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离子掺杂对二氧化钛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任成军 钟本和 +1 位作者 陈国强 方为茂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Cu2+掺杂TiO2复合纳米薄膜。掺杂Cu2+的数量和方式及前驱体对TiO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合成TiO2前驱体的原料为Ti(OC4H9)4时,预涂一层质量分数(下同)为1.0%的Cu(CH3COO)2水溶液,可使TiO...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Cu2+掺杂TiO2复合纳米薄膜。掺杂Cu2+的数量和方式及前驱体对TiO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合成TiO2前驱体的原料为Ti(OC4H9)4时,预涂一层质量分数(下同)为1.0%的Cu(CH3COO)2水溶液,可使TiO2光催化氧化活性提高53%,最外层掺入Cu2+会减弱TiO2光催化氧化活性。当TiO2的前驱体为工业偏钛酸时,预涂一层1.0%Cu(CH3COO)2水溶液,仅使TiO2光催化氧化活性提高14%。用X射线衍射对纳米薄膜进行表征。Cu2+掺杂会诱导生成金红石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复合纳米膜 铜离子掺杂 光催化活性 相变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大鹏 张松 杨巍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31-437,共7页
针对纯纳米TiO_2粉末带隙能宽(约为3.2eV),对太阳光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文中通过对液料等离子喷涂的前驱物-钛酸丁酯和乙醇溶液中添加掺杂成分Cu(NO3)2·6H2O制备了掺杂粉末.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针对纯纳米TiO_2粉末带隙能宽(约为3.2eV),对太阳光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文中通过对液料等离子喷涂的前驱物-钛酸丁酯和乙醇溶液中添加掺杂成分Cu(NO3)2·6H2O制备了掺杂粉末.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分析了掺杂对TiO_2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及平均粒径、表面成分和元素价态、本征吸收带及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来评价铜离子掺杂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铜离子掺杂纳米TiO_2粉末形貌呈球形或近球形,粒径分布范围为10~60nm,少量的铜离子掺杂使TiO_2粒径分布均匀,且粉末的粒径有所减小;制备的粉末均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相的混合晶体,且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加,锐钛矿相含量呈减小的趋势;掺杂纳米TiO_2粉末中含有O、Ti、C以及Cu元素,Cu元素的价态不变,Ti 2p区由2p3/2和2p1/2双峰组成,Ti元素仍为+4价;掺杂铜离子的TiO_2相比于未掺杂的TiO_2的本征吸收带边均发生了明显的红移.随着催化剂中铜离子掺杂含量增加,甲基橙的降解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2%的Cu2+掺杂TiO_2粉末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活性最好,为纯TiO_2粉末降解率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喷涂 二氧化钛 纳米粉末 铜离子掺杂 光催化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板式微反应器 被引量:8
3
作者 林骋 刘明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325-4332,共8页
将微反应器技术应用于光催化反应是一项新兴且极具潜力的技术创新。采用金属蚀刻技术制造了板式微反应器,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微反应器中负载了铜离子掺杂改性的TiO2光催化剂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漫反... 将微反应器技术应用于光催化反应是一项新兴且极具潜力的技术创新。采用金属蚀刻技术制造了板式微反应器,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微反应器中负载了铜离子掺杂改性的TiO2光催化剂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的降解反应来评价微反应器的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铜离子掺杂能够有效提高微反应器的光催化性能,掺杂浓度为0.04%(摩尔比于Ti)时效果最优,能够在90 s的停留时间内使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甲基橙溶液降解45%;光催化微反应器中甲基橙的降解过程为不完全氧化的动力学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k)远高于常规反应器体系,并随着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C0)的减小而增大,且lnk-lnC0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催化剂 微反应器 二氧化钛 铜离子掺杂 甲基橙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对高铁低钙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美程 饶美娟 +1 位作者 邓青山 陶永征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6-401,共6页
基于C4AF可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蚀性,以高铁低钙水泥熟料为研究对象,掺入不同含量的CuO,通过对熟料及其水化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水化热、抗压强度、非蒸发水含量和固化氯离子能力等测试,探究Cu2+对高铁低钙水泥熟料水化性能与氯... 基于C4AF可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蚀性,以高铁低钙水泥熟料为研究对象,掺入不同含量的CuO,通过对熟料及其水化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水化热、抗压强度、非蒸发水含量和固化氯离子能力等测试,探究Cu2+对高铁低钙水泥熟料水化性能与氯离子吸附固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适量CuO的掺入促进了高铁低钙水泥熟料中C4AF的生成,降低了熟料液相的粘度,有利于C3S的晶粒生长,有利于提高高铁低钙水泥熟料的水化活性和固化氯离子能力,最佳掺量为0.2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低钙水泥熟料 铜离子掺杂 水化性能 固化氯离子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钒基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5
