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出土铜盒中残留物的初步分析
1
作者 丁莉 杨琴 +2 位作者 吴娜 曹俊 杨及耘 《文物季刊》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为了解山西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出土铜盒M4︰8中残留物的成分及铜盒可能的使用功能,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四甲基氢氧化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铜盒中残留物进... 为了解山西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出土铜盒M4︰8中残留物的成分及铜盒可能的使用功能,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四甲基氢氧化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铜盒中残留物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的主要无机成分为朱砂及重金石,有机成分为含有脂肪酸和多酚类物质的植物残留。根据铜盒的出土情况,对残留物和铜盒的功能进行了分类讨论。若朱砂和植物残留物均原存放于铜盒中,则笔者提出了残留物为药品的可能。若朱砂和植物残留物来源于埋藏环境,则与铜盒的功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白鹅墓地 铜盒 残留物
下载PDF
东周亚腰形铜盒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艳明 权敏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4,共6页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盒是放置花椒等香料的香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亚腰形铜盒 吴越文化
下载PDF
凸瓣纹银、铜盒三题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德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88,共8页
关键词 整体造型 陪葬坑 石寨山 出土 西汉 越王 凸瓣纹银 凸瓣纹铜盒
原文传递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铜盒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及耘 曹俊 +2 位作者 解宙鹏(照相) 王乐(照相) 孙先徒(绘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5,38,共8页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关键词 北白鹅墓地 两周之际 贵族墓葬 铜盒
原文传递
巴蜀铜尖底盒小议
5
作者 王天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5期32-33,共2页
铜尖底盒属于巴蜀文化范畴的青铜容器,出土数量极少,与陶尖底盏、尖底罐有渊源关系。作为盛物的器具,与铜鍪的实用性相比,铜尖底盒更侧重礼仪性。铜尖底盒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巴蜀地区出现,主要流行于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至战国中期基... 铜尖底盒属于巴蜀文化范畴的青铜容器,出土数量极少,与陶尖底盏、尖底罐有渊源关系。作为盛物的器具,与铜鍪的实用性相比,铜尖底盒更侧重礼仪性。铜尖底盒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巴蜀地区出现,主要流行于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至战国中期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底 巴蜀 墓葬
下载PDF
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亚男 《化学教与学》 2015年第10期85-86,共2页
遵循简单、安全、学生易操作的理念,使用方形盒状铜片代替铜丝对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 乙醇 催化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