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展品蟠龙兽首铜罍看西周铜器工艺造型之美
1
作者 张丽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本文探讨了曾侯墓出土的蟠龙兽首铜罍以及它在西周时期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首先,对曾侯墓地的发现进行回顾,揭示了叶家山墓地对了解西周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深入研究了西周时期青铜工艺的发展和技术,包括铜合金制备、铸造技... 本文探讨了曾侯墓出土的蟠龙兽首铜罍以及它在西周时期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首先,对曾侯墓地的发现进行回顾,揭示了叶家山墓地对了解西周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深入研究了西周时期青铜工艺的发展和技术,包括铜合金制备、铸造技术和装饰工艺,以理解蟠龙兽首铜罍的制作背景。其次,详细分析了蟠龙兽首铜罍的工艺特点,包括蟠龙纹饰的形态和象征意义、兽首造型的设计和艺术价值以及铸造工艺和青铜材料。最后,分析了蟠龙兽首铜罍的美学价值,包括艺术审美和设计特点、文化和象征性的意义以及它对西周时期艺术和文化的贡献。本文对深入地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精湛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墓地 蟠龙兽首铜罍 造型及工艺
下载PDF
浅析铜罍在巴蜀青铜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怡 蒋学松 《四川文物》 2002年第5期37-41,共5页
巴蜀青铜器在巴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青铜罍入手,对它在巴蜀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分析了与中原青铜器的异同,对蜀文化的研究有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 铜罍 巴蜀文化
下载PDF
略论东周时期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双耳铜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祥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3,共5页
本文对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出土的双耳铜罍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铜罍的源流和产地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些铜罍是受中原地区和"边缘"地区影响而产生的,而其产地均应为本地。
关键词 东周时期 双耳铜罍 成都平原 器产地
下载PDF
殷墟铜罍铸造工艺研究
4
作者 岳占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殷墟出土铜罍上的范线、补铸、二次浇注、“凹窝”、垫片、浇口等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罍范、罍模、罍芯等实物资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商代晚期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罍耳和耳内衔环的制作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殷墟出土铜罍上的范线、补铸、二次浇注、“凹窝”、垫片、浇口等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罍范、罍模、罍芯等实物资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商代晚期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罍耳和耳内衔环的制作方法、罍范与芯的组装方式、垫片和浇口的问题等铸造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铜罍 铸造工艺
原文传递
兽耳变形蝉纹铜罍
5
作者 吴伟峰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64,共1页
质地:铜年代:西周等级:一级尺寸:通高5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28.2厘米来源:1974年在荔浦县(现荔浦市)马岭镇锰矿场出土收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盛酒器和礼器,造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此罍呈亚字形,... 质地:铜年代:西周等级:一级尺寸:通高5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28.2厘米来源:1974年在荔浦县(现荔浦市)马岭镇锰矿场出土收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盛酒器和礼器,造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此罍呈亚字形,圆体,喇叭形口,斜肩斜腹,下附双层高圈足。肩部焊接一对相背向的兽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晚期 圈足 铜罍 收藏单位 喇叭形 春秋中期 盛酒器 荔浦县
原文传递
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青铜罍的保护修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玲 谭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考古出土的青铜文物大多是破损、残缺、变形的,其表面多被较厚的锈蚀物所掩盖,仅凭肉眼观察,很难识别文物的纹饰、铭文、形制和制作工艺等信息,只有通过如X光探伤、超景深显微、拉曼光谱等科学技术手段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介入,才能完... 考古出土的青铜文物大多是破损、残缺、变形的,其表面多被较厚的锈蚀物所掩盖,仅凭肉眼观察,很难识别文物的纹饰、铭文、形制和制作工艺等信息,只有通过如X光探伤、超景深显微、拉曼光谱等科学技术手段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介入,才能完整地揭示器物上的纹饰、铭文,恢复器物形制,保存青铜文物本体及其携带的信息,从而保证和促进其在考古学上的历史价值及深入研究。一、罍基本信息及保存现状本文讨论的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罍 西周早期 文物 锈蚀物 文物保护 圈足 叶家山 拉曼光谱 保存现状 器身
原文传递
论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剑波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79,共6页
通过对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造型和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铜罍的原型来自于中原地区晚商殷墟文化,后传入大凌河流域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风格,之后再传入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及中原地区。蟠龙兽首铜罍的出现和传播反映出商周时期中原之外... 通过对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造型和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铜罍的原型来自于中原地区晚商殷墟文化,后传入大凌河流域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风格,之后再传入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及中原地区。蟠龙兽首铜罍的出现和传播反映出商周时期中原之外的文化边缘地带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边地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早期 蟠龙兽首铜罍 大凌河流域 成都平原 边地文化圈
