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宜江 施维瑞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4期110-118,共9页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典型性代表性电影中教师银幕形象的梳理和比较,发现银幕中的教师形象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的思想传播者、"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夕的命运抗争者、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教育事业奉献者...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典型性代表性电影中教师银幕形象的梳理和比较,发现银幕中的教师形象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的思想传播者、"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夕的命运抗争者、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教育事业奉献者和21世纪以来多方利益协调者等四种典型形象的流变。教师形象的银幕流变究其实质是特定时代社会发展与教师需求、教师群体特质及个体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形象在银幕上留下的时代印记。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多种形象,他们的形象与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相连,与各种利益交织,展望未来,教师形象应更加突出育人的使命,更加突出学生灵魂塑造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形象 银幕塑造 社会职能 价值要求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中国领袖银幕形象的塑造与流变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刚 刘宏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5,共7页
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先后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光辉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地搬上了银幕。回望这段历程,相关的表演创作历经了从追求形似、提倡起用"特型演员",到跨越固有艺术形象的框... 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先后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光辉形象生动、鲜活、真实地搬上了银幕。回望这段历程,相关的表演创作历经了从追求形似、提倡起用"特型演员",到跨越固有艺术形象的框范、注重由形似向神似转变,再到彻底打破"特型演员"创作模式、讲究透过生活化的细节来凸显领袖的人性光辉与人格魅力之蜕变。演员们通过创作还原了真相,活化了历史,不同程度地展现了领袖的魅力与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袖 银幕形象塑造 特型演员 表演
原文传递
1949年以来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
3
作者 任文 向俊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3,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拍摄的涉及多语场景的抗战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鲜有研究关注其中的译员银幕形象,仅个别论文考察此类影片中的“汉奸”译员。本文在认知文体学视阈下结合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考察19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拍摄的涉及多语场景的抗战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鲜有研究关注其中的译员银幕形象,仅个别论文考察此类影片中的“汉奸”译员。本文在认知文体学视阈下结合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考察1949—2023年拍摄的21部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研究发现,虽然多数译员银幕形象是对“翻译即叛徒”这一原型的契合,但近年也出现了偏离原型的差异性译员形象。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折射了翻译作为一个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翻译活动,尤其是冲突情境下口译活动复杂性认知的变化;同时,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又进一步促进了观众认知的更新,反映出译员银幕形象和观众对翻译及译员的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体学 译员银幕形象塑造与变迁 原型契合 原型偏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