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造多晶硅中铜沉淀的电子束诱生电流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君 杨德仁 +2 位作者 席珍强 阙端麟 关口隆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电子束诱生电流(EBIC)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太阳电池用铸造多晶硅材料中的铜的沉淀特性, 并与铜在普通直拉硅单晶中的沉淀行为进行了比较。EBIC观察发现,在铸造多晶硅中,热处理的冷却速率和结晶学缺陷(如晶界和位错)共同影响着铜... 利用电子束诱生电流(EBIC)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太阳电池用铸造多晶硅材料中的铜的沉淀特性, 并与铜在普通直拉硅单晶中的沉淀行为进行了比较。EBIC观察发现,在铸造多晶硅中,热处理的冷却速率和结晶学缺陷(如晶界和位错)共同影响着铜在多晶硅中的扩散和沉淀性质。样品在快速冷却时,在晶界以及晶粒内形成了很高密度且分布较均匀的细小铜沉淀;而在慢速冷却时,则是形成密度较低,较大尺寸的铜沉淀。EBIC 的衬度计算显示,慢速冷却下形成的铜沉淀具有更强的复合特性,且铜沉淀在晶界上的分布具有选择性。最后, 讨论了铜沉淀在铸造多晶硅中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多晶硅 铜沉淀 EBIC
下载PDF
铜沉淀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的特性
2
作者 于海颖 《宽厚板》 2002年第4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合金性能 电阻率 硬度 铜沉淀 低合金高强度钢
下载PDF
一种铜沉淀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毅斌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6年第5期26-30,共5页
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一种低碳铜沉淀纳米相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性能,测试了试验钢粗晶区焊接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焊接粗晶区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其它区域均为铁素体;铜沉淀纳米强化相随热循环不同而发生不同演变... 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一种低碳铜沉淀纳米相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性能,测试了试验钢粗晶区焊接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焊接粗晶区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其它区域均为铁素体;铜沉淀纳米强化相随热循环不同而发生不同演变,从而引起热影响区性能变化。试验钢粗晶区冲击功及硬度与基体相当,细晶区、临界区及亚临界区冲击功均高于基体,有一定软化现象。在试验t8/5范围内,试验钢粗晶区对焊接热输入较为敏感,随t8/5的增加,组织粗化,并产生较多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冲击功降低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沉淀 热影响区 冲击功 显微硬度
原文传递
淬火工艺对铜沉淀强化UHS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振团 柴锋 +2 位作者 杨才福 罗小兵 苏航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5,共7页
超高强度钢不仅可以降低海洋装备本身质量,而且节约能源,但这类钢应用过程中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而淬火工艺显著影响其后续的相变和性能。采用Thermo-Calc软件、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研究了淬火工艺对低碳(w(C)<... 超高强度钢不仅可以降低海洋装备本身质量,而且节约能源,但这类钢应用过程中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而淬火工艺显著影响其后续的相变和性能。采用Thermo-Calc软件、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研究了淬火工艺对低碳(w(C)<0.05%)铜沉淀硬化超高强海工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10℃淬火、450℃时效处理后峰值硬度达到386HV,700℃时效后空冷可得到部分二次马氏体组织,峰值硬度为357HV。525℃以下时效,富铜相析出的平均半径约为5nm,产生较高的强化增量。820~910℃淬火,随着淬火温度降低,细小的(Nb,Ti)C粒子能够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细化晶粒和马氏体板条块,同时基体中小角度界面密度增加,强韧性提高。其中820℃淬火强度最高达到1 109MPa,-80℃V型冲击功为91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淬火工艺 组织 铜沉淀硬化
原文传递
铜沉淀对直拉硅单晶中洁净区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王永志 徐进 +2 位作者 王娜婷 吉川 张光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0-317,共8页
研究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工艺下直拉单晶硅中过渡族金属铜杂质对洁净区生成的影响.通过腐蚀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常规高一低.高三步洁净区生成热处理样品中,第一步高温热处理前对样品铜沾污,样品中没有洁净区生成,高密度的铜沉淀布... 研究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工艺下直拉单晶硅中过渡族金属铜杂质对洁净区生成的影响.通过腐蚀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常规高一低.高三步洁净区生成热处理样品中,第一步高温热处理前对样品铜沾污,样品中没有洁净区生成,高密度的铜沉淀布满了样品整个截面.而第二步、第三步热处理过程中引入铜杂质不影响洁净区的生成.研究表明,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生成的铜沉淀不能溶解是导致洁净区不能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导致引入铜杂质的平衡浓度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洁净区的厚度.对于快速热处理样品,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拉单晶硅 铜沉淀 洁净区
