值变化于10.88‰~13.07‰,均值为11.98‰;与铜矿共生的石英样品的δ18 O V-SMOW值变化于14.22‰~16.88‰,均值为15.93‰,δD V-SMOW值介于-87.0‰~-61.7‰,均值为-75.99‰,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岩浆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喜马拉雅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由于澜沧江深大断裂和雪龙山断裂长期活动,伴有深部岩浆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充填,形成铜厂箐脉状铜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