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9Ni-8In合金表面铟离子注入层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钟炳文 高文 +1 位作者 何安莉 汤道坤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6-39,72,共5页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Au-9Ni-8In合金表面In^+注入后的微观组织,并分析有关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In^+注入使合金表层晶粒细化,晶格畸变,位错密度降低;表层组织的变化使合金的表层显微硬度提高,摩擦和磨损性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 金基合金 铟离子 离子注入
下载PDF
基于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高纯铟电解液中铟离子
2
作者 鲁鹏 朱悬 +5 位作者 彭巨擘 范洪强 伍美珍 郑红星 张家涛 李谦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原位铋膜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探究玻碳电极和原位铋膜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对缓冲液pH、铋离子浓度、富集时间及电位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实现高纯铟电解液中铟离... 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原位铋膜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探究玻碳电极和原位铋膜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对缓冲液pH、铋离子浓度、富集时间及电位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实现高纯铟电解液中铟离子(In^(3+))的检测,In^(3+)的溶出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在0.6~2 mg/L范围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c=0.061I+0.093,相关系数(R^(2))为0.998。在NaCl和明胶存在下,该方法仍能够有效地检测高纯铟电解液中In^(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差脉冲伏安法 铋膜电极 高纯电解液 铟离子浓度
原文传递
氧化石墨烯/氧化铟/两性离子丙烯酸氟化聚合物复合膜的制备及抗牛血清白蛋白性能
3
作者 刘斌 王文庆 +4 位作者 于知非 汤晶 李正心 刘天中 苏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30,共8页
生物附着是水环境使用设施污损的主要原因,在材料表面形成有机物或微生物膜是生物附着的第一步,如能抑制初期有机物膜的形成则可有效抑制进一步的附着生长,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对水环境设施的危害。有机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及多糖组成,将具有... 生物附着是水环境使用设施污损的主要原因,在材料表面形成有机物或微生物膜是生物附着的第一步,如能抑制初期有机物膜的形成则可有效抑制进一步的附着生长,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对水环境设施的危害。有机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及多糖组成,将具有抑制多糖和蛋白质附着功能的材料应用于设施表面,可阻止污损发生。由此,本工作以GO/In_(2)O_(3)复合材料为填料、PAZFP树脂乳液为基体,制备了一种具有微/纳米表面结构和低表面能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涂料——氧化石墨烯/氧化铟/两性离子丙烯酸氟化聚合物(GO/In_(2)O_(3)/PAZFP)复合膜,并对其抗蛋白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n_(2)O_(3)纳米颗粒为立方结构,粒度在20~60 nm之间,均匀地负载在GO上。G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In_(2)O_(3)颗粒的加载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从而阻止了In_(2)O_(3)颗粒的团聚,降低了In_(2)O_(3)电子-空穴对重新复合的概率。通过填料和涂层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吸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暗环境中,复合薄膜对BSA蛋白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自然光和紫外光下,复合膜具有较强的光催化降解蛋白性能。利用光催化和在PAZFP涂膜表面掺入含氟单体,复合膜表现出协同防污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蛋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氧化/两性离子丙烯酸氟化聚合物复合膜 牛血清白蛋白 光催化 吸附 抗蛋白性能
下载PDF
类铟钡离子辐射光谱的相对论识别 被引量:3
4
