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铭石书在三国至南北朝之演进
1
作者 杨帆 张宁 《大学书法》 2023年第4期68-77,共10页
“兰亭论辩”之后,在对待以《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为代表的处于楷、隶过渡阶段的一批碑刻上,既有书法审美价值之分歧,也有楷、隶书体界定之论争,但迄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立足新材料,再次将视野回归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兰亭论辩”之后,在对待以《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为代表的处于楷、隶过渡阶段的一批碑刻上,既有书法审美价值之分歧,也有楷、隶书体界定之论争,但迄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立足新材料,再次将视野回归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论证铭石书的演进过程,讨论章程书对铭石书的影响,以期促进此方面研究之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石书 章程书 书体演变
下载PDF
铭石书书法探微——以赵孟书碑为例
2
作者 王路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7期62-64,共3页
一、铭石书的发展概况所谓“铭石书”,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1])“铭”,即为文字刻在器物之上,陈述生平功... 一、铭石书的发展概况所谓“铭石书”,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1])“铭”,即为文字刻在器物之上,陈述生平功德,表彰身世,使其传于后。铭石书一般用于庄严的场合,文字书写要求整齐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古来能书人名 铭石书 章程书 赵孟 南朝宋 文字书写 书碑 书法
下载PDF
“蜕化铭石书”样式变迁考论
3
作者 杨二斌 《大学书法》 2021年第5期68-74,共7页
本文从"蜕化铭石书"的名实出发,对北魏平城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样式标准及风格特征进行论述,得出"蜕化铭石书"的发展经历了四期变化,分别为"平画宽结"式的粗率隶书、"抑左扬右"式隶书、"... 本文从"蜕化铭石书"的名实出发,对北魏平城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样式标准及风格特征进行论述,得出"蜕化铭石书"的发展经历了四期变化,分别为"平画宽结"式的粗率隶书、"抑左扬右"式隶书、"平画宽结"式的精致隶书、"平画宽结"式楷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化铭石书 样式 特征
下载PDF
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北朝铭石书的隶楷之变
4
作者 郑灿锋 《书画世界》 2021年第4期83-84,共2页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出现了大量的楷书作品,即清代碑学所崇尚之“魏碑”。与之相比,平城时期的作品多为隶书,或稍具楷意。或以为北魏平城时期的碑刻,为隶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但启功先生认为:“其实这些碑志的书写时代,篆、隶、真早已...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出现了大量的楷书作品,即清代碑学所崇尚之“魏碑”。与之相比,平城时期的作品多为隶书,或稍具楷意。或以为北魏平城时期的碑刻,为隶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但启功先生认为:“其实这些碑志的书写时代,篆、隶、真早已过渡完成。至多可以说是沿用了过渡体,或说是向前追摹,而不是这时才开始过渡。”[1]41以迁都洛阳为界来看,这种隶楷的变化涉及更多的不是书体演变,而是书体应用的选择。本文将结合平城时期的楷书《司马金龙屏风漆画题记》《晖福寺碑》及迁都后的北魏第一方成熟楷书墓志《冯熙墓志》,尝试对这种现象做一个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铭石书 《冯熙墓志》
下载PDF
米芾“顔出于褚”説贅考——兼談銘石書“修改波撇”的“失真”問題
5
作者 軒敏華 《书法研究》 2023年第3期60-76,共17页
“顔出于褚”説是米芾的首倡。米芾以爲褚書以帖入碑,首開“挑踢”之風,并經顔、柳之演繹獲得了唐碑銘石書的經典樣式。然古法之壞亦自此始,因極其醜詆,“挑踢”一詞在米芾上下文中亦從筆法的專名轉義成爲刻露外張的貶義指號。米芾對顔... “顔出于褚”説是米芾的首倡。米芾以爲褚書以帖入碑,首開“挑踢”之風,并經顔、柳之演繹獲得了唐碑銘石書的經典樣式。然古法之壞亦自此始,因極其醜詆,“挑踢”一詞在米芾上下文中亦從筆法的專名轉義成爲刻露外張的貶義指號。米芾對顔的批評主要集中于顔楷,尤其是其因“修改波撇”而導致的“做作凡俗”之態,然“修改波撇”本是唐以前銘石書的一貫作風,不獨顔楷如此。宋人尚意,其關注之焦點從銘石書轉向行狎書,銘石書的發展遂陷于停滯,其評判標準亦隨之發生變化,而這正是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學”的時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顔出于褚 挑踢 修改波撇 唐碑 銘石書
原文传递
论南齐写经体在北齐铭石书中的衍变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守民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4-96,共3页
