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高岭石中铝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徐仁扣 季国亮 蒋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4-340,共7页
选择了几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低分子量脂肪羧酸 ,研究了它们对高岭石中铝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酸可以通过络合作用促进高岭石中铝的释放。几种有机酸对体系中可溶性铝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草酸 >柠檬酸 >丙二酸 >苹果酸 >... 选择了几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低分子量脂肪羧酸 ,研究了它们对高岭石中铝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酸可以通过络合作用促进高岭石中铝的释放。几种有机酸对体系中可溶性铝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草酸 >柠檬酸 >丙二酸 >苹果酸 >乳酸。草酸、柠檬酸和乳酸对可溶性铝释放的促进作用随体系pH的升高而减小 ,其中草酸体系中可溶性铝随pH的变化幅度最大。在苹果酸体系中 ,可溶性铝随pH的升高而稍有增加。体系中的可溶性铝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交换性铝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先随苹果酸浓度增加而增加 ,然后又逐渐减少。与对照相比 ,柠檬酸和草酸使交换性铝的量减小 ,苹果酸和乳酸在低pH下使交换性铝明显增加 ,而苹果酸在较高pH下使交换性铝减少。有机酸影响释放出的铝在固液相间的分配比 ,苹果酸在低pH下使体系中释放出的大部分铝以交换性形态存在 ,而在较高pH下 ,大部分铝以可溶形态存在。在草酸体系中 ,释放出铝的大部分都以可溶形态存在。不同有机酸的不同表现与体系中铝的溶解平衡、铝的吸附 -解吸平衡、有机酸的吸附 -解吸平衡、有机酸的离解平衡和铝与有机酸的络合 -离解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低分子量有机酸 高岭石 铝释放
下载PDF
H^+和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代长 蒋新 +2 位作者 贺纪正 邓建才 卞永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1-659,共9页
利用流动搅动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3.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和黄壤中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40μmol/L,铝的释放快反应来源于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铝的... 利用流动搅动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3.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和黄壤中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40μmol/L,铝的释放快反应来源于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铝的释放慢反应对应于含铝矿物的溶解。赤红壤和砖红壤上在0~300min内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μmol/L,流出液pH值大于4.5,对H+的缓冲作用表现为阳离子交换、SO24-的专性吸附释放OH-和矿物表面的质子化;当流出液pH值小于4.5时,H+开始溶解土壤中的含铝固相,铝释放的最后浓度为20~30μmol/L。用相近pH值的有机酸溶出土壤铝的浓度比pH3.5的模拟酸雨要高,特别是在砖红壤上,开始就有大量铝的释放,其浓度为20~75μmol/L,红壤上是70~150μmol/L,随时间延长,流出液中的铝浓度分别为10~20μmol/L和20~30μmol/L。有机酸作用下铝的释放机制主要是有机酸被土壤吸附后,有机酸与位于表面晶格中的铝原子形成络合体,促进了铝的溶解;其次是有机酸的吸附掩盖了土壤表面的质子化过程,增强了酸的溶解,以及有机配体对铝的络合作用,增加了铝的释放量。不同有机酸对铝的溶出能力也有不同,其释放铝能力的大小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这取决于有机配体与铝的络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离子 低分子量有机酸 铝释放动力学 可变电荷土壤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南方土壤硅铝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董汉英 仇荣亮 吕越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5-77,共3页
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实验,分析了淋溶液pH值和硅铝离子释放规律和特点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酸雨的酸度是决定土壤中硅铝淋溶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当pH> 3.0时释放量增幅较为缓慢,而pH< 3.0以后释放量骤增.土壤溶液中H+... 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实验,分析了淋溶液pH值和硅铝离子释放规律和特点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酸雨的酸度是决定土壤中硅铝淋溶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当pH> 3.0时释放量增幅较为缓慢,而pH< 3.0以后释放量骤增.土壤溶液中H+ 浓度的增加,使得以水解反应为主要过程的土壤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土壤 模拟实验 铝释放
下载PDF
铜离子吸附对可变电荷土壤与恒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影响
4
作者 邹献中 宁建凤 +1 位作者 魏岚 杨少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66-68,共3页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由铜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由铜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恒电荷土壤中铜离子浓度变化对铝释放的影响较可变电荷土壤更大,当pH大于3.6(恒电荷土壤)或pH大于4.0(可变电荷土壤)时,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所研究的铜离子浓度范围内,引起可溶性铝离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体系pH值的变化而非铜离子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吸附 可变电荷土壤 离子释放
下载PDF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研究酸性森林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 被引量:7
5
