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国额尔登特特大型铜-钼矿床年代学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江思宏 聂凤军 +2 位作者 苏永江 白大明 刘翼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9-306,共18页
额尔登特铜钼矿床是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发现的一处特大型斑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内的含矿斑岩体-石英闪长岩开展了锆石SHRIMP和LA-MC-ICP-MS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表明,含矿岩体形成时代在240Ma左右,这与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2... 额尔登特铜钼矿床是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发现的一处特大型斑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内的含矿斑岩体-石英闪长岩开展了锆石SHRIMP和LA-MC-ICP-MS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表明,含矿岩体形成时代在240Ma左右,这与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241.0±3.1Ma,MSWD值为1.02)大体一致,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矿区范围内侵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安山岩以及煌斑岩均可能是同源岩浆演化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成岩物质来源较深,可能来自地幔或者熔融的年轻下地壳。硫、铅同位素和锇同位素初始比值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含矿侵入岩体,但是也有其它来源。额尔登特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作用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所导致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含矿岩体 斑岩型铜-钼矿床 额尔登特 蒙古国
下载PDF
西藏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18
2
作者 冷成彪 张兴春 周维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岗讲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之中,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储量在大型以上的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含矿岩体为复式岩体,其中铜、钼矿化主要产于黑云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流纹-英安斑岩之中。热液蚀变类型有钾化、硅化、绢英... 岗讲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之中,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储量在大型以上的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含矿岩体为复式岩体,其中铜、钼矿化主要产于黑云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流纹-英安斑岩之中。热液蚀变类型有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局部泥化,从岩体中心向外主要发育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矿体主要分布在钾化带与绢英岩化带叠加部位,矿区次生氧化富集带也比较发育。文中利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SIMS)对主要含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黑云石英二长岩和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4.73±0.13)Ma(MSWD=1.3,N=16)和(12.01±0.29)Ma(MSWD=2.3,N=8),与尼木矿田其他斑岩铜(钼)矿床含矿斑岩体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岗讲铜-钼矿床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鉴于矿区缺失青磐岩化带,且钾化带主体已出露地表,因此该区的剥蚀深度至少应该在2~3 km,这与结合青藏高原的剥蚀速率(0.13~0.23mm/a)估算的剥蚀深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SIMS锆石U-Pb年龄 剥蚀程度 岗讲斑岩铜-钼矿床 尼木 西藏
下载PDF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稀土元素的行为及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秦克章 王之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23-335,共13页
以热液作用为联结点,将斑岩和围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对乌奴格吐山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蚀变矿化过程中REE行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热液蚀变过程中母岩与围岩REE变化具互补性,铕亏损对斑岩矿化具指示意义。分析了REE的赋存矿物... 以热液作用为联结点,将斑岩和围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对乌奴格吐山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蚀变矿化过程中REE行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热液蚀变过程中母岩与围岩REE变化具互补性,铕亏损对斑岩矿化具指示意义。分析了REE的赋存矿物及其在蚀变过程中的变化,推断成矿流体具有贫REE、相对富∑~Y、强烈亏损铕的性质。在中强蚀变带斑岩和围岩基本上是以等比质量参与热液蚀变交代的。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热液对流的存在及围岩提供部分矿质的可能性。应用REE地球化学找矿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族 热液对流 铜-钼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普斌 樊俊昌 +3 位作者 杨自安 黄浩 邹林 肖文进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4期503-506,共4页
利用V u lcan软件系统对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地质体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建立了矿体及断层的三维模型,并采用现代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矿体品位和储量估算,为矿山更直观地研究矿体的形态产状特征及生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铜-钼矿床 地质体 三维可视化 品位估算 乌奴格吐山
下载PDF
富挥发分岩浆补给对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的关键作用:以西藏尼木岗讲矿床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田丰 冷成彪 +2 位作者 张兴春 田振东 张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89-2909,I0027-I0049,共44页
