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55
1
作者 高战武 徐杰 +1 位作者 宋长青 孙建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 ,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 ,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 ,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 ,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 ,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不是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断裂 铲状断裂 裂陷过程
下载PDF
胶东西部郭家店幔枝构造控矿断裂
2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4 位作者 张建珍 王铮 张福祥 刘成 张晓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69-1170,共2页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中区,尤以郭家店幔枝构造区金矿特别集中,并且主要展布在三山岛、焦家和招平等三条主干断裂带上,很多地质学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胶东地区金矿的科研与开发(毛景文等,2003;邓军等,2005;李...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中区,尤以郭家店幔枝构造区金矿特别集中,并且主要展布在三山岛、焦家和招平等三条主干断裂带上,很多地质学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胶东地区金矿的科研与开发(毛景文等,2003;邓军等,2005;李士先等,2007)。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展布 主干断裂 胶西北地区 焦家断裂 地幔热柱 热点地幔柱 郭家店 三山岛 超大型金矿 构造扩容带 成矿流体 铲状断裂
下载PDF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 ,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 3组断裂 ,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 ,正断性质 ,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 ,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 -庙西北断裂带。 7 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 4 5° ,倾向南东 ,近于直立 ,呈右旋走滑性质 ,埋藏于 15~ 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 ,而是黄河口 -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7.4级地震 新生断裂 铲状断裂 地质构造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牛树银 王金忠 +5 位作者 孙爱群 马宝军 陈超 王宝德 张建珍 胡华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山区固体矿产地质研究和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是地质学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部门的划分而导致两者研究各有侧重,从而使两者研究的结合和借鉴远远不够。鲁西隆起由南至北分别展布有尼堒山-母子山、蒙山、徂莱山-新甫山-孟良岗、泰山-... 山区固体矿产地质研究和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是地质学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部门的划分而导致两者研究各有侧重,从而使两者研究的结合和借鉴远远不够。鲁西隆起由南至北分别展布有尼堒山-母子山、蒙山、徂莱山-新甫山-孟良岗、泰山-鲁山-沂山等四个隆起,而隆起之间则分布有泗平、汶蒙、肥城、莱芜等四个相邻的断陷,断陷与隆起之间均发育典型的铲状断裂,并控制着中新世的箕状断陷沉积;而歧口凹陷则以南大港和北大港潜山构造带为界划分为歧南、歧北、板桥三个次级凹陷,它们均呈北侧陡且深、南侧缓而浅的箕状不对称形态,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其形态特征完全可以与鲁西隆起区的隆坳构造进行对比。笔者从幔枝构造的视角研究认为它们是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之山盆耦合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山盆耦合 构造 铲状断裂 华北地区
下载PDF
福建无岩浆热源的深循环水热系统 被引量:16
5
作者 廖志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8,共14页
近年来对福建省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水热系统的呼声甚高。因而在福建是否可能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热田再次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福建省地热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温泉分布状况、地热系统的... 近年来对福建省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水热系统的呼声甚高。因而在福建是否可能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热田再次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福建省地热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温泉分布状况、地热系统的特征、深部是否存在岩浆热源以及地壳的热结构,系统论述了福建深循环水热系统的特征。认为由于地质构造条件所决定,福建有大量的温泉出露,其中大部分为中温水热系统(90~150℃)和低温水热系统(<90℃),均属受断裂控制的深循环水热系统,皆为温水热储。极少数高温热水系统(>150℃)也仅仅是地下水沿断裂循环的深度较大所致。笔者认为福建不具备形成"有岩浆热源的水热对流系统"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温泉 铲状断裂系统 岩浆热源 深循环水热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