北齐书法在北朝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北齐书刻作品的数量相当丰富;其次是北齐书法以复兴隶书为主要导向,并一跃成为北朝时期书法的翘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书家郑道昭、安道一、刘珉、姚元标,书法理论家颜之推等,正是这些书家、理... 北齐书法在北朝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北齐书刻作品的数量相当丰富;其次是北齐书法以复兴隶书为主要导向,并一跃成为北朝时期书法的翘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书家郑道昭、安道一、刘珉、姚元标,书法理论家颜之推等,正是这些书家、理论家,成就了北齐书法的繁荣。北齐书法以著名书家为先导,主要以写经、造像题记、摩崖、墓志等书写形式流传于世。写经体书法作品在书作中又占据了大部分。笔者根据现存写经石刻的梳理,通过比较南北朝的写本与铭石书,以《金刚经》为范,寻绎写经书法在北齐书法发展中衍变的脉络,重新评估北齐时期写经法书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经体 南齐写本《金刚经》《泰山经石峪》铭石书 衍变
原文传递
五台山铭石书法考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传法 王琪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2X期117-123,共7页
五台山铭石书迹数量甚多,依据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共梳理出上起唐贞元三年(七八七),下迄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铭石书迹二百九十通。本文即对这些历时一千一百余年的二百九十通铭石书迹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以厘清五台山铭石书法... 五台山铭石书迹数量甚多,依据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共梳理出上起唐贞元三年(七八七),下迄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铭石书迹二百九十通。本文即对这些历时一千一百余年的二百九十通铭石书迹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以厘清五台山铭石书法的发展脉络、探求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铭石书 铭石书 碑刻 楷书
原文传递
东晋南北方石刻隶书风格摭析——从《爨宝子碑》等“铭石书”说起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叶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1-65,共5页
晋代文字急剧演变,由于文字分工不同,东晋时期铭石书仍是隶书,刻碑多为隶书体。加之民间日常书写隶书较少,导致刻碑只能用楷书笔法写隶书,出现"半隶半楷"的风格。同时南北方隶书风格几近相似,出现的差异也只是文化传播滞缓造... 晋代文字急剧演变,由于文字分工不同,东晋时期铭石书仍是隶书,刻碑多为隶书体。加之民间日常书写隶书较少,导致刻碑只能用楷书笔法写隶书,出现"半隶半楷"的风格。同时南北方隶书风格几近相似,出现的差异也只是文化传播滞缓造成的。因此尽管东晋偏安江左,其各地书体仍按照总趋势齐头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石书 爨宝子 南北方 汉文化
原文传递
五胡十六国早期铭石书对魏楷的影响——以后赵故都邢台《晋政残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顺兵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2X期168-177,共10页
书法学界评五胡十六国时期铭石书为"由隶向楷的过渡形态",承汉、魏至西晋一脉古法,在"汉隶"和"晋楷"基础上发展演化,逐渐形成兼有隶、楷两体神韵的"魏楷"。出土于后赵故都邢台的《晋政残碑》,... 书法学界评五胡十六国时期铭石书为"由隶向楷的过渡形态",承汉、魏至西晋一脉古法,在"汉隶"和"晋楷"基础上发展演化,逐渐形成兼有隶、楷两体神韵的"魏楷"。出土于后赵故都邢台的《晋政残碑》,对北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其为目前所发现五胡十六国时最早碑刻之一,具有先导意义;二是作为后赵皇帝石勒家族碑记,必能代表当时北方书法最高水准;三是此碑与后赵统治者石勒有直接关系的铭石书,必会引领一定时期的书法风格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政残碑》 考释 书法价值 五胡十六国 铭石书 魏楷
原文传递
从北齐佛教造像记书法蠡测铭石书的转变——对北齐复古书风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平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4期87-89,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北齐"铭石书"的转变与造像记书体的应用,反映出北齐朝廷恢复隶书铭石的汉魏传统。通过对造像记分社会阶层、地域进行研究-得出北齐朝廷倡导的隶书铭石复古书风在北齐社会影响甚微的结论。从出土的碑志石刻来看,... 本文通过分析北齐"铭石书"的转变与造像记书体的应用,反映出北齐朝廷恢复隶书铭石的汉魏传统。通过对造像记分社会阶层、地域进行研究-得出北齐朝廷倡导的隶书铭石复古书风在北齐社会影响甚微的结论。从出土的碑志石刻来看,使用隶书铭石仅限于邺城地区的皇室及朝廷贵冑的社会上层人群,对于朝廷统治力相对薄弱的非京畿地区和社会中下层,其铭石书体依然是楷书,并且书风多为前朝书法的遗绪或是受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造像记 铭石书 复古书风
原文传递
由“二爨”书风管窥东晋南朝的铭石书
11