原文传递
点缺陷对硼掺杂直拉硅单晶p/p^+外延片中铜沉淀的影响
6
作者 吉川 徐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69-373,共5页
系统研究了点缺陷对晶体硅中氧沉淀生成的影响,及点缺陷和氧沉淀对重掺硼直拉硅单晶p/p^+外延片中铜沉淀的影响.样品先在不同的气氛下进行1250℃/60 s快速热处理,随后在750℃/8 h+1050℃/16 h常规热处理过程中引入铜沾污.通过腐蚀结合... 系统研究了点缺陷对晶体硅中氧沉淀生成的影响,及点缺陷和氧沉淀对重掺硼直拉硅单晶p/p^+外延片中铜沉淀的影响.样品先在不同的气氛下进行1250℃/60 s快速热处理,随后在750℃/8 h+1050℃/16 h常规热处理过程中引入铜沾污.通过腐蚀结合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以O_2作为保护气氛时,p^+衬底中的沉淀密度较小,以Ar和N_2作为保护气氛时,重掺硼p^+衬底中生成了高密度的沉淀,且在上述所有样品的外延层中均无缺陷生成.研究认为,以O_2作为保护气时引入的自间隙硅原子(Si_I)可以抑制沉淀的形成,而以Ar和N_2作为保护气氛时引入的空位则会促进沉淀的生成,这是导致此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研究还发现,p/p^+外延结构能很好地吸除硅片中的铜杂质,从而保持了外延层的洁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缺陷 重掺硼 外延片 铜沉淀
原文传递
直拉单晶硅中洁净区形成后铜沉淀行为的研究
7
作者 张光超 徐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05-31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直拉单晶硅中形成洁净区后过渡族金属杂质铜的沉淀行为.样品经过高低高三步常规热处理形成洁净区后,在不同温度下引入杂质铜,然后对样品分别进行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通过腐蚀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在700℃引入铜杂质后经... 本文研究了直拉单晶硅中形成洁净区后过渡族金属杂质铜的沉淀行为.样品经过高低高三步常规热处理形成洁净区后,在不同温度下引入杂质铜,然后对样品分别进行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通过腐蚀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在700℃引入铜杂质后经过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都不会破坏洁净区,在900℃和1100℃引入铜杂质后经过普通热处理不会破坏洁净区,而经过快速热处理会破坏洁净区.研究表明,快速热处理可以使硅片体内产生大量的空位,空位的外扩散是破坏洁净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拉单晶硅 铜沉淀 洁净区
原文传递
沉淀法回收氧化酸浸—络合法浸出液中的锑和铜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慧芬 张莹莹 +2 位作者 王传龙 谭海伟 孟家乐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183,共6页
广西河池某冶炼厂氧化酸浸—络合法浸出获得的含锑、铜浸出液中锑、铜含量分别为538.51 mg/L、395.91 mg/L。对该浸出液进行水解沉淀法回收锑,沉锑残液Na2S沉淀法回收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强度为150 r/min、反应温度为56℃、反... 广西河池某冶炼厂氧化酸浸—络合法浸出获得的含锑、铜浸出液中锑、铜含量分别为538.51 mg/L、395.91 mg/L。对该浸出液进行水解沉淀法回收锑,沉锑残液Na2S沉淀法回收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强度为150 r/min、反应温度为56℃、反应时间为20 min、反应终了pH=3.15条件下水解沉锑,可获得锑品位、沉淀率分别为10.35%、98.23%的沉锑产品;沉锑残液在Na2S添加量为2.5 g/L、搅拌强度为150 r/min、反应温度为50℃条件下反应10 min,反应完全后静置20 min进行过滤,可获得铜品位、沉淀率分别为36.92%、98.38%的沉铜产品。试验结果证明分步沉淀法是回收该浸出液中锑、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出液 水解沉淀回收锑 Na2S沉淀回收 Sb(OH)3 CUS
下载PDF
铜盐沉淀法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单召勇 杨海江 +1 位作者 刘旭坤 朱宗波 《黄金》 CAS 2022年第7期84-87,共4页
某黄金冶炼公司针对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含氰废水特点,对传统因科法进行改进,研发了铜盐沉淀法,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焦亚硫酸钠用量5.0 g/L、五水硫酸铜用量25 g/L、pH值控制在6~8、反应时... 某黄金冶炼公司针对氰化尾渣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含氰废水特点,对传统因科法进行改进,研发了铜盐沉淀法,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焦亚硫酸钠用量5.0 g/L、五水硫酸铜用量25 g/L、pH值控制在6~8、反应时间10~30 min,处理后的废水满足循环用水要求,即总氰化合物质量浓度<10 mg/L。该方法弥补了传统因科法无法处理硫氰酸盐含量较高含氰废水的缺点,实现了高浓度含氰废水的快速、高效净化处理,除氰效果显著,为含氰废水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 因科法 高浓度 含氰废水 硫氰酸盐 破氰
下载PDF
铜盐沉淀法从向日葵盘中提取果胶工艺方法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建朝 孙锐 《宁夏化工》 1989年第1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果胶 向日葵盘 沉淀
下载PDF
精炼工段防止铜液沉淀降低铜耗浅析
11
作者 栾方兴 付庆林 张春生 《河南化工》 CAS 1993年第1期15-17,共3页