作者 姜仁滨 王宛珏 +3 位作者 王晓东 鲁怀伟 张军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4期51-53,共3页
用全相对论多组态自洽场方法 ,计算了高离化类铟钡离子的 1s、2s、2p-、2p、3s、3p-、3p、3d-、3d、4s、4 p-、4 p、4d-、4d、4 f-、4 f、5s、5 p-、5 p、5d-、5d、5 f-、5 f、5 g-、5 g、6s、6 p-、6 p、6d-、6d、6 f-、6 f、6 g-、6 g... 用全相对论多组态自洽场方法 ,计算了高离化类铟钡离子的 1s、2s、2p-、2p、3s、3p-、3p、3d-、3d、4s、4 p-、4 p、4d-、4d、4 f-、4 f、5s、5 p-、5 p、5d-、5d、5 f-、5 f、5 g-、5 g、6s、6 p-、6 p、6d-、6d、6 f-、6 f、6 g-、6 g、7s、7p-、7p、7d-、7d、7f-、7f、7g-、7g轨道的 30 90个精细结构能级和辐射寿命以及各种跃迁参数。波长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另外还发现了一些辐射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离子 精细结构能级 辐射寿命
下载PDF
铟氮共掺杂氧化锌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史海峰 李朝升 +1 位作者 邹志刚 叶金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98-101,共4页
铟氮共掺杂氧化锌采用两步法合成,首先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铟离子掺杂的氧化锌,然后采用氨气中退火的方法制备铟氮共掺杂氧化锌。研究表明共掺杂样品比只掺杂氮的样品具有更多的可见光吸收。采用可见光下对异丙醇的降解来评价样品的光催... 铟氮共掺杂氧化锌采用两步法合成,首先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铟离子掺杂的氧化锌,然后采用氨气中退火的方法制备铟氮共掺杂氧化锌。研究表明共掺杂样品比只掺杂氮的样品具有更多的可见光吸收。采用可见光下对异丙醇的降解来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离子和0.5%铟离子掺杂下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共掺杂 离子 铟离子 光催化
下载PDF
In离子掩模注入GaAs(001)衬底的均匀有序纳米团簇的形成和扩散
6
作者 周慧英 曲胜春 +1 位作者 刘俊朋 王占国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208-210,共3页
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制备低维量子结构的方法,它能通过精确控制注入能量、剂量以及注入温度等形成有序纳米团簇.我们利用有序的阳极氧化铝模板作为掩模板在GaAs(001)衬底上进行In离子选择性注入以及快速热退火,获得了均匀有序的纳... 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制备低维量子结构的方法,它能通过精确控制注入能量、剂量以及注入温度等形成有序纳米团簇.我们利用有序的阳极氧化铝模板作为掩模板在GaAs(001)衬底上进行In离子选择性注入以及快速热退火,获得了均匀有序的纳米团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量子点随温度变化的形貌变化特征,观察到注入吸附原子在衬底的扩散随温度变化而加快,退火温度达到680℃时,沿[110]方向的扩散要比[110]方向扩散快,而且呈现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铟离子 各向异性 扩散
下载PDF
铟在氯化物熔盐中的氧化还原行为
7
作者 徐亮 熊延杭 +5 位作者 孟金伟 王家保 华中胜 田勇攀 尤静林 赵卓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96-1505,共10页
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位等电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对450℃下LiCl-KCl共融盐中In(Ⅲ)在惰性钼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In(Ⅲ)在熔盐中的还原是一个两步过程,电极反应In(Ⅲ)/In(Ⅰ)和In(Ⅰ)/In分别发生在-0.4V和-0.8V (vs A... 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位等电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对450℃下LiCl-KCl共融盐中In(Ⅲ)在惰性钼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In(Ⅲ)在熔盐中的还原是一个两步过程,电极反应In(Ⅲ)/In(Ⅰ)和In(Ⅰ)/In分别发生在-0.4V和-0.8V (vs Ag/AgCl)。结合还原过程电子转移数的理论计算以及恒电位沉积产物的表征进一步证明In(Ⅲ)在熔盐中的两步还原机制。此外,根据循环伏安和计时电位测试结果计算铟离子在450℃下LiCl-KCl共融盐中的扩散系数。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吻合良好,结果为DIn(Ⅲ)=1.8×10^(-5)cm^(2)/s和DIn(I)=1.4×10^(-4)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离子 氧化还原行为 LiCl−KCl共融盐 废弃液晶显示屏 资源回收
下载PDF
用双—2—乙基己基双硫代磷酸从硫酸溶液中萃取铟 III 被引量:1
8
作者 菊池昭二 李挺 《国外锡工业》 1992年第4期30-36,共7页
关键词 DEHDTPA 硫酸溶液 萃取 铟离子