作者 徐同辉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2-89,共8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史上,字体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本文由"二爨"碑出发,将铭石书法与日常书写予以区分,认为二者保持着相对独立发展脉络,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得出"二爨"碑的字体是在楷书已经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史上,字体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本文由"二爨"碑出发,将铭石书法与日常书写予以区分,认为二者保持着相对独立发展脉络,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得出"二爨"碑的字体是在楷书已经形成,而且体态已显得相当流美的情况下,因施之于碑版,书体存在新与旧、先进与后进之别,加之受社会发展及南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石刻工艺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书写风貌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铭石书 字体演变 楷书
原文传递
北朝“铭石书”成因考略
12
作者 杨二斌 《艺术品》 2022年第1期60-63,共4页
一、何为北朝“铭石书”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颖川锺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锺书瘦。锺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关键词 采古来能书人名 南朝宋 铭石书 北朝
原文传递
《千唐志斋碑铭全集》价值三说
13
作者 李放 《大学书法》 2023年第1期156-159,共4页
墓志是我国古代埋设在墓中用以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及亲属世系的铭刻文献。出土墓志作为铭石书迹文物,不仅是我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洛阳自古号称“天下之中”,是我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自东... 墓志是我国古代埋设在墓中用以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及亲属世系的铭刻文献。出土墓志作为铭石书迹文物,不仅是我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洛阳自古号称“天下之中”,是我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自东汉晋魏以迄隋唐宋明,皆为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上百公里,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故历代王侯公卿、名门望族、缙绅百姓多葬于斯,是全国墓志出土最多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唐志斋 出土墓志 人文荟萃 生平事迹 十三朝古都 名门望族 铭石书
下载PDF
《元景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管窥
14
作者 张俊 《职业时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4S期48-48,共1页
《元景造像记》又称《太和碑》,是一方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北魏造像题记,由于受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该碑在碑学界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本文通过为该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坐标中进行定位的方式,找出了它在魏碑书法家族中所具备的... 《元景造像记》又称《太和碑》,是一方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北魏造像题记,由于受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该碑在碑学界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本文通过为该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坐标中进行定位的方式,找出了它在魏碑书法家族中所具备的诸多先进因素和优秀的个性品质,从而达到了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碑 魏碑 铭石书 洛阳体
下载PDF
北魏正体
15
作者 刘涛 《江苏教育》 2019年第85期76-78,共3页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样式,这位今文经学的学者,为文纵横捭阖的文士,肆力尊碑的书家,却不置一词。这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回避?或许他陶醉美感的表达,忽视了“正体”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体 骨法 魏碑体 铭石书 迁都洛阳 北魏 今文经学 尊碑
下载PDF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笔法特征
16
作者 徐蓥 《书法教育》 2022年第12期60-67,共8页
