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在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1
作者 傅育红 朱琳怡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11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探讨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对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 目的探讨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对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处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后救治的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接受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急诊救治相关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2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完成伤情评估时间和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中心组建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能够缩短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链式模块化护理 救治时间 疼痛 压力性损伤
原文传递
多自由度模块化链节式8足机器人三总线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庆生 魏天骐 +1 位作者 莫洋 王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8-703,共6页
多自由度模块化链节式8足机器人的高自由度以及相似的单元结构对其多样步态的实时控制提出新的要求.为解决其控制问题,研究了多足生物的运动特点,并利用从中发现的步态周期传递特性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多足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三总线控制系... 多自由度模块化链节式8足机器人的高自由度以及相似的单元结构对其多样步态的实时控制提出新的要求.为解决其控制问题,研究了多足生物的运动特点,并利用从中发现的步态周期传递特性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多足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三总线控制系统及软件算法.经实物样机验证,采用此控制系统的机器人可完成不同步态的灵活切换,并可通过不同的传递周期改变体节之间的相位差.该控制系统可以完成所要求的控制任务,合理简化机器人的步态控制算法和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自由度 模块8足机器人 三总线控制系统 仿生设计
下载PDF
链式模块化中医措施在肢体创伤患者救治与管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敏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年第12期111-113,共3页
目的:评估在中医院门诊中应用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对提高技术质量的效果。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探讨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在门诊管理中的优势。方法:自2021年7月起,医院开始在医院门诊的相关管理中应用构建... 目的:评估在中医院门诊中应用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对提高技术质量的效果。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探讨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在门诊管理中的优势。方法:自2021年7月起,医院开始在医院门诊的相关管理中应用构建的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为了进行比较研究,我们随机选择了2021年1—6月期间门诊收治的50例肢体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随机选择了2021年7—1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50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Bates-Jensen创面评估工具对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并设计了专科管理质量评价方案,包括感染控制、疼痛管理、创面愈合和患者教育等项目。结果:观察组在感染控制、疼痛管理、创面愈合和患者教育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伤口尺寸、伤口底部肉芽组织、伤口渗出液、伤口周围皮肤、疼痛和瘢痕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在中医院门诊中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高门诊技术质量。通过优化感染控制、疼痛管理、创面愈合和患者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流程,观察组取得了显著的改善。结果表明,链式模块化中西结合工作方式有望在中医院门诊中推广应用,提高门诊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式模块化 门诊 技术质量 创伤患者 创面评估 中医院
原文传递
新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模式构建取向 被引量:32
4
作者 梁燕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7,共4页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经过了从沿用学科系统化课程到借鉴国外先进高职课程模式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细枝末节的改造.再到逐步认识到必须突破学科化课程体系建立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历程,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基于...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经过了从沿用学科系统化课程到借鉴国外先进高职课程模式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细枝末节的改造.再到逐步认识到必须突破学科化课程体系建立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历程,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笔者尝试建构了“新能力本位”观指导下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融合典型工作任务的链式模块化课程模式。该模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隐性课程嵌入课程模块符合关键能力掌握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设计与建构能力培养和工作经验经历的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力本位 高职课程模 链式模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