西藏冈底斯带中段的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发育多期次侵入体,而成矿作用主要与其中一期岩体(流纹英安斑岩)密切相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对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中发育的各期次侵入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重点研究各期次侵入体内部新... 西藏冈底斯带中段的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发育多期次侵入体,而成矿作用主要与其中一期岩体(流纹英安斑岩)密切相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对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中发育的各期次侵入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重点研究各期次侵入体内部新鲜斑晶(黑云母、斜长石)和副矿物(锆石、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各期次侵入岩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近的锆石饱和温度,都来自较为氧化的岩浆。此外,相比其他期次侵入岩,主成矿期的流纹英安斑岩中的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_(3)、Cl含量,较低的F含量;黑云母含有较高的Cl含量和较低的F含量;同时,斜长石发育反环带。这些证据表明,在主成矿期岩浆就位之前,存在富S、Cl的偏基性岩浆注入了深部岩浆房,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这不仅导致了主成矿期斑岩体的就位,同时还诱发流体出溶进入浅部岩浆房,并最终形成岗讲斑岩铜-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 磷灰石 黑云母 岗讲斑岩铜-钼矿床 冈底斯斑岩矿带
下载PDF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次火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煜春 《矿产与地质》 2007年第3期298-303,共6页
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属于受火山机构控制的陆相次火山斑岩型铜-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以次斜长花岗斑岩岩体为中心的环状分布的内外接触蚀变带中。研究认为,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特别是次火山活动最强烈时期形成的多期次浅成—超浅成相中... 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属于受火山机构控制的陆相次火山斑岩型铜-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以次斜长花岗斑岩岩体为中心的环状分布的内外接触蚀变带中。研究认为,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特别是次火山活动最强烈时期形成的多期次浅成—超浅成相中酸性次火山侵入体与铜-钼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石英-钾长石化及石英-绢云母化等交代型分带明显的面状蚀变晕等均是区域内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床 找矿方向 控矿因素 火山机构 次火山岩 乌奴格吐山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葛根台-小黑山地区金铜钼找矿靶区预测
7
作者 尤洪喜 秦涛 +2 位作者 汪岩 杨晓平 杜继宇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4期578-584,616,共8页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葛根台-小黑山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乌旗-嫩江Cu-Mo-Pb-Zn-W-Sn-Cr成矿带.通过对研究区与区域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葛根台-小黑山地区具有热液型金铜钼矿、剪切带型金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葛根台-小黑山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乌旗-嫩江Cu-Mo-Pb-Zn-W-Sn-Cr成矿带.通过对研究区与区域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葛根台-小黑山地区具有热液型金铜钼矿、剪切带型金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潜力.采用对控矿有利条件信息要素的提取和要素赋值的统计方法,尝试对研究区进行金铜钼等找矿靶区预测工作,为后续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床 成矿预测 要素赋值方法 靶区微块 内蒙古
下载PDF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西藏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田丰 冷成彪 +3 位作者 张兴春 田振东 张伟 郭剑衡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43-2154,共12页
为进一步探明岗讲斑岩铜-钼矿床蚀变和矿化结构,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查工作,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对矿床内典型剖面上的4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分析.共检测到绢云母类、高岭石类、绿泥石类、硫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其中尤以绢云母... 为进一步探明岗讲斑岩铜-钼矿床蚀变和矿化结构,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查工作,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对矿床内典型剖面上的4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分析.共检测到绢云母类、高岭石类、绿泥石类、硫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其中尤以绢云母类矿物最为发育.对绢云母进行短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显示:在靠近矿体的位置,有较大的伊利石结晶度(≥1.5)和较小的绢云母Al-OH吸收位置(≤2 205 nm);而在远离矿体的位置伊利石结晶度和绢云母Al-OH吸收位置分别为0.8~1.2和2 207~2 209 nm.同时,铁氧化物强度值与氧化矿体的出现具有同步性.表明短波红外光谱的这些特征参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岗讲斑岩铜-钼矿床蚀变和矿化结构,有效识别成矿流体性质,有潜力成为该矿区及其他类似矿区有效的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围岩蚀变 绢云母 短波红外光谱 岗讲斑岩铜-钼矿床
原文传递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成矿机制--来自流体包裹体和He-Ar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振华 车合伟 +1 位作者 欧阳荷根 马星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2-560,共19页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一个重要矿床,其矿化特征既显示斑岩型蚀变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后期造山作用改造的特点。本次研究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和气液相色谱分析揭示其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一个重要矿床,其矿化特征既显示斑岩型蚀变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后期造山作用改造的特点。本次研究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和气液相色谱分析揭示其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CO_2(CO)-H_2O-CH_4(C_2H_2+C_2H_4)-NaCl-CaCl_2体系,流体混合作用和CO_2逃逸为成矿主要因素。富还原性流体的存在可能促使气相流体携带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迁移至较远点的白乃庙群地层,沿着片理或裂隙沉淀成矿。对不同成矿阶段矿石中黄铁矿的He-Ar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白乃庙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在0.06~0.71Ra之间,^(40)Ar/^(36)Ar比值为375.5~1436.3,指示成矿体系由不同性质和组成的两个端元流体混合而成,即混入了类似于MORB型地幔端元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富含地壳放射成因氦但具有空气氩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低温大气降水。白乃庙矿床属受后期造山作用改造的斑岩型铜-金-钼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板块持续向南俯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同位素 还原性流体 叠加改造 白乃庙--钼矿 内蒙古
