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唐铨选制度变化与科举及第入幕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金滢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开元以后 ,选人要升迁中央清望官者 ,需先历州县佐官的原则逐步确立。《循资格》又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在这种情况下 ,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 ,迫于铨选制度的压力而大量涌入藩镇。肃宗、德宗对诸使、诸州自择佐官采取了限制... 开元以后 ,选人要升迁中央清望官者 ,需先历州县佐官的原则逐步确立。《循资格》又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在这种情况下 ,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 ,迫于铨选制度的压力而大量涌入藩镇。肃宗、德宗对诸使、诸州自择佐官采取了限制措施。此后 ,元和十五年奏、大和三年奏、大和九年奏、会昌二年《加尊号赦文》、会昌五年六月敕、乾符二年南郊赦 ,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入幕及第举人的考限 ,超资授官 ,为科举出身者入辟使府 ,超资升迁中央次清官、清望官 ,开了方便之门。在中晚唐使府与中央的用人关系方面 ,诸使府辟僚佐 ,各自精求 ,务在得人 ,以重府望。中央需要人才 ,又取自方镇 ,及第举人视朝廷为“日月”、“霄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铨选制度 及第举人 入幕 升迁
下载PDF
论明中后期铨选的“独重进士” 被引量:9
2
作者 郭培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4-117,共4页
“独重进士”主要是指明中后期出现的铨选过于讲究进士出身的局面。其对当时政治产生了明显不良影响。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官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和进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其根源则是传统官僚体制下重形式而轻实际的痼疾。
关键词 铨选 独重进士 消极影响 原因 启示
下载PDF
《金史·选举志》铨选用词考释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鸣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6,共6页
《金史·选举志》中有一些难解的铨选专用词汇,在金代史料中亦没有解释,对于理解金代铨选、官阶制度造成困难。通过对《金史》和金代传记资料的爬梳,结合唐、宋、元铨选制度进行对比,对《金史·选举志》中出现的铨选用词进行考... 《金史·选举志》中有一些难解的铨选专用词汇,在金代史料中亦没有解释,对于理解金代铨选、官阶制度造成困难。通过对《金史》和金代传记资料的爬梳,结合唐、宋、元铨选制度进行对比,对《金史·选举志》中出现的铨选用词进行考释,对于《金史》的阅读和金代选举制度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铨选 官阶
下载PDF
吏部尚书铨选职能与唐族姓书籍修撰 被引量:4
4
作者 董劭伟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6-158,共3页
唐前期朝廷曾组织三次编修族姓档案书籍。前两次由吏部尚书提出并组织进行,最后一次由谱学专家提出而由朝廷组织进行。这与唐初承袭南北朝门阀观念余绪有关。吏部职掌官员选举,唐前期族姓档案对其有参考意义。唐前期修撰档案书籍的政治... 唐前期朝廷曾组织三次编修族姓档案书籍。前两次由吏部尚书提出并组织进行,最后一次由谱学专家提出而由朝廷组织进行。这与唐初承袭南北朝门阀观念余绪有关。吏部职掌官员选举,唐前期族姓档案对其有参考意义。唐前期修撰档案书籍的政治意义逐渐降低,而后期不再有官方组织编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部尚书 铨选职能 族系书籍
下载PDF
咸同时期的捐纳与铨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咸丰之际捐纳的普遍开展,在为清廷提供大量饷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铨选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大批人员涌入仕途,使得流品日益芜杂,吏治逐渐腐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打乱了既有铨法,使得捐纳人员与正途人员争夺员缺资源的矛盾日益凸... 咸丰之际捐纳的普遍开展,在为清廷提供大量饷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铨选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大批人员涌入仕途,使得流品日益芜杂,吏治逐渐腐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打乱了既有铨法,使得捐纳人员与正途人员争夺员缺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捐纳人员中办事能员的得以重用,反映了时代变局下选材观念的初步变更。清廷虽采取措施以疏通正途,但效果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同时期捐纳 铨选 异途 选材观念
下载PDF
唐代科举铨选考试的资格审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景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5,共4页
为了维护考试秩序,保证人才选拔质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唐政府在科举与铨选考试中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礼部常科举人审查对象主要是州县乡贡举子,审查内容包括户籍、家庭出身、学历和乡试材料以及道德品质和个人履历。相对而言,中央、... 为了维护考试秩序,保证人才选拔质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唐政府在科举与铨选考试中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礼部常科举人审查对象主要是州县乡贡举子,审查内容包括户籍、家庭出身、学历和乡试材料以及道德品质和个人履历。相对而言,中央、地方官学生员的审查比较宽松;吏部选试的审查主要针对选人出身和资历,具体表现在审查选人的甲历文书。制科考试仅有户籍审查,没有资历、出身的审查要求。只要具有异才、异能,哪怕是白身、草泽皆可应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 铨选 资格审查
下载PDF
透视唐代文学繁荣的新角度——读《唐代铨选与文学》
7
作者 凌朝栋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1,共3页
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到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和繁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影响唐代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多重原因,除了政治昌明,社会稳定之外,从文化教育制度和用官制度等多方位研究,可以使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 唐代文学 《唐代铨选与文学》 书评 古代文学
