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药物剂量问题探讨 被引量:25
1
作者 杜茂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012-5016,共5页
该文针对首批公布的100首经典名方中存在的剂量问题进行探讨,主要针对《伤寒论》涉及的剂量单位进行探讨。剂量涉及3个方面: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及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长度单位基本上没有争议,存在较多问题的是质量单位。通过文献考据、... 该文针对首批公布的100首经典名方中存在的剂量问题进行探讨,主要针对《伤寒论》涉及的剂量单位进行探讨。剂量涉及3个方面: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及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长度单位基本上没有争议,存在较多问题的是质量单位。通过文献考据、实测数据及国家计量总局出土文物进行推算,明确了汉代度量衡产生的依据,那就是黍。质量衡制度为"铢两"制,度量质量时用的黍米的质量,"1两=24铢=240絫=2400黍"。容量衡制度为"升合"制,度量容积时用的黍米的体积,即"1升=10合=20龠=24000黍"。度量长度时用的是黍米的宽度,"1尺=10寸=100分=100黍"。同时,明确了《伤寒论》中剂量单位与现代剂量的换算关系,即"1斤=250 g,1两=15.625 g,1铢=0.65 g","1合=20 m L,1升=200 m L","1尺=23 cm,1寸=2.3 cm"。通过研究发现,汉代表示质量的质量衡是"黍米制",即以"黍米"为基准,这就为解决经典名方中存在的质量争议问题提供了有力的钥匙。通过文献考证及实物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消除争议,在质量问题上形成"专家共识"。《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明确,可以为临证制方提供方便,同时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剂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黍米 铢两制 升合 经典名方
原文传递
再论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安祥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8,共5页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利用新出土资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发现秦、魏两国铸造三孔布的证据不足;通过对比赵国、中山国的疆域范围,以及利用战国文字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字形比较,发现三孔布铭文中的地...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利用新出土资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发现秦、魏两国铸造三孔布的证据不足;通过对比赵国、中山国的疆域范围,以及利用战国文字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字形比较,发现三孔布铭文中的地名基本与赵国疆域相吻合,而且字形体现出赵国文字的风格;最后结合三孔布铸造时间的考证,认定三孔布属于战国晚期赵国铸造的货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孔布 国属 赵国 铢两制 战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