原文传递
荆门子陵岗M 64出土铜罍的修复
8
作者 许柯 邬涵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16-119,共4页
一、铜罍基本信息及保存现状荆门子陵岗M 64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竖穴墓[1]。出土于椁室西北角的铜罍M 64∶2制作精致,制作年代可能到春秋时期。自1987年出土以后,这件铜罍一直保存在荆门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处于自然安放状态,库房内无... 一、铜罍基本信息及保存现状荆门子陵岗M 64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竖穴墓[1]。出土于椁室西北角的铜罍M 64∶2制作精致,制作年代可能到春秋时期。自1987年出土以后,这件铜罍一直保存在荆门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处于自然安放状态,库房内无恒温恒湿控制措施。该铜罍修复前已残破,有残片若干,口径5.8、底径7.8、通高13.2厘米,重1072克(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门市博物馆 春秋时期 铜罍 保存现状 土坑竖穴墓 椁室 西汉时期 文物库房
原文传递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9
作者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19年第4期2-2,共1页
关键词 铜罍 夔纹 夔龙纹
原文传递
匽侯克器铭文浅见——兼谈召公建燕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华 《文物春秋》 1992年第3期29-37,共9页
所谓匽侯克器,是指出自北京琉璃河遗址1193号墓的铸有“匽侯克”等铭文的铜罍和铜益。这两件铜器铭文记载有燕国始建的史实,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其意义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对于这一篇重要的铜器铭文(罍、盉铭文相同,仅有文字排列和... 所谓匽侯克器,是指出自北京琉璃河遗址1193号墓的铸有“匽侯克”等铭文的铜罍和铜益。这两件铜器铭文记载有燕国始建的史实,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其意义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对于这一篇重要的铜器铭文(罍、盉铭文相同,仅有文字排列和个别文字笔划繁简的差别),研究者们的认识却颇多歧异。意见的分歧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一些文字词性的判断和词义的解释,二是全篇铭文的标点和断句。而产生这些歧异的最主要原因,又在于对铭文中两次出现的“克”字词性判断的不同。这种判断的不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对琉璃河1193号墓墓主的推测。笔者在阅读有关匽侯克器的研究文章时,产生了一些疑问,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以供学术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罍 周公 张亚初 北京琉璃 武王 禄父 先秦文献 商周时期 东夷 师尚父
下载PDF
瓷器方罍初探(下)
11
作者 高阿申 《东方收藏》 2014年第11期110-115,121,共7页
当提及五十七种釉彩的具体品种时,这位督陶官再次提到仿古礼器(括号内分别注明的为现今名称): “厂内所造各式釉水(色)、款项甚多不能备,兹擧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於后以证... 当提及五十七种釉彩的具体品种时,这位督陶官再次提到仿古礼器(括号内分别注明的为现今名称): “厂内所造各式釉水(色)、款项甚多不能备,兹擧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於后以证大概:一仿铁骨大观釉(即仿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一仿铁骨哥釉(即仿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一仿铁骨无纹汝釉(即类天蓝釉)……一仿嘉窑青花。一仿成化淡描青花……”(注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釉 铁骨 例贡 饕餮纹 蓝釉 乾隆朝 商周 铜罍 釉彩 云雷纹
原文传递
瓷器方罍初探(上)
12
作者 高阿申 《东方收藏》 2014年第10期75-80,共6页
今年6月28日,流失海外近百年、器身与壶盖“身首异处”的商代青铜“皿方罍”(图1)终于在湖南完成了合体,并归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珍藏。 被誉为“方罍之王”的青铜“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器身有“皿作父已... 今年6月28日,流失海外近百年、器身与壶盖“身首异处”的商代青铜“皿方罍”(图1)终于在湖南完成了合体,并归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珍藏。 被誉为“方罍之王”的青铜“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器身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故名。一件殷商时期的盛酒器,竟如此吸引眼球,除“皿方罍”固有的“集魁梧奇伟的身量与动人心魄之纹饰于一身”之大美外,显而易见,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它有着一段充满传奇故事的身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彝 盛酒器 皿天全 殷商时期 器身 饕餮纹 乾隆时期 方彝 铜罍 宣和博古图
原文传递
羊年说羊
13
作者 邸永君 《海内与海外》 2015年第2期30-31,共2页
甲午马年即将过去,乙未羊年已经在向我们招手。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值得大书特书。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 甲午马年即将过去,乙未羊年已经在向我们招手。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值得大书特书。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马 未羊 力差 铜罍 三阳开泰 令人 审美倾向 中郎将 其在 千古佳话
原文传递
趣说羊年
14
《源流》 2015年第2期54-56,共3页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端。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罍 庄辛 三阳开泰 春唤 审美倾向 中郎将 其在 千古佳话 神骏 吉羊
原文传递
定陵三千件文物重返"地下"
15
《东方收藏》 2015年第12期12-12,共1页
本刊讯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近日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库。自1956年定陵发掘以来,十三陵一直没有专业的文物库储藏文物,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在院内的普通平房... 本刊讯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近日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库。自1956年定陵发掘以来,十三陵一直没有专业的文物库储藏文物,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在院内的普通平房里经历了近60载寒暑。此番"搬家",诸多珍贵文物终于有了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十三陵 定陵 此番 墓主 椁室 国家美术馆 出土青 万历皇帝 刘贺 铜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