本文介绍了合成氨精炼工段防止钢液沉淀降低铜耗的分析以及改进以后产生的效果。在小氮肥厂的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精制大多采用醋酸铜氨液洗涤法。铜液在吸收与再生操作过程中。
关键词 合成氨 精练 沉淀
下载PDF
某高硫难选铜锌矿试验研究及工业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汤小军 李拓 蔡俊峰 《四川有色金属》 2007年第4期18-22,共5页
对四川某难选多金属硫化矿,在铜锌分离时加入硫化钠超前测沉淀铜离子,利用T-207作铜捕收剂,使铜精矿在回收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品位提高了1.53%,铜精矿中锌含量由13.39降至5.62%;采用T-2000与石灰组合抑硫,使锌精矿品位由42.78%提高至49... 对四川某难选多金属硫化矿,在铜锌分离时加入硫化钠超前测沉淀铜离子,利用T-207作铜捕收剂,使铜精矿在回收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品位提高了1.53%,铜精矿中锌含量由13.39降至5.62%;采用T-2000与石灰组合抑硫,使锌精矿品位由42.78%提高至49.02%,锌回收率提高了16.08%,一举解决了生产中铜锌硫分离难的老问题,为矿山增加效益提供了一条快捷简便、科技含量高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超前沉淀 T-207 锌分离 组合抑制剂
下载PDF
核电站用沉淀硬化不锈钢管的制造及性能控制
13
作者 郭安吉 沈秋平 刘刚 《核电工程与技术》 2007年第4期38-42,共5页
控制棒驱动轴部件是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关键部件。本文阐述了沉淀硬化不锈钢超细长厚壁无缝钢管采用合理的冶炼、热穿孔、冷拔、脱脂、热处理和酸洗等工艺。对热穿孔—冷拔—热处理等关键工艺的控制,满足了钢管技术要求。驱... 控制棒驱动轴部件是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关键部件。本文阐述了沉淀硬化不锈钢超细长厚壁无缝钢管采用合理的冶炼、热穿孔、冷拔、脱脂、热处理和酸洗等工艺。对热穿孔—冷拔—热处理等关键工艺的控制,满足了钢管技术要求。驱动轴原材料由管材替代棒料加工深孔的加工工艺,减少中间焊缝,提高了部件的可靠性和设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硬化不锈 超细长厚壁无缝 关键工艺控制 核电站
下载PDF
利用硫酸铜与黄磷的反应原理测定黄磷中砷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颖 李家华 +3 位作者 吴光进 帅瑞铖 袁波 曾茵 《贵州科学》 2013年第3期52-54,共3页
本文利用硫酸铜溶液与黄磷生成磷化铜黑色沉淀的原理。黑色磷化铜用硝酸溶解,在硫酸介质中,铜不分离,直接用氯化亚锡作预还原剂,以锌粒作还原剂,将砷还原为砷化氢逸出,将砷化氢气体收集于含有三乙醇胺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的氯仿溶... 本文利用硫酸铜溶液与黄磷生成磷化铜黑色沉淀的原理。黑色磷化铜用硝酸溶解,在硫酸介质中,铜不分离,直接用氯化亚锡作预还原剂,以锌粒作还原剂,将砷还原为砷化氢逸出,将砷化氢气体收集于含有三乙醇胺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的氯仿溶液中,形成红色络合物,进行光度法测定。实验证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大大降低了分析时间和分析成本。加标量为20μg时的回收率在98.7%~10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与国家标准对比,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磷 硫酸 磷化黑色沉淀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
下载PDF
L-P-F法处理高泥氧化铜的研究
15
作者 徐洪泉 《黑龙江冶金》 1994年第2期5-6,18,共3页
铜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我国铜矿资源丰富,矿石类型繁多,氧化铜矿和混合铜矿占铜矿床的10~15%,占铜金属量的25%。氧化铜矿石是比较难选的矿石,如何充分地利用氧化铜矿,是选矿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
关键词 氧化 L-P-F 矿床 磨矿细度 金属量 置换沉淀 矿资源 选矿工 原矿品位 浸出率
下载PDF
热老化下RPV模型钢中溶质析出机理的原子尺度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丽霞 贺新福 杨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35-539,共5页
压力容器是压水堆核电站全寿期不可更换的关键部件,决定着核电站的安全和寿命。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热老化下压力容器模型钢FeCu0.5Ni0.8Mn1.5中溶质析出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热老化后,富铜沉淀物会析出,同时晶界上... 压力容器是压水堆核电站全寿期不可更换的关键部件,决定着核电站的安全和寿命。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热老化下压力容器模型钢FeCu0.5Ni0.8Mn1.5中溶质析出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热老化后,富铜沉淀物会析出,同时晶界上会有合金元素Ni、Mn析出;Ni、Mn等合金元素的晶界析出会增强晶界结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 热老化 铜沉淀物析出 晶界偏析 晶界结合能
下载PDF
夹杂物与空洞相互干涉对刃型位错运动吸附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任杰 买买提明.艾尼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卡地尔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分子动力学(MD)计算模拟是研究复杂的微观系统的有力工具,使用Osetsky模型[1]和Malerba势能[2]进行模拟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国内已经模拟过BCC铁中单独存在沉淀[3]和单独存在空洞[4]时的临界切应力(CRSS)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本... 分子动力学(MD)计算模拟是研究复杂的微观系统的有力工具,使用Osetsky模型[1]和Malerba势能[2]进行模拟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国内已经模拟过BCC铁中单独存在沉淀[3]和单独存在空洞[4]时的临界切应力(CRSS)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本文模拟了BCC铁中刃型位错与铜沉淀和空洞共同存在时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沉淀和空洞共同存在时对吸附切应力的影响,可以对位错的汇集过程更清楚的表征,同时预防或延迟裂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刃型位错 空洞 铜沉淀