作者 高云 植传威 +1 位作者 刘峂欣 吕丽萍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两步微波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得到一种直径约为1.5μm的微球形貌铜离子掺杂钒基配位聚合物(V-Cu-HHTP).聚合物中部分取代的Cu^(2+)提高了配位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并提供V、Cu的协同效应,在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表现出良好... 通过两步微波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得到一种直径约为1.5μm的微球形貌铜离子掺杂钒基配位聚合物(V-Cu-HHTP).聚合物中部分取代的Cu^(2+)提高了配位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并提供V、Cu的协同效应,在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V-Cu-HHTP表现出287 F·g^(-1)的比容量,在10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圈后,V-Cu-HHTP的电容保持率仍有98.6%,比相同测试条件下未掺杂的VHHTP电极表现优异(比容量为227 F·g^(-1),电容保持率为94.2%).选取V-Cu-HHTP作为正极,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作为负极,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V-Cu-HHTP//AC,电压窗口达到1.6 V.V-Cu-HHTP//AC在功率密度为795.0 W·Kg^(-1)时,最大能量密度为44.1 Wh·Kg^(-1),优于许多钒基超级电容器.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双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为体系提供了优异的协同效应,提高了结构稳定性;Cu离子掺杂提高了导电性;V-Cu-HHTP的多孔特征为体系暴露更多活性位点,提供优异的双电层电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配位聚合物 钒基电极 铜离子掺杂 协同效应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双金属纳米球免疫传感器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被引量:2
6
作者 尹起 姜丽萍 +4 位作者 郭丰佳 滕圆圆 韩洪文 孙静波 郭立娜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9-1235,共7页
以比表面积大、结合位点多的金铂纳米球杂化二氧化锡石墨烯(GS-SnO2@Au-Pt)修饰玻碳电极,作为传感平台固定捕获抗体(Ab1),铜离子掺杂金银纳米球(Au-Ag@Cu^(2+))与检测抗体(Ab2)结合作为免疫探针,构建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 以比表面积大、结合位点多的金铂纳米球杂化二氧化锡石墨烯(GS-SnO2@Au-Pt)修饰玻碳电极,作为传感平台固定捕获抗体(Ab1),铜离子掺杂金银纳米球(Au-Ag@Cu^(2+))与检测抗体(Ab2)结合作为免疫探针,构建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于Cu^(2+)和Cu^(+)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金银双金属协同效应增强检测信号,通过方波伏安法(SWV)检测,在0.25 V处获得尖锐信号峰。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1 fg/mL~10 ng/mL)和较低的检出限(0.34 fg/mL),在PSA临床检测中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铜离子掺杂金银纳米球 金铂纳米球杂化二氧化锡石墨烯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原文传递
Ti(IV)与铜离子共掺杂的羟基磷灰石薄膜弱紫外光杀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春 路国忠 +2 位作者 郭健 兰永清 王爱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采用共沉淀水热合成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了钛与铜离子共掺杂的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P)(HAPTiCu),以大肠杆菌为目标物,研究了不同材料负载的多孔镍网薄膜在弱紫外光下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HAPTiCu在弱紫外光下具有高效杀菌效... 采用共沉淀水热合成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了钛与铜离子共掺杂的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P)(HAPTiCu),以大肠杆菌为目标物,研究了不同材料负载的多孔镍网薄膜在弱紫外光下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HAPTiCu在弱紫外光下具有高效杀菌效率,并远远高于HAPTi和P25TiO2薄膜.这主要是铜离子的抗菌与光催化分解细菌的协同作用的结果.电子自旋共振(ESR)研究表明杀菌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是O-2·.HAPTiCu薄膜释放的铜离子在光催化杀菌反应过程中,被光催化还原沉积在表面,导致了较低的铜离子溶出,从而保证了材料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弱光 钛与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 抗菌与光催化分解细菌协同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剂处理恶臭气体的效果
8
作者 岳晋宇 高瑛俊 +3 位作者 明皓 任龙龙 关银燕 刘诗月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0,共6页
为了改善低温等离子体(NTP)技术自身不足所带来的局限性,拓宽其在去除恶臭污染方面的应用,将催化剂与NTP联用并对比两者不同的耦合方式对H_(2)S的降解效果,即比较内置式结构和外置式结构的净化机制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内置式反应系统... 为了改善低温等离子体(NTP)技术自身不足所带来的局限性,拓宽其在去除恶臭污染方面的应用,将催化剂与NTP联用并对比两者不同的耦合方式对H_(2)S的降解效果,即比较内置式结构和外置式结构的净化机制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内置式反应系统中,催化剂颗粒与反应器壁面之间形成的接触点增强了整个系统的放电过程,而外置式耦合系统放电产生的高能电子产量较低。此外,与单独NTP系统相比,内置式耦合系统对H_(2)S有截留作用,使其与活性物质充分接触,提升了放电效率,在35 V时输出效率可达6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 多孔催化剂 二价铜离子掺杂 内置式结构 外置式结构 硫化氢 单质硫