下载PDF
藏南努日铜-钨-钼矿床晚白垩世石英闪长岩U-Pb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随亮 黄勇 +3 位作者 李光明 张丽 黄瀚霄 张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718,共7页
藏南努日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23Ma,与明则和程巴矿床成矿时代一致,但矿区内至今未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成矿斑岩体。本文报道了努日矿区新发现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获... 藏南努日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23Ma,与明则和程巴矿床成矿时代一致,但矿区内至今未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成矿斑岩体。本文报道了努日矿区新发现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石英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石英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3.42±0.76Ma,与同一成矿带内桑布加拉和克鲁铜金矿成矿时代一致(90~93Ma),表明矿区可能存在两期成矿事件。石英闪长玢岩的主量微量元素SiO2含量为57.19%~58.23%,Al2O3含量为15.78%~16.03%,MgO含量为4.74%-5.32%,Mg^#指数为65.2~67.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u等)及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出埃达克岩特征。研究表明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的弧岩浆岩,洋壳熔融形成的母岩浆侵入近地表形成早期铜多金属矽卡岩矿化。晚白垩世成矿事件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区存在两期矿化叠加事件,拓展了研究区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努日--钼矿 石英闪长岩 LA—ICP—MS U—Pb定年 洋壳俯冲
下载PDF
北美最大规模铜-金-钼矿床——珀博矿床发现及其启示
11
作者 聂凤军 蒋喆 +1 位作者 李强峰 王丰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9-1010,共12页
对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珀博铜-金-钼矿床的发现历史、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形成作用进行了论述,对如何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技术方法运用于中国的找矿实践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和吉黑成矿省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岩地层... 对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珀博铜-金-钼矿床的发现历史、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形成作用进行了论述,对如何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技术方法运用于中国的找矿实践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和吉黑成矿省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岩地层分布广泛,各类深大断裂纵横交错,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十分发育,物化探异常显著,是寻找大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采用指示性矿物法、水文和土壤地球化学法,结合系统的中大比列尺地质填图是在兴蒙造山带东北段寻找隐伏铜多金属矿床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钼矿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找矿勘查 阿拉斯加 珀博 中蒙边境东段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侵入岩和围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旭 周振华 +4 位作者 车合伟 马星华 欧阳荷根 陈宝全 刘国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0-440,共21页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早古生代白乃庙群绿片岩中,其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与起源于俯冲洋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类似,岩浆在上...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早古生代白乃庙群绿片岩中,其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与起源于俯冲洋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类似,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变质基底的混染作用。赋矿围岩绿片岩的原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白乃庙绿片岩、变质安山岩中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4.64^+11.29之间,而白音都西群变质石英砂岩的εHf(t)为-4.30^+15.50,显示白乃庙地区围岩原岩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古老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2类岩石的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93~2843 Ma和481~2363 Ma,峰值区间在700~1500 Ma,揭示了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陆壳增生和构造热事件。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白乃庙铜-金-钼矿床具有低氧逸度的特征,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U-HF同位素 埃达克岩 还原性斑岩矿 白乃庙--钼矿
下载PDF
内蒙古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康永建 王亚君 +5 位作者 黄光杰 佘宏全 向安平 田京 郭志军 董旭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5-806,共12页