下载PDF
铟富集工艺优化试验研究及生产实践
9
作者 牛勤学 王正民 付国秀 《冶金工程》 2015年第2期93-97,共5页
对铟富集进行工艺优化试验,并进行了生产改造,通过降低中浸、酸浸、高浸液固比,提高始酸,达到了提高铟浸出率,提高酸浸液铟离子浓度的目的;用硫化锌精矿对酸浸液除杂,实现了中和沉铟,从源头上治理了砷污染,降低了铟锭生产成本,改善了职... 对铟富集进行工艺优化试验,并进行了生产改造,通过降低中浸、酸浸、高浸液固比,提高始酸,达到了提高铟浸出率,提高酸浸液铟离子浓度的目的;用硫化锌精矿对酸浸液除杂,实现了中和沉铟,从源头上治理了砷污染,降低了铟锭生产成本,改善了职工操作环境,并为铟回收工序打下了良好的原料基础。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液固比 浸出率 铟离子浓度 生产成本 砷污染
下载PDF
溶液中添加In^(3+)对铝电极负差数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刚 林海潮 +1 位作者 张鉴清 曹楚南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71-275,共5页
通过动电位极化、恒电位集气方法研究对纯铝在0.5mol/L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添加In3+后,使铝的活化电位负移,并且降低铝的负差数效应系数,提出铝溶解的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 腐蚀 负差数效应 电极 恒电位集气 铟离子
下载PDF
尖晶石型LiMn_(2-x)In_xO_4(x=0,0.01,0.02,0.05)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超 刘兴泉 +2 位作者 刘宏基 向小春 张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35-1842,共8页
以醋酸锰、氢氧化锂和三氧化二铟为原料,以柠檬酸为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In的尖晶石LiMn2-xInxO4(x=0,0.01,0.02,0.05),采用XRD、SEM对目标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EIS)谱测试... 以醋酸锰、氢氧化锂和三氧化二铟为原料,以柠檬酸为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In的尖晶石LiMn2-xInxO4(x=0,0.01,0.02,0.05),采用XRD、SEM对目标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EIS)谱测试对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表征,考察了不同In掺杂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In掺杂量为1%时,LiMn1.99In0.01O4样品具有纯的尖晶石锰酸锂结构,在0.5C和3.4~4.35 V电压范围条件下,LiMn1.99In0.01O4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19.9 mAh.g-1,经过1C 30次,2C 30次,再0.5C 5次循环后,其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4.9%,显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掺杂1%的In的样品比未掺杂的样品具有更优的高温循环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锰酸锂 铟离子掺杂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2-xInxO4
下载PDF
羧基功能化螯合纤维对In(Ⅲ)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12
作者 吴基荣 许珊 +4 位作者 冯建 邱奎 刘辉 唐思 李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16-2224,共9页
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基质,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将羧基引入纤维表面,制备得到含有羧基的螯合纤维,并应用于水溶液中In(Ⅲ)吸附分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间歇吸附试验表明,所... 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基质,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将羧基引入纤维表面,制备得到含有羧基的螯合纤维,并应用于水溶液中In(Ⅲ)吸附分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间歇吸附试验表明,所制备螯合纤维对In(Ⅲ)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7.5 mg/g,整个吸附过程在120 min以内达到基本平衡,吸附过程复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竞争性吸附试验表明,在含有In(Ⅲ)、Fe(Ⅲ)、Zn(Ⅱ)和Hg(Ⅱ)的混合溶液中,吸附材料对In(Ⅲ)显示出一定的亲和能力。研究依靠路易斯酸碱理论在纤维表面构建了能用于In(Ⅲ)捕捉的吸附位点,为In(Ⅲ)的吸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螯合纤维 吸附 铟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