下载PDF
掺铜TiO_2光催化剂光催化氧化还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吴树新 尹燕华 +1 位作者 何菲 秦永宁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EI CSCD 2005年第5期333-339,共7页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掺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分别以乙酸降解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为探针,研究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光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铜掺杂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合光电子能谱、X光衍射分析等物理表征结果,对铜掺杂改性机...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掺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分别以乙酸降解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为探针,研究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光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铜掺杂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合光电子能谱、X光衍射分析等物理表征结果,对铜掺杂改性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乙酸 铜离子掺杂 XPS TIO2 二氧化碳还原
下载PDF
掺铜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伟双 张光友 +1 位作者 卢士香 徐文国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7期21-23,共3页
为了对航天废水中的偏二甲肼进行催化氧化降解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纳米TiO2和掺铜纳米TiO2粉体,并用XRD、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测得TiO2和Cu/TiO2粒径分别为29nm和24~25nm。用这几种TiO2对偏二甲基肼废水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 为了对航天废水中的偏二甲肼进行催化氧化降解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纳米TiO2和掺铜纳米TiO2粉体,并用XRD、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测得TiO2和Cu/TiO2粒径分别为29nm和24~25nm。用这几种TiO2对偏二甲基肼废水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实验,实验表明最佳铜离子掺杂量为2.0%,其1h光催化降解率为57.5%,与纯TiO2相比其降解效率提高约1倍。同时研究了温度、TiO2浓度对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为25℃且TiO2质量浓度为0.6g/L时,降解效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二氧化钛 铜离子掺杂 偏二甲肼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Cu(Ⅱ)/TiO_2/H_2O_2联合体系中甲基橙的太阳光催化降解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胜利 罗和安 +2 位作者 陈小明 曾金祥 黄姣 《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2期9-12,共4页
以钛酸四丁酯[Ti(OC4H9)4]为原料通过回流水解,制备了过渡金属Cu(Ⅱ)离子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通过TG DTA,IR,XRD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未经热处理的Cu(Ⅱ)/TiO2粉体为锐钛矿和板钛矿的混合晶型.在H2O2存在,太阳光照射下,甲基橙在该... 以钛酸四丁酯[Ti(OC4H9)4]为原料通过回流水解,制备了过渡金属Cu(Ⅱ)离子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通过TG DTA,IR,XRD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未经热处理的Cu(Ⅱ)/TiO2粉体为锐钛矿和板钛矿的混合晶型.在H2O2存在,太阳光照射下,甲基橙在该悬浮体系中迅速褪色降解,5min内降解率达90%以上.同时研究了pH值、H2O2浓度、甲基橙用量、光照条件、分散方式等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掺杂二氧化钛 过氧化氢 甲基橙 光催化降解 光催化剂 环境净化
下载PDF
Cu^(2+)/TiO_2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胜利 陈小明 +2 位作者 罗和安 曾金祥 黄姣 《广州化学》 CAS 2004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自制的掺铜离子的混晶型二氧化钛为光催化剂,考察了甲基橙光催化降解过程中pH值和光源的影响,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光催化降解机理:在高压汞灯照射下,TiO2的价带电子被激发到导带,光生电子和空穴主要通过Cu2+ 的短路循环而复合,光催化剂... 以自制的掺铜离子的混晶型二氧化钛为光催化剂,考察了甲基橙光催化降解过程中pH值和光源的影响,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光催化降解机理:在高压汞灯照射下,TiO2的价带电子被激发到导带,光生电子和空穴主要通过Cu2+ 的短路循环而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在太阳光照射下,甲基橙发生自身光敏化氧化反应,受激电子从单线态或三线态的甲基橙分子跃迁到TiO2的导带,Cu2+起到电荷传递中继站的作用,加速了注入电子向H2O2的转移,从而促进了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掺杂 混晶型二氧化钛 甲基橙 光催化降解 PH值 光源 自身光敏化氧化反应 染料废水处理
下载PDF
以Au/Cu纳米棒为基底的肺腺癌组织的特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佟倜 赵洋洋 +1 位作者 付义林 单桂晔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36-1541,共6页