作者 郭景恒 张晓山 +4 位作者 蒋春来 赵大为 姜平 向仁军 罗家海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4-310,共7页
采集了华南和西南酸性森林小流域中的土壤和土壤水并分析其化学组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研究了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以综合评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连续3年(2000~2002)的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尽管土壤水中铝的浓度存在显著差... 采集了华南和西南酸性森林小流域中的土壤和土壤水并分析其化学组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研究了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以综合评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连续3年(2000~2002)的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尽管土壤水中铝的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但铝的形态分布在各流域之间基本相似。大多数土壤水中单体铝(Ala)主要以无机态(Ali)存在,有机铝(Alo)一般不足10%。在pH3.6~5.6范围内,土壤水中Al3+活度(pAl)与土壤水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上层和下层土壤中pH-pAl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28和2.00,明显偏离三水铝石(gibbsite)的溶解平衡模式。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上层和下层土壤中铝具有不同的来源和主导影响因素。上层土壤中,铝主要来源于有机键合铝(Alorg),土壤水离子强度(I)是造成铝浓度差异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铝的释放过程明显受到离子交换反应的影响。下层土壤中,铝近乎全部来源于无机键合铝(Alinorg),土壤水H+浓度成为影响铝释放过程的最主要因素。与上层土壤相比,离子交换对土壤铝释放过程影响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释放过程 森林土壤 酸沉降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
下载PDF
pH和有机酸对氟溶出砖红壤中铝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杰文 钟来元 郭荣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研究砖红壤对F-的吸附反应尤其是随后Al3+的释放过程,有助于增进对土壤酸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解.在初步揭示出F-吸附反应以及Al3+释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基础上,重点考察了pH和有机酸对上述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F-的吸附反应十... 研究砖红壤对F-的吸附反应尤其是随后Al3+的释放过程,有助于增进对土壤酸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解.在初步揭示出F-吸附反应以及Al3+释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基础上,重点考察了pH和有机酸对上述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F-的吸附反应十分迅速,2 min内吸附量即可达到24 h内总吸附量95%,而土壤中不同含铝矿物的溶解度差异使Al3+的释放过程在前15 min十分迅速,释放量可达24 h内总释放量的80%,随后则逐渐减缓.降低反应体系pH可促进Al3+释放,但会使F-吸附量减少,这是因为伴随Al3+的释放,部分F-又可以AlF络合物的形态重新进入溶液,尽管在低pH条件下,土壤表面以带正电荷为主而有利于F-吸附.草酸和抗坏血酸对土壤吸附F-均有抑制作用,但对F-溶出土壤Al3+有促进作用.此外,草酸对土壤铁氧化物的选择性溶解作用,可使更多F-吸附在土壤铝氧化物位点,并导致Al3+释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吸附 砖红壤 铝释放 有机酸
下载PDF
HIGH EMISSION PERFORMANCE IMPREGNATED DISPENSER CATHODE
7
作者 Yin Shengyi Peng Zhen +1 位作者 Zheng Qiang Wang Yu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13年第4期417-422,共6页
In order to obtain higher emission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a traditional M-type cathode,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ype impregnated dispenser cathode. The new cathode is impregnated with a new active substance with mol... In order to obtain higher emission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a traditional M-type cathode,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ype impregnated dispenser cathode. The new cathode is impregnated with a new active substance with molar ratio of 26BaO·29SrO·8Sc2O3 ·7CaO·Al2O3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surface active material, and work function of the new cathode. At 1100℃B , the DC current density and pulse current density are 30.6±1.0 A/cm2 and 171.6±2.8 A/cm2 , respectively, 2.1 and 5.4 times of that of an M-type cathode. The work function of the new cathode is 1.668± 0.002 eV. High concentration O-Al-Sc-Sr-Ba and O-Al-Sc-Ba are found in the pores and at pore edges,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s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s-polished and as-cleaned cathod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mission around pore ends forms the major part of the total emission for the new cath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nser cathode M-type cathode Sc2O3 SRO Emission performa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