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son病人血铜尿铜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邓世林 李新凤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5-406,共2页
关键词 WILSON病 尿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铜过载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于光辉 郭兆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459-461,共3页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辅助酶或含铜蛋白形式参与呼吸、能量代谢等过程。已证实铜过载与多种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1]、癌症[2]、肝豆状核变性[3]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铜和肾脏疾病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铜过载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辅助酶或含铜蛋白形式参与呼吸、能量代谢等过程。已证实铜过载与多种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1]、癌症[2]、肝豆状核变性[3]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铜和肾脏疾病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铜过载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肾脏不仅是储铜器官,还具有排铜功能,肾脏排泄受损也会导致铜过载,透析患者血浆铜水平显著提高[4],尿铜高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风险比低尿铜者高出近4倍[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肾脏排泄 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 神经退行性疾病 透析患者 尿 蛋白
下载PDF
24小时尿铜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周香雪 李洵桦 +1 位作者 梁秀龄 陈红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研究24h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WD患者85例,其中初诊34例,复诊51例;对照组20例。初诊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24h尿铜、血清铜、脑脊液铜。使用青霉胺治疗后,每个月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尿铜。分析... 目的研究24h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WD患者85例,其中初诊34例,复诊51例;对照组20例。初诊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24h尿铜、血清铜、脑脊液铜。使用青霉胺治疗后,每个月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尿铜。分析尿铜意义。结果未经治疗患者尿铜高于正常对照,肝型患者尿铜高于脑型患者。尿铜与神经症状评分无相关性。使用青霉胺治疗后,WD患者尿铜增加。单个患者尿铜量与青霉胺剂量呈正相关。出现症状加重的患者的尿铜量低于未加重患者。尿铜量随治疗时程逐渐降低。结论24h尿铜对于WD的诊断、临床分型有一定提示作用,可以反映青霉胺疗效和治疗时程。但不能反映神经症状严重程度。尿铜排出困难与青霉胺治疗导致神经症状加重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尿 青霉胺 脑脊液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英才 邓碧坚 支李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529-4530,共2页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30 mg/24h);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和RBP水平。结果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RB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DN组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DN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90.51%,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早期DN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蓝蛋白 尿病肾病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高芳堃 魏洁 +3 位作者 陈仁涉 迟家敏 李明 王葛英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5-375,共1页
关键词 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尿蓝蛋白 测定 诊断
下载PDF
口服二巯丁二酸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尿铜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杨任民 江停战 陈卫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3-85,共3页
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0~37岁(平均20±6.4岁)。口服二巯丁二酸(DMSA)70mg/kg.d,观察8周,结果表明:7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95%。疗前与... 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0~37岁(平均20±6.4岁)。口服二巯丁二酸(DMSA)70mg/kg.d,观察8周,结果表明:7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95%。疗前与疗后1~8周24h尿铜比较,结果显示:疗后各周及疗后总平均尿铜值均显著高于疗前。其尿排铜增高与临床疗效相一致。治疗期6例出现齿龈出血、皮下瘀斑外,未见其他副反应。说明DMSA是治疗HLD的一种较理想的驱铜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二巯丁二酸 24h尿
下载PDF
青霉胺、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乃忠 姚景莉 +2 位作者 吕传真 夏蓓莉 陈秀珍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43-346,共4页