褚遂良书法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在此基础上取法隋代铭石书法,后又上溯“二王”,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楷书面貌,这使初唐楷书在真正意义上从隋代书风的影响中脱离开来,成为盛唐强音的代表。唐永徽四年(653),《雁塔圣教序》刻立,是最能代... 褚遂良书法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在此基础上取法隋代铭石书法,后又上溯“二王”,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楷书面貌,这使初唐楷书在真正意义上从隋代书风的影响中脱离开来,成为盛唐强音的代表。唐永徽四年(653),《雁塔圣教序》刻立,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气概的作品。《雁塔圣教序》笔画瘦硬刚劲、灵动多变,轻重对比明显,用笔丰富多变,时见行书笔意。字体宽绰遒美,形态变化多端。整体章法疏朗、宽绰,尽显空灵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铭石书 行书笔意 欧阳询 虞世南
下载PDF
全椒《积玉桥残刻》书法艺术探析
17
作者 盛元靖 《江苏教育》 2022年第45期30-34,共5页
全椒《积玉桥残刻》是南朝萧梁时期的大字楷书铭石书法,在20世纪初被发现。专家通过对铭刻内容的辨认,判定应为《千字文》中的部分残字,李瑞清、徐悲鸿为其作跋并褒扬。《积玉桥残刻》书法字形结构古拙奇特,线条圆劲活脱,融篆、隶、楷... 全椒《积玉桥残刻》是南朝萧梁时期的大字楷书铭石书法,在20世纪初被发现。专家通过对铭刻内容的辨认,判定应为《千字文》中的部分残字,李瑞清、徐悲鸿为其作跋并褒扬。《积玉桥残刻》书法字形结构古拙奇特,线条圆劲活脱,融篆、隶、楷、行于一炉,诸体杂糅,气格不凡,书刻极朴实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书法气韵生动,独特的艺术个性也使其完全能够成为同时期大字铭石书法中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椒积玉桥 书法形态 铭石书
下载PDF
从“二爨”看六朝时期云南与汉地的文化同步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剑锋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6-41,共6页
通过对"二爨"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六朝时期,云南地区的文化与汉地文化具有很高的同步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现象:其一,在这一时期,爨姓等大姓在云南地区有很大的势力,这与汉地门阀世族强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二,"二... 通过对"二爨"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六朝时期,云南地区的文化与汉地文化具有很高的同步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现象:其一,在这一时期,爨姓等大姓在云南地区有很大的势力,这与汉地门阀世族强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二,"二爨"碑文体现了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完全符合六朝文风的特征;其三,"二爨"书风也符合当时"铭石体"书法的典型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二爨"和爨文化的研究,对揭示古代云南地区文化发展的真实面貌及其与汉地文化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族 六朝文学 铭石书
原文传递
汉字演变视阈中的钟繇书艺考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文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5,共7页
汉末魏初,汉字字体演变正发展到关键时刻,钟繇于此时师从曹喜、蔡邕和刘德升三位书法家,系统学习各种字体,并在后来的书写中不断总结经验,创制新体,后世将其所善诸体统称为"钟书三体",即隶书、楷书和行书,实际还应包括篆书。... 汉末魏初,汉字字体演变正发展到关键时刻,钟繇于此时师从曹喜、蔡邕和刘德升三位书法家,系统学习各种字体,并在后来的书写中不断总结经验,创制新体,后世将其所善诸体统称为"钟书三体",即隶书、楷书和行书,实际还应包括篆书。但是,因为家学家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钟繇不善草书。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在书写中传承古法,使当时出现的俗体逐渐成为正体,其书写中充满雅的气息,可以称得上是文人书法时代的真正开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繇 刘德升 铭石书 章程书 书法 古法 俗体
原文传递
读施安昌《善本碑帖论集》
20
作者 叶鹏飞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69,共2页
『黑老虎』作为碑帖拓本的代名词,它既是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的反映,又是非常重要的史实资料的记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对『黑老虎』的研究及真伪善本鉴定是一门令人生畏的冷门和深奥的课题,涉者寥寥。所以不要说书法界... 『黑老虎』作为碑帖拓本的代名词,它既是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的反映,又是非常重要的史实资料的记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对『黑老虎』的研究及真伪善本鉴定是一门令人生畏的冷门和深奥的课题,涉者寥寥。所以不要说书法界,就是文博界也是望而怯步的,从事此项工作者屈指可数。施安昌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七十年代起长期在故宫博物院从事碑帖鉴定与研究工作,积三十年工夫,写了多种关于『黑老虎』方面的论著和论文,成为享誉文博界的权威。《善本碑帖论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帖 施安昌 刻帖 地域书风 八分书 隶书 书法艺术 正体字 书法史 美术史 拓本 版本 铭石书 文字学 化度寺碑 善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