下载PDF
康熙初年有关官员铨选之御史奏章
8
作者 方裕谨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02期3-19,共17页
清廷对官员的铨选十分重视,每三年考核一次,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考核时要对官员作出评语,以决定升迁罢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題,对此,都察院御史及六科给事中指出了问題之所在,并提出了改良之方法。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 清廷对官员的铨选十分重视,每三年考核一次,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考核时要对官员作出评语,以决定升迁罢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題,对此,都察院御史及六科给事中指出了问題之所在,并提出了改良之方法。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奏章中选出有关档案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督抚 十七年 吏部 铨选 都察院 州县官 奏章 吏治
下载PDF
从南朝中正的地位看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
9
作者 吴擎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22-26,共5页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代一直是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入南朝后,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中正组织机构得到扩大;中正在清议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吏部铨选需严格按中正品第与所授官职相一致的原则。在南朝一百七十余年间,...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代一直是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入南朝后,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中正组织机构得到扩大;中正在清议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吏部铨选需严格按中正品第与所授官职相一致的原则。在南朝一百七十余年间,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门阀统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中正地位 中正品第 吏部铨选
下载PDF
唐五代的考牒及其在铨选考试中的作用
10
作者 陈书奇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45,共3页
考牒也叫考状,是记录官员每年的功过行能和考绩等级的文件。考牒首先要上报给吏部作为人事档案保存在考功甲历库,同时也要授给官员个人,作为每年的考绩证明材料。唐代考绩分基层初考和中央终考两级进行。五代时有把考核结果批书在历子... 考牒也叫考状,是记录官员每年的功过行能和考绩等级的文件。考牒首先要上报给吏部作为人事档案保存在考功甲历库,同时也要授给官员个人,作为每年的考绩证明材料。唐代考绩分基层初考和中央终考两级进行。五代时有把考核结果批书在历子上的情况。考牒是吏部铨选考试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的必备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考绩 铨选考试
下载PDF
刍议元朝官吏铨选制度
11
作者 刘琰 《科技信息》 2012年第1期43-44,共2页
本文通过研究元朝官吏铨选制度并分析其特点能够有助于更加深刻认识元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及实施情况,以期对于后人借鉴元朝政治的得与失,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元朝 官吏 铨选制度
下载PDF
历朝官员铨选制度得失
12
作者 赵映林 《唯实》 2021年第4期73-76,共4页
在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历朝的官员铨选制度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军功与养士的铨选制给了世卿世禄制致命一击现有史料可稽的最典型的任官莫过于商周时的世卿世禄制。世卿制不仅王位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宗法制,而且各... 在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历朝的官员铨选制度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军功与养士的铨选制给了世卿世禄制致命一击现有史料可稽的最典型的任官莫过于商周时的世卿世禄制。世卿制不仅王位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宗法制,而且各级官职,也是在贵族内部世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铨选制度 父死子继 科举制度 世卿制 宗法制 世卿世禄制 隋炀帝 致命一击
下载PDF
评王恕的人事铨选观
13
作者 王问靖 《孝感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9-71,共3页
王恕是明中叶有宿德重望的大臣。文章对《王端毅奏议集》中的人事铨选理论有较详细的述评。
关键词 明代 王恕 人事铨选 《王端毅奏议集》 人才选拔 人才任用 人才考核
下载PDF
从中晚唐铨选制度考察崔致远在唐及第后的仕宦经历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妍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关于崔致远在唐及第后至归国前的仕宦经史料记载多有出入,尤其是在及第后何时入仕、入仕的方式及入幕后的经历记录相互矛盾,为了更清楚地还原崔致远这一时期的经历,本文从唐朝中晚期的铨选制度入手,厘清史料记载中的龃龉之处,确认李朝... 关于崔致远在唐及第后至归国前的仕宦经史料记载多有出入,尤其是在及第后何时入仕、入仕的方式及入幕后的经历记录相互矛盾,为了更清楚地还原崔致远这一时期的经历,本文从唐朝中晚期的铨选制度入手,厘清史料记载中的龃龉之处,确认李朝徐有榘的《校印桂苑笔耕集序》里的记载更为接近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汉文学 崔致远 铨选制度 仕宦经历
下载PDF