比较青霉胺及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的作用。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患者的 24 h尿铜排泄量,资料分析采用 X2检验及 t检验。结果: 69例用青霉胺及锌剂治疗的 HLD患者,青霉胺治疗组... 比较青霉胺及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的作用。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患者的 24 h尿铜排泄量,资料分析采用 X2检验及 t检验。结果: 69例用青霉胺及锌剂治疗的 HLD患者,青霉胺治疗组疗程为 10.25± 3.84 a,有效率为 94.2%。锌剂治疗组疗程为 3.62± 0.94 a,有效率为 58.8%。治疗同期的尿铜排泄量青霉胺组明显高于锌剂组(P<0.01)。结论:青霉胺疗效明显优于锌剂,青霉胺较锌剂更能有效地驱除造成组织损害的体内已蓄积的过量游离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青霉胺 尿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在青少年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罗飞宏 沈水仙 +6 位作者 方京冲 徐虹 刘豫阳 支涤静 方昕 冯志明 张哓凤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 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参照 ,对比检测尿铜蓝蛋白的排泄情况 ,以了解其在青少年 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肾病综合征对照 2 1例 ,正常青少年对照 6 0例 ,收集 2 4h尿液。放免法测定... 目的 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参照 ,对比检测尿铜蓝蛋白的排泄情况 ,以了解其在青少年 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肾病综合征对照 2 1例 ,正常青少年对照 6 0例 ,收集 2 4h尿液。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ELISA法测定尿铜蓝蛋白。结果 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组尿微量白蛋白、铜蓝蛋白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加 (P <0 .0 5 ) ,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异常者占 4 7.5 % ,尿微量白蛋白异常者占 10 % ,尿铜蓝蛋白随病程增高的幅度大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幅度。尿铜蓝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HbA1c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铜蓝蛋白可能是反映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更为灵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肾病 尿蓝蛋白 青少年 早期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
下载PDF
肾小球疾病患儿24小时尿锌铜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岭 郁飞 王均乐 《西部医学》 2011年第12期2423-2425,共3页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儿尿中24小时尿锌、铜的含量变化以及肾小球疾病损伤程度与尿锌、铜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42例肾小球损伤患儿以及65例正常对照组24小时尿锌、铜含量。结果肾小球损伤患...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儿尿中24小时尿锌、铜的含量变化以及肾小球疾病损伤程度与尿锌、铜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42例肾小球损伤患儿以及65例正常对照组24小时尿锌、铜含量。结果肾小球损伤患儿尿锌、铜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肾小球疾病尿蛋白电泳两条带以上组较两条带组之间尿锌、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24小时尿铜、锌在肾小球疾病时排除量明显增加,尿锌、铜的含量可作为肾小球损伤的辅助诊断标准,同时提示补充和调整微量元素对肾小球损伤患儿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疾病 尿 尿 蛋白电泳
下载PDF
单次尿铜比值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意义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怡 王晓红 +1 位作者 朱启镕 王建设 《肝脏》 2007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次尿铜比值测定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正常儿童24小时内多次尿标本的铜肌酐(Cu/Cr)、铜/锌(Cu/Zn)比值,了解其稳定性;收集15例肝病患儿(其中2例WD)的晨尿和24h尿,研究单次尿Cu/Cr、Cu/Z... 目的探讨单次尿铜比值测定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正常儿童24小时内多次尿标本的铜肌酐(Cu/Cr)、铜/锌(Cu/Zn)比值,了解其稳定性;收集15例肝病患儿(其中2例WD)的晨尿和24h尿,研究单次尿Cu/Cr、Cu/Zn值与24h尿铜相关性;测定9例初发WD患儿和22例其它肝病患儿的单次尿铜比值和24h尿铜,研究其诊断儿童肝病中的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例正常儿童24h内尿Cu/Cr值和Cu/Zn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5%、9.3%。单次尿Cu/Cr值和Cu/Zn值与24h尿铜的相关系数分别0.767和0.891(P<0.001)。24h尿铜定量诊断WD的敏感度55.5%、特异度77.3%;晨尿Cu/Zn值的敏感度77.8%、特异度86.4%。结论单次尿铜比值1d内波动小,尿Cu/Zn值与24h尿铜定量相关性好,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望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WD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24h尿定量 尿/锌比值 儿童
下载PDF
两种剂量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尿排铜曲线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兆春 王如明 +2 位作者 孙文秀 王学禹 丁兆士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9-30,共2页
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内多采用锌剂和青霉胺治疗。文献报道及教科书均认为青霉胺剂量为20mg(kg·d),每日分2~3次口服。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多于治疗过程中被迫停药。为此,近2年来,我们采用两种剂量青霉胺予以治... 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内多采用锌剂和青霉胺治疗。文献报道及教科书均认为青霉胺剂量为20mg(kg·d),每日分2~3次口服。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多于治疗过程中被迫停药。为此,近2年来,我们采用两种剂量青霉胺予以治疗,并分别观察其排铜曲线及副作用,以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青霉胺 尿曲线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晓芳 秦文华 耿琪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9-10,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尿铜比正常人高,其兄弟姐妹患该病的几率也非常大。结论:应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和尿铜的分析,并对其兄弟姐妹做尿铜分析以发现早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尿 血清
下载PDF
