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夜郎国铜釜的铅同位素考证 被引量:7
1
作者 万辅彬 郭立新 +1 位作者 李晓岑 张玉忠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2期53-56,共4页
本文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夜郎国铜釜,得出夜郎国铜釜的矿料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结论,从而揭示夜郎国和滇国之间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为弄清夜郎国的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
关键词 古夜郎国 铜釜 铅同位素比值法 冶炼技术 矿料来源 文物考证 滇国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藏甘丹寺金羊年铜釜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延清 董华锋 梁旭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3,共4页
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甘丹寺金羊年铜釜,釜内外皆有藏文铭文。铜釜铸造于1751年,由七世达赖喇嘛题写颂词,并于1753年亲自为此铜釜开光。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甘丹寺铜釜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金马年铜釜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延清 梁旭澍 铁国花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4-150,共7页
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拉萨下密院金马年铜釜,釜内壁有藏文铭文。本文将对此铜釜上的铭文进行释读,并对铭文记载的人物进行考证,进而根据关键人物的事迹和铜釜藏历纪年,推定出铜釜的准确年代。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甘丹寺铜釜
下载PDF
试析古代巴族青铜釜的造型艺术特征
4
作者 马健 王茜 《天工》 2022年第2期90-91,共2页
釜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也是早期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青铜釜作为古代巴族青铜生活容器中重要的器类,为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从美术造型方面分析古代巴族青铜釜的特征,并从中窥探出青铜釜的造型特征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古代巴族 铜釜 艺术特征
下载PDF
三世热振呼图克图若干史实补缀--以敦煌研究院藏下密院铜釜铭文为中心
5
作者 万玛项杰 金鹏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前贤研究中的若干疑论加以考订和补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下密院 摄政热振呼图克图 历史疑点
下载PDF
汉代铜釜甑形制内涵研究
6
作者 姚君 王娜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期206-207,共2页
铜釜甑是两汉时期主要炊具,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特点,较好地诠释出汉代思想观念。本文以铜釜甑为例,梳理其外部形态、装饰纹样与材质等基本属性,研究形制与内涵的关系,亦初步探究该时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 汉代 炊具 铜釜 形制 内涵
下载PDF
吉尔吉特和中亚地区出土铜釜(鍑)研究--兼论塞人和达尔德人及相关问题
7
作者 邱四平(译) 《文物春秋》 2021年第2期77-96,共20页
1940年,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伊什库曼河谷伊米特村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的青铜釜,分析其造型和纹饰可知,其与同时期近及帕米尔、远达伏尔加流域的广大中亚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铜釜(鍑)之间存在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 1940年,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伊什库曼河谷伊米特村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的青铜釜,分析其造型和纹饰可知,其与同时期近及帕米尔、远达伏尔加流域的广大中亚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铜釜(鍑)之间存在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伊朗、印度和希腊古典文献内容的分析,从历史人类学角度对铜釜(鍑)进行审视,探索其文化意义,可知公元前2世纪左右,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塞人部落以吉尔吉特为跳板南下印度,吉尔吉特出土的铜釜是这一人口迁徙活动的物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鍑) 吉尔吉特 帕米尔 塞人 达尔德人
下载PDF
陕西省淳化县出土汉代铜釜 被引量:1
8
作者 姚生民 《文物》 1983年第1期72-72,共1页
1978年冬,陕西省淳化县关庄镇整修农田时,在地表以下约70厘米处,发现一件汉代铜釜。这件铜釜口径略呈半椭圆形,腹部三方鼓起,一方平直,两附耳紧贴口沿外,三短足略向外撇。通高20、腹纵14.4、腹横9.6、腹深14.4、足高3.2厘米。
关键词 陕西省 淳化县 铜釜 汉代 椭圆形 农田 腹部 地表 口径 平直
原文传递
从一件铜甑釜看汉代的金属切削技术
9
作者 周双林 王玮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青铜甑釜。该器物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1954年移交。根据其表面细微同心圆纹,可以推断该器物经过了切削加工。这件汉代铜甑釜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提供了一个实例。
关键词 汉代 金属切削技术 中国 金属加工工艺 技术鉴定
下载PDF
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铜甑釜残留物的脂质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萌 罗武干 +4 位作者 赵亚军 麦慧娟 饶慧芸 杨益民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2,共7页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物 脂质分析 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 饮食文化
下载PDF
巴蜀式青铜釜甑的类型、年代与分期研究
11
作者 向明文 《三代考古》 2018年第1期330-343,共14页
釜甑,是巴蜀文化的典型青铜炊器之一,顾名思义由釜、甑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形似双耳釜,下部无耳者略似釜,有耳者略似双耳鍪。有研究者认为该类器物即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墓遣策中的"金鬲甗"[1],传世文物中自名器"渔阳孝... 釜甑,是巴蜀文化的典型青铜炊器之一,顾名思义由釜、甑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形似双耳釜,下部无耳者略似釜,有耳者略似双耳鍪。有研究者认为该类器物即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墓遣策中的"金鬲甗"[1],传世文物中自名器"渔阳孝文庙铜甗鍑"[2]亦与此类器物大体相似。《说文·瓦部》云:"甑,甗也。"《方言·卷五》云:"甑,自关而西谓之甗。"又云:"鍑,釜属也……吴扬之间谓之鬲。"因此,学界将这种名为"鬲甗"或"甗鍑"的器物统称为釜甑是颇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战国晚期 巴蜀文化 战国早期 小田溪 战国末期 冬笋坝 秦代墓葬 分期研究 战国中期
原文传递
海南岛发现汉代铜釜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耀林 《文物》 1979年第4期92-92,共1页