八大关斑岩铜钼矿床是中国内蒙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之一。对矿区Ⅱ号岩体不同位置的2件岩石样品采用高精度的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获得的锆石U_Pb年龄分别为(230.6±2.8)Ma和(230.5±4.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非... 八大关斑岩铜钼矿床是中国内蒙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之一。对矿区Ⅱ号岩体不同位置的2件岩石样品采用高精度的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获得的锆石U_Pb年龄分别为(230.6±2.8)Ma和(230.5±4.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非常一致,由此确认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0 Ma;对矿区7件辉钼矿样品采用Re_Os同位素测年,获得的Re_Os等时线年龄为(228.7±3.1)Ma,指示了八大关铜钼矿床辉钼矿的沉淀时间约为228.7 Ma。结合矿区岩相学、矿物学特征,辉钼矿呈浸染状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且辉钼矿与黄铜矿密切共生,以及上述2种精确方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的一致性,说明花岗闪长斑岩即为成矿岩体,成岩与成矿大致同时或成矿略晚于成岩,表明八大关铜钼矿床形成于中三叠世,属于印支期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成矿时代 斑岩铜-钼矿床 中三叠世 八大关 内蒙古
下载PDF
智利中部埃尔特尼恩特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晓丹 赵宇浩 +2 位作者 朱意萍 李红军 李汉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7-2295,共9页
智利中部埃尔特尼恩特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其铜矿石(含铜0.62%)储量达12.4×10~8t,钼矿石(含钼0.018%)储量达7.8×10~8t。矿床位于智利中部安第斯山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铜-钼成矿省。该成矿省赋存于晚中新世火山... 智利中部埃尔特尼恩特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其铜矿石(含铜0.62%)储量达12.4×10~8t,钼矿石(含钼0.018%)储量达7.8×10~8t。矿床位于智利中部安第斯山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铜-钼成矿省。该成矿省赋存于晚中新世火山活动带。埃尔特尼恩斑岩型铜-钼矿床赋存于中—晚中新世代伐尔隆斯建造,后者伏于科亚-玛查理建造之下,两者之间呈构造不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关系。矿床产于伐尔隆斯的组成部分晚中新世火山深成杂岩中,该杂岩由厚层的玄武质至流纹质喷出岩及侵入岩组成。矿床围岩为安山岩、长英质-中性侵入岩和布莱登岩筒角砾岩。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表明,岩浆热液演化及成矿作用经历了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形成是富含Cu和可能还富含S的深源流体向不断脱挥发分的巨型次火山岩浆房发生贯入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钼矿床 岩浆热液演化 流体包裹体 成因
下载PDF
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标志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荣全 宋雷鹰 +1 位作者 曹书武 贾继标 《矿产与地质》 2007年第5期515-519,共5页
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通过物化探方法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文章从岩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入手,讨论矿床的蚀变矿化等特征。斑岩铜-钼矿床具有较强的蚀变特征,通过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计算了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由于乌奴... 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通过物化探方法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文章从岩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入手,讨论矿床的蚀变矿化等特征。斑岩铜-钼矿床具有较强的蚀变特征,通过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计算了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由于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体呈陡倾斜状态,故原生晕垂直分带与轴向分带相一致。根据所讨论的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某些评价标志,为额尔古纳成矿带南部(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床 找矿评价标志 地球化学特征 斑岩型 垂直分带 乌奴格吐山
下载PDF
鄂东南铁铜矿集区铜山口铜(钼)矿床^(40)Ar/^(39)Ar年代学及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35
16
作者 赵新福 李建威 马昌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862,共14页
铜山口铜-钼矿床发育有夕卡岩型和斑岩型两类矿化,是鄂东南矿集区内典型的夕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成矿作用与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和大冶群碳酸盐岩有关,矿体主要沿两者的接触带分布。本文利用激光阶段加热技术分别对两类矿化有关的... 铜山口铜-钼矿床发育有夕卡岩型和斑岩型两类矿化,是鄂东南矿集区内典型的夕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成矿作用与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和大冶群碳酸盐岩有关,矿体主要沿两者的接触带分布。本文利用激光阶段加热技术分别对两类矿化有关的蚀变矿物金云母和绢云母进行40Ar/39Ar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铜山口矿区经历了两次蚀变一矿化事件:铜山口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约143±0.3 Ma,而矿区东南缘的牛鼻峰石英二长斑岩的热液蚀变发生于约129 Ma。牛鼻峰石英二长斑岩的侵位及蚀变对铜山口矿床斑岩型矿化的部分地段产生热扰动, 导致绢云母40Ar/39Ar年龄比实际矿化蚀变年龄偏年轻。铜山口矿区两次蚀变-矿化年龄分别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晚两期成岩成矿事件(145-133 Ma和130-120 Ma)一致。岩石圈伸展及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区域上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口铜-钼矿床 ^40AR/^39AR年龄 鄂东南矿集区 成矿时代 底侵作用
下载PDF
承德市孟家坊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特征
17
作者 徐桂林 李志慧 +4 位作者 何西燕 牛建鑫 李泽阳 何丽 王洋 《河北地质》 2013年第1期2-5,19,共5页
矿区内闪长岩、闪长玢岩与长城系团山子组、高于庄组的碳酸盐岩形成了接触交代型含铜磁铁矿床;二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岩体内带形成了斑岩型钼-铜钼矿床;而在远接触带的碳酸盐岩围岩中则形成了金银及多金属矿床。岩体、围岩及接... 矿区内闪长岩、闪长玢岩与长城系团山子组、高于庄组的碳酸盐岩形成了接触交代型含铜磁铁矿床;二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岩体内带形成了斑岩型钼-铜钼矿床;而在远接触带的碳酸盐岩围岩中则形成了金银及多金属矿床。岩体、围岩及接触带蚀变矿化相当强烈,分带较明显,成矿条件有利,进行深部找矿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类型 斑岩型钼矿 斑岩型钼-钼矿 磁铁矿
