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铁刃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颖琛
刘亚雄
+1 位作者
姜涛
陈坤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54-3158,共5页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铁刃铜器是中原地区较早的用铁证据。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电子探针(EPMA)等多种方法,对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3件铁刃铜器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骹铁叶矛(STG001)铁质...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铁刃铜器是中原地区较早的用铁证据。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电子探针(EPMA)等多种方法,对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3件铁刃铜器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骹铁叶矛(STG001)铁质部分可见硅酸盐与氧化亚铁共生夹杂,且沿着加工方向拉长,其材质为块炼铁。铁刃铜削(SGT002)和铜内铁援戈(SGT003)残留铁金属颗粒中均检测出较为显著的Ni和少量Co,SEM-EDS线扫描分析显示Ni和Co在各相之间存在高低交错的分布特征,判断其材质为陨铁,其Ni含量处于铁陨石ⅢC和ⅢD之间,原始结构应属极细粒八面体铁陨石(Off)或无纹铁陨石(Ataxite)类型。样品STG001和SGT002铜质部分均保留较为典型的锡青铜铸造组织形态,基体为已腐蚀的α固溶体,残余(α+δ)固溶体均匀分布,铜铁结合处无明显的晶粒变形和再结晶现象,显示该区域未经历铸后的冷热加工。由此推断,铁刃部分应是先锻打加工成形后,嵌入铸造铜质部分的组合陶范,通过铸接的方式与铜质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铜铁复合器物。简要梳理了中国早期铁金属的使用证据,指出陨铁和人工冶铁制品在虢国墓地的同时出现,显示了该时期在研究中国铁冶金技术起源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西北地区在早期块炼铁技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生铁技术在中原地区的产生则与商周青铜铸造技术传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铜铁复合器
陨
铁
块炼
铁
中国冶
铁
起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铠甲片与铁铤的制作工艺研究
2
作者
张周瑜
梁宏刚
+3 位作者
陈徐玮
刘振东
潜伟
张有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8,共7页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均存在超薄的夹铜层结构。依据两者微观结构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具有铜铁复合架构的铠甲片是由这些铜镞之残铤经退火、锻打制成,且铠甲片的整个加工流程应完成于武库内,因此武库除屯藏兵备的职能外,还具有铁器锻造成型、加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武库
铠甲片
铁
铤
铜铁复合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铁刃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颖琛
刘亚雄
姜涛
陈坤龙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UC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54-3158,共5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项目(2014220)
英国学术院牛顿国际奖学金项目(NIF160456)资助
文摘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铁刃铜器是中原地区较早的用铁证据。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电子探针(EPMA)等多种方法,对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3件铁刃铜器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骹铁叶矛(STG001)铁质部分可见硅酸盐与氧化亚铁共生夹杂,且沿着加工方向拉长,其材质为块炼铁。铁刃铜削(SGT002)和铜内铁援戈(SGT003)残留铁金属颗粒中均检测出较为显著的Ni和少量Co,SEM-EDS线扫描分析显示Ni和Co在各相之间存在高低交错的分布特征,判断其材质为陨铁,其Ni含量处于铁陨石ⅢC和ⅢD之间,原始结构应属极细粒八面体铁陨石(Off)或无纹铁陨石(Ataxite)类型。样品STG001和SGT002铜质部分均保留较为典型的锡青铜铸造组织形态,基体为已腐蚀的α固溶体,残余(α+δ)固溶体均匀分布,铜铁结合处无明显的晶粒变形和再结晶现象,显示该区域未经历铸后的冷热加工。由此推断,铁刃部分应是先锻打加工成形后,嵌入铸造铜质部分的组合陶范,通过铸接的方式与铜质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铜铁复合器物。简要梳理了中国早期铁金属的使用证据,指出陨铁和人工冶铁制品在虢国墓地的同时出现,显示了该时期在研究中国铁冶金技术起源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西北地区在早期块炼铁技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生铁技术在中原地区的产生则与商周青铜铸造技术传统关系密切。
关键词
冶金史
铜铁复合器
陨
铁
块炼
铁
中国冶
铁
起源
Keywords
History of metallurgy
Bronze-iron bimetallic object
Meteoric iron
Bloomery iron
Origin of iron metallurgy in China
分类号
TQ171.71 [化学工程—玻璃工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铠甲片与铁铤的制作工艺研究
2
作者
张周瑜
梁宏刚
陈徐玮
刘振东
潜伟
张有才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8,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金属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9YFC15202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编号:17ZDA17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均存在超薄的夹铜层结构。依据两者微观结构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具有铜铁复合架构的铠甲片是由这些铜镞之残铤经退火、锻打制成,且铠甲片的整个加工流程应完成于武库内,因此武库除屯藏兵备的职能外,还具有铁器锻造成型、加工的功能。
关键词
汉长安城武库
铠甲片
铁
铤
铜铁复合器
Keywords
Wuku site in Han Chang’an City
Armour
Tang
Iron-copper bi-metallic artefact
分类号
K87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铁刃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王颖琛
刘亚雄
姜涛
陈坤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铠甲片与铁铤的制作工艺研究
张周瑜
梁宏刚
陈徐玮
刘振东
潜伟
张有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