1972年8月间,海南行政区临高县调楼公社抱才大队渔民王志生一家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件六耳大铜釜(图一)。渔民新村面临北部湾,南距临高县城约二十公里,东距大队渔港300米,西距新安圩镇约三公里。出土地原是旧海滩,有很厚的海沙层,现... 1972年8月间,海南行政区临高县调楼公社抱才大队渔民王志生一家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件六耳大铜釜(图一)。渔民新村面临北部湾,南距临高县城约二十公里,东距大队渔港300米,西距新安圩镇约三公里。出土地原是旧海滩,有很厚的海沙层,现已在上面盖房建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汉代 北部湾 渔民 行政区 临高 海南岛 发现者 出土 地基
原文传递
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与修复
13
作者 郭海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3期100-101,共2页
运用科学保护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通过分析、检测来制订修复方案以及保护修复处理等步骤。文章介绍了铜甑釜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此次保护修复使病害得到消除与控制,延长了... 运用科学保护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通过分析、检测来制订修复方案以及保护修复处理等步骤。文章介绍了铜甑釜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此次保护修复使病害得到消除与控制,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害 保护 修复
下载PDF
广东临高县出土汉代青銅釜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明燊 《考古》 1964年第9期476-477,共2页
1964年2月中旬,临高县城鎮信用社工作人員在城北約5公里的皇桐岭挖掘树根时,发現了两件青銅釜。5月初,笔者路过这里,曾約原发現者到銅釜发現地点进行了粗略調查。現把有关情况报导如下:
关键词 汉代 临高 出土 广东 铜釜 信用社 东汉墓 小动物 发现者 县城
原文传递
关于铜鼓起源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世雄 《广西民族研究》 1987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我国铜鼓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商代铜鼓,一种是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二者名虽一,质地相同,但造型、纹饰与用法不同,起源也不一样。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商代铜鼓的起源问题,只作简单说明,主要是阐明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以下简称“南方铜鼓... 我国铜鼓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商代铜鼓,一种是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二者名虽一,质地相同,但造型、纹饰与用法不同,起源也不一样。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商代铜鼓的起源问题,只作简单说明,主要是阐明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以下简称“南方铜鼓”) 的起源问题。有关南方铜鼓的起源问题,一如铜鼓的作用和铜鼓的族属问题一样,向为铜鼓学人所注意,并发表了不少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起源问题 象脚鼓 容量 出土 用法不同 鼓面 早期作品
下载PDF
广西铜鼓遍山隅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廷瑜 《传承》 2009年第5期52-54,共3页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将铜釜改进,作为专用乐器,就成了铜鼓。
关键词 两面 广西 鼓面 鼓文化 出土 纹饰 冷水冲型 青蛙 铜釜 灵山型
下载PDF
海南铜鼓修复暨铸造相关问题探讨
17
作者 李静生 《殷都学刊》 2013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在海南铜鼓和铜釜独特的造型、精美生动的纹饰、铸造痕迹上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在铜鼓与铜釜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从铜釜转型到铜鼓的变化过程,为探索铜鼓铸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贯通铜鼓鼓面、鼓身、鼓足的缝线蕴含着... 在海南铜鼓和铜釜独特的造型、精美生动的纹饰、铸造痕迹上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在铜鼓与铜釜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从铜釜转型到铜鼓的变化过程,为探索铜鼓铸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贯通铜鼓鼓面、鼓身、鼓足的缝线蕴含着铜鼓铸造方法的重要信息,研究缝线的用途和作用是揭示铜鼓铸造方法的关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铸造 纹饰 范缝
下载PDF
海南岛铜鼓来源试探——骆越文化研究之十八
18
作者 蒋廷瑜 彭书琳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86-91,共6页
海南省现存铜鼓有三种类型,即石寨山型、灵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与两广南部铜鼓相类似,同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乌浒——俚人铜鼓。通过考察海南岛铜鼓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铜鼓实体后发现,海南岛铜鼓来源,除了从大陆传入外,... 海南省现存铜鼓有三种类型,即石寨山型、灵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与两广南部铜鼓相类似,同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乌浒——俚人铜鼓。通过考察海南岛铜鼓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铜鼓实体后发现,海南岛铜鼓来源,除了从大陆传入外,海南岛各族先民也能铸造极富地方特色的大型铜釜,铜釜的铸造工艺与铜鼓相同。因而,海南本身也能铸造铜鼓,部分铜鼓是海南自己铸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海南铸造
下载PDF
开鲁县福兴地鲜卑墓 被引量:7
19
作者 武亚琴 李铁军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7年第2期11-13,共3页
  1983年9月,通辽市开鲁县建华乡福兴地一村民在村东挖沙取土时发现一墓葬,已遭破坏.通辽市博物馆闻讯后,会同开鲁县文管所、公安局前往调查处理,并收回部分文物.现将此墓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福兴 通辽市 出土器物 合范 铜釜 开鲁县 陶壶 墓葬 侈口 双马 建华乡
下载PDF
古夜郎“套头葬”研究
20
作者 彭军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7期40-43,共4页
古夜郎国建立于战国晚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夜郎时期的赫章可乐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套头葬"。文章以此为线索,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等方法从套头器物的通神性和"套头葬"墓主人... 古夜郎国建立于战国晚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夜郎时期的赫章可乐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套头葬"。文章以此为线索,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等方法从套头器物的通神性和"套头葬"墓主人的特殊性两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套头葬"是古夜郎可乐地区部族巫师受"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期望通过铜釜或铜鼓特有的通神性,沟通人与神灵世界的联系、获得神灵保护这一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郎时期 赫章可乐 套头葬 铜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