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广安铜锣山背斜热储性质及地热成因模式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明辉 袁建飞 +2 位作者 黄从俊 刘慧中 郭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46,共11页
岩溶热储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水,是广安市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对广安地区铜锣山背斜热储性质及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地温梯度值每百米为1.... 岩溶热储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水,是广安市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对广安地区铜锣山背斜热储性质及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地温梯度值每百米为1.8~2.0℃,水温为26~42℃,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属于低温中性热矿水。②氢氧同位素显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超过1100 m,位于区域北部的大巴山一带,具有较远的补给来源及较长的径流途径。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解译成果和2503 m地热钻井测温曲线揭示,牟家镇刘家沟村地下800~1100 m存在低阻层和温度拐点,推测为导水断裂带。基于地热钻探认识、物探解译成果、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概化其地热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高隆起背斜槽谷区渗入地下,沿溶隙、管道和构造通道自北向南形成深部径流,吸收岩石热量后成为热水,并于河流深切峡谷地段以天然温泉出露或以地热井形式被人工揭露。此项研究可为广安市地热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锣山背斜 热储 成因模式 地热资源 广安市
下载PDF
广安市铜锣山背斜三叠纪岩溶热储结构特征及热水成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建飞 刘慧中 +1 位作者 邓国仕 李明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3-635,共13页
为探讨广安市铜锣山背斜三叠纪岩溶热储特征、地热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热储温度及地热水循环机理,采用地热钻探、水化学与同位素取样测试、热水溶质组分图解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地热水成因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叠纪碳... 为探讨广安市铜锣山背斜三叠纪岩溶热储特征、地热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热储温度及地热水循环机理,采用地热钻探、水化学与同位素取样测试、热水溶质组分图解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地热水成因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叠纪碳酸盐岩热储结构相对完整,热储盖层、热储层和热储下部隔水层形成独立的地热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Ca·Mg和SO_(4)-Ca型,富含F、Sr、Li、B和SiO_(2)物质,其水源补给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位于铜锣山以北的大巴山一带,深部地热水补给高程大于1100 m,补给区年均温度为9℃。热储温度为56~76℃,热水循环深度为2013~3030 m。地热水在循环过程中,主要发生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解、冷热水混合过程,且冷水混入比例大于80%。结合区域地热地质条件,构建了研究区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锣山背斜 岩溶热储结构 地热水成因 水文地球化学 广安市
下载PDF
广安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地热地质成果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袁建飞 刘慧中 +3 位作者 李明辉 黄丛俊 杜德伟 郭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系统梳理广安市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评估岩溶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地热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热钻探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水文地质试验、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结合已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了广安... 为系统梳理广安市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评估岩溶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地热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热钻探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水文地质试验、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结合已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了广安市铜锣山背斜热储结构和热储富水能力。结果表明:广安市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首次划定了区内地层界线,查清了热储层结构,并准确获取了三叠系岩溶热储层水文参数信息。该井的成功实施及取得的地热地质成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川东褶皱带岩溶热储系统理论,助推广安市温泉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并为区内后续岩溶热储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经验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锣山背斜 地热勘探试验井 热储结构 热储参数 广安市
下载PDF
冷热混合作用下的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机制新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勇 莫培 +4 位作者 张巨峰 赵晓彦 李江南 张鹏 李飞杨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3-393,共11页
岩溶型地热是地热系统的重要类型,岩溶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形成过程中易与浅循环水系统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而有别于其他介质地热系统。本文以四川盆地边缘的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 岩溶型地热是地热系统的重要类型,岩溶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形成过程中易与浅循环水系统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而有别于其他介质地热系统。本文以四川盆地边缘的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结合区内地热地质和岩溶地质条件,系统探讨了岩溶地热系统热水出露过程中的冷、热水混合作用,揭示了冷热混合作用对岩溶地热系统形成模式的遮蔽性,并建立了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出露过程中冷热水混合作用极为强烈,冷水混入比高达73%~89%;冷热水混合会破坏热水携带的地热系统信息,使得补给高程和热储温度分别被低估约78%和45%。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模式为大气降水在北部2100~2400 m高程的岩溶裸露山区渗入地下,在深循环过程中被地温增温加热,岩溶热储层温度为128~172℃,热水受岩溶和构造控制由北东向南西径流,并沿裂隙和岩溶通道向上径流,在此过程中与岩溶槽谷背斜局部浅循环冷水大量混合,混合后的热水以38~62℃的温度自然出露于深切河谷地段或被人工揭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 岩溶 混合作用 成因模式 铜锣山背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