Wilson’s病患者亲体部分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峰 成峰 +7 位作者 王学浩 李相成 孙连宝 李君 李国强 钱晓峰 汤琪云 夏永祥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12 4 .8± 2 2 .8)mg/L和 (15 2 4 .8± 32 8.6 ) μg/ 2 4h ,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 2 2例 ,全肝移植 4例 ,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 (2 30 .4± 2 9.6 )mg/L ,尿铜水平均 <5 0μg/ 2 4h。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全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32 0 .2±36 .8)mg/L、(380 .4± 4 5 .6 )mg/L、(36 0 .5± 37.6 )mg/L、(35 6 .2± 2 7.6 )mg/L和 (2 4 0 .4± 2 2 .8) μg/ 2 4h、(86 .5± 10 .6 ) μg/ 2 4h、(5 4 .2± 6 .8) μg/ 2 4h及 (46 .8± 3.4 ) μg/ 2 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2 16 .8± 2 0 .4 )mg/L、(2 4 8.5± 32 .6 )mg/L、(2 85 .4± 4 4 .3)mg/L、(2 6 0 .2± 36 .6 )mg/L和(380 .8± 37.6 ) μg/ 2 4h、(15 0 .6± 2 4 .5 ) μg/ 2 4h、(75 .5± 9.6 ) μg/ 2 4h及 (6 0 .3± 5 .8) μg/ 2 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s病 亲体部分 肝移植 全肝移植术 血清 蓝蛋白 尿 临床资料
下载PDF
24小时尿铜标本留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晓云 刘芝修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留取24h尿铜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的24h尿标本均分为3份,作为1、2、3组,1组为添加了防腐剂的混匀尿,2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混匀尿,3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尿沉渣,分别测定尿铜值。结果尿铜测定值,1组与2组比较... 目的探讨留取24h尿铜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的24h尿标本均分为3份,作为1、2、3组,1组为添加了防腐剂的混匀尿,2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混匀尿,3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尿沉渣,分别测定尿铜值。结果尿铜测定值,1组与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与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添加防腐剂对尿铜检测值无显著性影响,采用尿沉渣法可使测量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尿标本 留取法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尿铜的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宪伟 徐静茹 曹波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27-329,共3页
目的:评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尿铜。方法:将尿液标本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使用JY ULTIMA-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波长324.754 nm下测定尿铜标本。结果:1个月内对3个浓度水平的尿铜标本各检测分批,每批重... 目的:评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尿铜。方法:将尿液标本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使用JY ULTIMA-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波长324.754 nm下测定尿铜标本。结果:1个月内对3个浓度水平的尿铜标本各检测分批,每批重复测定3次。批内CV 4.2%~4.6%,批间CV 4.8%~5.0%,总CV 4.6%~4.9%,方法的精密度1.57%~1.66%,回收率97.4%~98.8%,尿铜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结论:ICP-AES检测尿铜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可作为检测尿铜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尿 方法学评价
下载PDF
硅暴露对铜和锌尿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平智广 刘莉 +1 位作者 王世捷 郭雄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硅的职业性暴露可能导致肾小球及近球小管组织结构的改变。对有硅暴露的不吸烟工人进行尿铜、尿锌含量的检测 ,探讨其与肾组织学改变以及与工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反映肾小球功能 ,测定尿中 α1-微球蛋白含量来判... 硅的职业性暴露可能导致肾小球及近球小管组织结构的改变。对有硅暴露的不吸烟工人进行尿铜、尿锌含量的检测 ,探讨其与肾组织学改变以及与工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反映肾小球功能 ,测定尿中 α1-微球蛋白含量来判定近球小管重吸收功能 ,测定尿液中细胞内谷胱甘肽 S转移酶 ( GST)活性来判定近球小管结构的完整性。此外 ,还测定尿铜、锌和肌酐的含量。结果显示 ,硅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 ,所有检测的指标均显著性升高。尿铜、锌含量与肾小球及近球小管结构和功能及工龄之间呈显著性相关。职业性硅暴露可能导致铜和锌以蛋白 -金属复合物的形式从尿中丢失 ,这些必需微量元素在尿中的含量可以作为检验肾功能失常与否的生物学标记。尿液 GST含量也许可以作为判定近球小管损伤的有用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暴露 乳糜尿 α微球蛋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尿 尿 微量元素 硅尘
下载PDF
晨尿铜/锌比值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研究
17
