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移型萘酰亚胺类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丹红 郑丽 +2 位作者 李蒙召 王译晨 董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键扭转形成NC醌型结构,导致N上p电子向萘环π*轨道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波长红移.BF1与Cu^(2+)络合后,使N—C键扭转受到限制,阻断了ICT作用,只存在局域发射(LE)荧光,相对于BF1的荧光波长发生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 1 8-萘酰亚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蓝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