从吏部铨选的标准看唐人的语文素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虎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经济蓬勃发展,体制更臻完善。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制相对应的吏部铨选是唐代社会政治体制渐趋完备的反映。吏部铨选的标准既有效的保障了唐代官僚队伍的质量,也为考查唐人的语文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经济蓬勃发展,体制更臻完善。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制相对应的吏部铨选是唐代社会政治体制渐趋完备的反映。吏部铨选的标准既有效的保障了唐代官僚队伍的质量,也为考查唐人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文拟通过对吏部铨选标准的解读以及铨选标准与唐人语文素养之间关系的探究,为当前的各级各类考试和语文教师的培养与任用提供一点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部铨选 唐人 语文素养
下载PDF
《唐代铨选与文学》序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璇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序言 《唐代铨选与文学》 科举制 唐代 官制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试论清代铨选回避制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昌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74-78,共5页
铨选,即考察、选用官员。铨选回避制度起源于后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清。本文仅就清代铨选回避制度略加论述。一、清代铨选回避制的内容清代铨选回避制的第一个内容是籍地回避。第一,避本籍:就是官员不得在其原籍(或祖籍)做官。早在顺... 铨选,即考察、选用官员。铨选回避制度起源于后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清。本文仅就清代铨选回避制度略加论述。一、清代铨选回避制的内容清代铨选回避制的第一个内容是籍地回避。第一,避本籍:就是官员不得在其原籍(或祖籍)做官。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就规定:京都户部、刑部属官要回避本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避制度 清代 官员 清政府 铨选 户部 规定 宗族 祖籍 州县
下载PDF
甲午至戊戌期间的铨选议改与保举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浩彬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1,共9页
甲午之后,选拔与培养西学人才的要求得到清朝朝野上下重视。为此,打破旧有的保举与科举、捐纳三途并进的铨选格局,清理旧有仕途而选择新的有效的取才、培才途径成为更急切的目标。从甲午到戊戌期间,在破除旧制、另立新途、弃旧图新、新... 甲午之后,选拔与培养西学人才的要求得到清朝朝野上下重视。为此,打破旧有的保举与科举、捐纳三途并进的铨选格局,清理旧有仕途而选择新的有效的取才、培才途径成为更急切的目标。从甲午到戊戌期间,在破除旧制、另立新途、弃旧图新、新旧杂糅的铨选议改不同阶段,作为旧的选拔异能奇才的主要途径,保举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不断变化,并且由于保举对取人才与清仕途的双重影响,在特科、学堂开始出现而尚未定型的过程中定位纠结,展现了晚清新旧铨选制度转型的复杂过程。虽然由于戊戌政变迅速发生,该时期诸多议论尚未得到完全落实,却对新政初期的改革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晚清铨选由三途并进向新旧杂糅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举 铨选 捐纳
下载PDF
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及流弊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欣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87-93,共7页
铨选制的渊源至少可上溯到汉成帝时置尚书分曹治事,其中以二千石曹尚书典选举。汉光武时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官制虽多有变更,但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渐形成,吏部主选始终未变,只是选权的大小、外延内涵有所不同... 铨选制的渊源至少可上溯到汉成帝时置尚书分曹治事,其中以二千石曹尚书典选举。汉光武时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官制虽多有变更,但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渐形成,吏部主选始终未变,只是选权的大小、外延内涵有所不同。隋朝强化中央集权,“一命之官悉归之吏部”,为铨选制的最终确立铺平了道路。铨选制作为唐代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环节,作为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系制度化、严密化的标准之一,一方面它的逐步完善是与官僚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步的,它所奠定的选官格局和选官原则为后世仿效;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积弊,亦是中央集权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一,并为后世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的完善 铨选 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 官僚体系 官僚制度 选官 严密化 最终确立
下载PDF
清代官员铨选中的亲族回避制度
20
作者 齐钧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86年第4期23-28,共6页
清代以前各代在铨选官员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亲族回避制度,官员亲族往往攀比为奸,以至割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最终象蠹虫一样蛀空了皇朝本身。唐宋以后至明代,回避制度渐具雏形。为了改变亲族攀比为官的吏治风气,清代统治者总结前代封建... 清代以前各代在铨选官员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亲族回避制度,官员亲族往往攀比为奸,以至割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最终象蠹虫一样蛀空了皇朝本身。唐宋以后至明代,回避制度渐具雏形。为了改变亲族攀比为官的吏治风气,清代统治者总结前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以明代的回避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亲族回避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避制度 亲族 封建王朝 统治者 吏治 铨选 唐宋 清政府 军机处 姻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