下载PDF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钼矿床元素迁移趋势及蚀变分带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振梁 刘学龙 +6 位作者 陶兴雄 李守奎 魏志毅 周杰虎 李方兰 陆波德 刘雪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4,共14页
通过对红牛-红山铜钼矿床主要矿物岩(矿)石(矽卡岩、大理岩、角岩、斑岩等)进行主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其成矿阶段元素富集迁移规律,同时对该区蚀变分带特征进行厘定,为该区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发现该区共有三种成... 通过对红牛-红山铜钼矿床主要矿物岩(矿)石(矽卡岩、大理岩、角岩、斑岩等)进行主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其成矿阶段元素富集迁移规律,同时对该区蚀变分带特征进行厘定,为该区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发现该区共有三种成矿类型((1)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矽卡岩;(2)角岩→矽卡岩化角岩→矽卡岩;(3)斑岩→矽卡岩→矽卡岩矿石),其中(3)类型为矿区最主要的蚀变矿化类型,最主要的成矿元素Cu、Mo在该阶段中大量富集成矿,不同的是Cu为全阶段大量富集迁入,而Mo主要在斑岩→矽卡岩阶段大量富集,而在矽卡岩→矽卡岩矿石过程迁入趋势明显减弱.将三种蚀变矿化类型视为一个成矿系统,计算其元素质量迁移率,发现虽然都是主要的蚀变矿化类型,但是(3)类型的质量迁移率远大于其他两种,(1)的大理岩矽卡岩化阶段质量迁移率仅为-0.64%,原因是在大理岩矽卡岩化热液蚀变过程中CaO、MgO为矽卡岩化过程提供物质来源,他们的大量迁出为形成矽卡岩创造了环境条件,总体仍呈迁出状态.同时该区具有明显的垂直蚀变分带特征,大理岩、角岩、矽卡岩三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牛-红山钼矿 矽卡岩 元素迁移 质量平衡 蚀变分带
原文传递
Adaki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the Shilu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in the Yangchun Basin,South China,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2
19
作者 Lipeng Zhang Yongbin Hu +5 位作者 Jinlong Liang Trevor Ireland Youliang Chen Rongqing Zhang Saijun Sun Weidong Su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32-150,共19页
South China is famous for the extensive magmatism and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that took place there in the Mesozoic. Shilu is a large porphyry–skarn Cu–Mo deposit in the Yangchun Basin, South China. The litholog... South China is famous for the extensive magmatism and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that took place there in the Mesozoic. Shilu is a large porphyry–skarn Cu–Mo deposit in the Yangchun Basin, South China. The lithology of the Shilu intrusion is granodiorite and quartz diorite, both of which are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high Sr([400 ppm) content along with low Y and Yb contents. Most of the sample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adakite except for a few samples that have slightly higher Y and Yb contents, which may be plausibly explained by crustal contaminatio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zircon U–Pb dating revealed ages between 106.6 ± 1.3 and 103.9 ± 0.5 Ma, with multiple magmatic pulses. Molybdenite Re–Os isochron age of 102.2 ± 2.9 Ma(MSWD = 9.4) was determined, which is identical to the youngest zircon U–Pb age(103.9 ± 0.5 Ma) within error.The Shilu intrusion has high oxygen fugacity as indicated by high zircon Ce^(4+)/Ce^(3+) and Eu_N/Eu_N* ratios. Consider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high Sr, and low Y and Yb contents), high oxygen fugacity,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of the Shilu intrusion, it was most likely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a subducted young oceanic slab. Whole-rock Sr–Nd isotope-, zircon Hf isotope-, and whole-rock trace element analyses show that Shilu adakitic magmas may have interacted with type II enriched mantle and/or crustal materials during ascent. South China was affected by the Pacific tectonic regime to the east and the Neo-Tethys tectonic regime to the south in the Cretaceous. Based on the Pacific Plate drifting and rotation history, it is hard to explain how the Pacific Plate would have subducted and melted, forming adakitic rocks in the Shilu region. Considering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Neo-Tethys trench should have been much closer to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Cretaceous, and thus hav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South China Block. Based on the subduction direction, time of subduction,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Neo-Tethys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Shilu deposit,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ridge is the best mechanism for explaining the Shilu adakitic rocks and Cu–Mo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lu deposit Adakitic rocks CRETACEOUS NEO-TETHYS South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