通过金铜共混法制备了Au/Cu合金纳米棒,研究了铜掺杂对金纳米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和结构的影响,探究了Au/Cu合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拉曼增强效应.以Au/Cu合金纳米棒为基底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 通过金铜共混法制备了Au/Cu合金纳米棒,研究了铜掺杂对金纳米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和结构的影响,探究了Au/Cu合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拉曼增强效应.以Au/Cu合金纳米棒为基底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癌变组织具有比癌旁正常组织更强的拉曼信号峰,位于1250,1344,1408,1568,1608和2560 cm^(-1)附近的拉曼峰分别与蛋白质的AmideⅡ氨基化合物、C—H弯曲振动、核酸中CH_3的对称变角振动、蛋白质色氨酸惰性环振动、蛋白质酰胺I谱带分子间反平行β-折叠的C—O健伸缩振动和蛋白质的巯基(S—H)伸缩振动有关,2936 cm^(-1)附近的拉曼峰为蛋白质CH_2的对称伸缩振动和CH_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共同作用产生.以铜掺杂的金纳米棒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有望成为检测肺癌组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铜离子掺杂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肺癌组织
下载PDF
二元协同两性防污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武芳 程道仓 +3 位作者 张龙洲 吴杨 裴小维 周峰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27,32,共6页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两性离子改性丙烯酸锌树脂,复配以少量的氧化亚铜制备了两性防污涂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接触角表征说明成功制备了两性离子改性丙烯酸锌树脂,且具有较低的表面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藻类在涂层表面的...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两性离子改性丙烯酸锌树脂,复配以少量的氧化亚铜制备了两性防污涂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接触角表征说明成功制备了两性离子改性丙烯酸锌树脂,且具有较低的表面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藻类在涂层表面的粘附形态进行了表征;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实验室藻类粘附和海洋挂片说明制备的防污涂层在两性离子与氧化亚铜的协同作用下,具有较低的防污剂释放速率和广谱持久的抗污行为,实海挂片6个月防污效果与国际某品牌防污漆相当,能够有效抑制海洋生物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防污 两性离子 铜离子掺杂 环境友好
下载PDF
Effect of Cu ion substitution on structural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i-Zn ferrites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广圣 周卫平 +3 位作者 李建德 姜贵文 唐少龙 都有为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3678-3684,共7页
A series of Cu-substituted Ni_(0.5-x)Cu_xZn_(0.5)Fe_2O_4(x=0.12,0.16,0.20,0.24 and 0.28) spinel ferrites were prepared by conventional ceramic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u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n the str... A series of Cu-substituted Ni_(0.5-x)Cu_xZn_(0.5)Fe_2O_4(x=0.12,0.16,0.20,0.24 and 0.28) spinel ferrites were prepared by conventional ceramic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u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XRD patterns demonstrate that all the samples are crystallized in single-phase cubic spinel structure and the lattice constan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u content.White grains observed by SEM are Cu-rich phase.The dielectric constant versus frequency curve displays a normal dielectric behavior of spinel ferrites.While 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dielectric loss tangent is found to be abnormal,exhibiting a peak at certain frequency for all Cu-substituted Ni-Zn ferrites.A maximum of the resistivity is observed at x=0.2 due to the decrease of hopping electrons between Fe^(2+) and Fe^(3+) in per unit volume,which is in contrast with the Cu content dependence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dielectric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ITE Cu ion substitution dielectric constant dielectric dispersion dielectric loss RESISTIVITY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Copper and Iron Concentration on Gum Formation in Gas Oil of Baiji Refinery
16
作者 Haidar Akram A'reff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1年第7期652-656,共5页