下载PDF
碘量法分析植酸的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青培义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75-178,共4页
讨论了碘量法分析植酸的可行性和实验条件.为分析植酸选择了一个快速、简便、无环境污染和比较准确的方法.
关键词 植酸 植酸铜沉淀 碘量法
下载PDF
某矿山含氰废水因科处理工艺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超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21期195-195,197,共2页
某矿山目前需对氰化尾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尾渣达到Ⅱ类固体废弃物排放标准。在探索所有废水处理工艺后确定仅沉淀法和氧化法两类工艺可将废水中总氰降至较低浓度,可以满足含氰废水脱氰处理的技术要求。针对因科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可... 某矿山目前需对氰化尾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尾渣达到Ⅱ类固体废弃物排放标准。在探索所有废水处理工艺后确定仅沉淀法和氧化法两类工艺可将废水中总氰降至较低浓度,可以满足含氰废水脱氰处理的技术要求。针对因科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条件试验,考察pH值、通气量、药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铜盐沉淀﹣因科工艺最佳药剂制度为焦亚硫酸钠用量14kg/m^3,五水硫酸铜约为0.2kg/m^3,开路实验处理后含氰废水总氰含量可达30pp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氰 因科 沉淀 氰渣
下载PDF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copper in Cu-As-bearing copper electrorefining black slime by oxidation acid leaching and sulfide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0
20
作者 Mei-qing SHI Xiao-bo MIN +4 位作者 Chen SHEN Li-yuan CHAI Yong KE Xu YAN Yan-jie LI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03-1112,共10页
A new hydrometallurgical route for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Cu from Cu-As-bearing copper electrorefining black slime was developed. The proposed process comprised oxidation acid leaching of Cu-As-bearing slime and s... A new hydrometallurgical route for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Cu from Cu-As-bearing copper electrorefining black slime was developed. The proposed process comprised oxidation acid leaching of Cu-As-bearing slime and selective sulfide precipitation of Cu from the leach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leaching and precipitation of Cu and A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first stage, Cu extraction of 95.2% and As extraction of 97.6% were obtained at 80 ℃ after 4 h with initial H2 SO4 concentration of 1.0 mol/L and liquid-to-solid ratio of 10 mL/g. In addition, the leaching kinetics of Cu and As was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by the Avrami model, an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ies were found to be 33.6 and 35.1 kJ/mol for the Cu and As leaching reaction,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a combin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and diffusion control. During the selective sulfide precipitation, about 99.4% Cu was recovered as CuS, while only 0.1% As was precipitat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using sulfide-to-copper ratio of 2.4:1, time of 1.5 h and temperature of 2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electrorefining black slime oxidation acid leaching selective sulfide precipitation leaching kinetics copper recove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