作者 陆怡 刘晓青 +2 位作者 王晓红 颜崇淮 王建设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晨尿铜/锌比值用于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晨尿和24h尿液标本。依据WD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分为WD组和排除WD组。铜、锌浓... 目的探讨晨尿铜/锌比值用于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晨尿和24h尿液标本。依据WD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分为WD组和排除WD组。铜、锌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WD组和排除WD组晨尿铜/锌比值与24h尿铜等指标行相关性检验。对WD组晨尿铜/锌比值、24h尿铜及24h尿铜/锌比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研究期间WD组和排除WD组分别纳入24例和64例。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的相关性较好(r=0.840,P=0.000)。WD组的24h尿铜、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锌比值中位数分别为87.1μg、0.370和0.394,排除WD组上述指标中位数分别为24.2μg、0.051和0.0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两组24h尿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尿铜、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锌比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0.953和0.911,其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50.8、0.17μg和0.12,取该界值时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93.7%,86.4%、92.2%和86.4%、85.9%。晨尿铜/锌比值取0.2时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5.3%。结论晨尿铜/锌比值与24h尿铜相关性好,诊断WD患儿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望成为WD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24 h尿 尿锌比值 儿童
下载PDF
肝豆汤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中提高24h尿排铜量和改善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徐国存 陈怀珍 +4 位作者 张静 方向 李俊 葛青 李良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11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观察二巯丙磺酸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H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豆汤,疗程8周。结果:... 目的:观察二巯丙磺酸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H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豆汤,疗程8周。结果:①观察组有效率达86.1%,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②治疗后2组尿排铜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多,观察组治疗后第2~8周的尿排铜量均明显多于同期对照组(P<0.01);③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随着驱铜疗程的延长,改善趋势更为明显(ALT↓、AST↓、ALB↑,P<0.01)。结论:肝豆汤用于HLD的治疗可显著提高24h尿排铜量,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可促进疾病向有利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酸钠 还原型谷胱甘肽 肝豆汤 肝豆状核变性 24h尿
下载PDF
苯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及白蛋白的影响
19
作者 杨叶虹 方京冲 +5 位作者 姜文宇 谢洁怡 李吟遒 史虹莉 杨永年 朱禧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目的 评价苯那普利对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影响。 方法  8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控制血压组和苯那普利组。记录及测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 目的 评价苯那普利对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影响。 方法  8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控制血压组和苯那普利组。记录及测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尿素氮、肌酐、尿酸、血脂、血白蛋白 ,并留取晨尿测定铜蓝蛋白、白蛋白及肌酐 (Cr) ,随访 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 ,比较尿Alb/Cr及尿Cp/Cr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控制血压组及苯那普利组尿Alb/Cr和尿Cp/Cr水平均下降 ,苯那普利组尿Cp/Cr下降较控制血压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可降低尿Cp/Cr及尿Alb/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2型糖尿 尿蓝蛋白 尿白蛋白 血压控制 尿病肾病
下载PDF
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的变化比较
20
作者 高芳堃 魏洁 +4 位作者 陈仁涉 鲍利民 吴伟 高欣 王葛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59,共3页
了解血管损伤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评价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及尿白蛋白水平。结果 10 7例正常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5 2 .98± 32 .89ng min ,尿白... 了解血管损伤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评价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及尿白蛋白水平。结果 10 7例正常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5 2 .98± 32 .89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7.13± 2 .2 9μg min ;4 5例高血压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94 .0 1± 6 9.5 0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10 .4 2± 8.19μg min ;112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131.92± 10 3.6 4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18.6 9± 2 7.30 μg min。对以上资料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尿铜蓝蛋白排泄率在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比高血压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更高。高血压、糖尿病常伴有肾小球血管内膜损伤 ,因肾小管基底膜电荷改变 ,网孔变大 ,使带电荷铜蓝蛋白经该处大量逸出。提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对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高血压 尿 尿蓝蛋白排泄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尿白蛋白 血管内膜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