In this research, the affect of storage time and different metals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and iron on gum formation in gas oil is investigated. A study of the affect of gum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sample is performed... In this research, the affect of storage time and different metals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and iron on gum formation in gas oil is investigated. A study of the affect of gum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sample is performed, where the gas oil derived from (Kirkuk crude oil) have boiling point range (266-420)℃. For this purpose, a gas oil sample has been doped with these two metals ions at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0.5, 1.5, 2.5 and 3.5 μg mL-1. Washed gum content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ASTM D-381 on samples stored for 8, 16, 24 and 32 day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storage time and metal concentration strongly increases the rate of gum formation for all metal investigations and this increase in gum concentration affects the viscosity of samples towards increasing of visc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oil gum formation oxidation.
下载PDF
Cu-TiO_2/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瑶 彭同江 +1 位作者 孙红娟 肖青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0-485,共6页
为提高TiO_2型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响应及光催化效率,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Cu-TiO_2/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2+)取代部分Ti^(4+)进入TiO_2晶格中,使TiO_2发生晶格畸变并阻滞了纳米Ti... 为提高TiO_2型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响应及光催化效率,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Cu-TiO_2/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2+)取代部分Ti^(4+)进入TiO_2晶格中,使TiO_2发生晶格畸变并阻滞了纳米TiO_2晶粒的长大。TiO_2均匀致密地包覆在白云母表面,减少了团聚从而大大增加了TiO_2在光催化中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Cu^(2+)掺杂有效减小了TiO_2的禁带宽度并使光学吸收边发生红移。Cu-TiO_2/白云母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随着掺Cu^(2+)量增加先增强后降低,当Cu^(2+)/Ti^(4+)摩尔比为1.5%,Cu-TiO_2/白云母复合纳米材料用量为0.10g时,对100mL的亚甲基蓝光催化1 h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沉淀法 铜离子掺杂 二氧化钛/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剂
原文传递
Activating ZnO nanorod photoanodes in visible light by Cu ion implantation 被引量:9
18
作者 Meng Wang Feng Ren +3 位作者 Guangxu Cai Yichao Liu Shaohua Shen Liejin Gu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Utilization of visible ligh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exploiting efficient semiconductor catalysts for solar water splitting. In this study, an advanced ion implantation method was utilized to dope Cu ions into Zn... Utilization of visible ligh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exploiting efficient semiconductor catalysts for solar water splitting. In this study, an advanced ion implantation method was utilized to dope Cu ions into ZnO nanorod array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in visible light.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results revealed that Cu^+ togethe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u^2+ were highly dispersed within the ZnO nanorod arrays. The Cu ion doped ZnO nanorod arrays displayed extended optical absorption and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under visible light illumination (A 〉 420 nm). A considerable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18 μA/cm^2 at 0.8 V (vs. a 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 was achieved, which was about 1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oped ZnO nanorod array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ion implantation could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novel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water spli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implantation Cu ion doping ZnO nanorods PHOTOANODE water split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