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钒锂/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及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刘昊 王瑜 +3 位作者 吴贤文 吴燕萍 胡孟婷 蒋剑波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105,共10页
相比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S),采用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结合溶液沉积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R)复合正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RD、SEM和Raman光谱仪等对合成材料进行表... 相比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S),采用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结合溶液沉积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R)复合正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RD、SEM和Raman光谱仪等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将合成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组装半电池进行倍率和循环性能测试,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以及恒流间歇滴定技术分析电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合成的Li_(3)V_(2)(PO_(4))_(3)(LVP-R)通过溶液沉积法包覆碳层后,晶面间距增大,粒径更小,导电性、振实密度增大,分散性明显提升。这有利于Li^(+)在正极材料中嵌入/脱出,以及缩短Li^(+)的扩散路径,从而促使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提高。LVP/C-R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0.1 C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较高的初始放电比容量(160.12 mA·h/g),且在1 C倍率下循环2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9.16%,远高于LVP/C-S。此外,相比于LVP/C-S和LVP-R,LVP/C-R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更大的Li^(+)表观扩散系数且动力学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钒锂/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流变相法 溶液沉积法 电化学性能 Li^(+)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锂/硫电池电解液研究新进展
2
作者 朱梦媛 赵晴 +4 位作者 李雪 邵华锋 王存国 王艳丽 叶付臣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73-78,共6页
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比容量(1672 mA·h/g)、高能量密度(2600 W·h/kg)、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电化学领域最有发展前景的储能电源之一;但“穿梭效应”导致的活性物质失活和电极极化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 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比容量(1672 mA·h/g)、高能量密度(2600 W·h/kg)、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电化学领域最有发展前景的储能电源之一;但“穿梭效应”导致的活性物质失活和电极极化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综述了近年来锂/硫电池电解液体系和半固态及全固态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锂/硫电池电解液未来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其中,液体电解液由于离子电导率高,在电池加工过程中灌装比较方便快捷,将率先工业化;而半固态和全固态电解质由于安全性能高,是未来锂/硫电池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电解液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半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
下载PDF
锂/钠-氯二次电池的最新进展——从材料构建到性能评估
3
作者 杨建航 冯文婷 +5 位作者 韩俊伟 魏欣茹 马晨宇 毛常明 智林杰 孔德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4-1834,共11页
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更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开发新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是最为有效的一个策略。近期,基于商用一次锂-亚硫酰氯锂电池衍生而来的锂/钠-氯二次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成为替代传统锂离子... 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更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开发新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是最为有效的一个策略。近期,基于商用一次锂-亚硫酰氯锂电池衍生而来的锂/钠-氯二次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成为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有力竞争者。本文围绕锂/钠-氯二次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正极载体、负极及电解液等关键组分构建研究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正极载体方面,系统阐述了碳材料、共轭框架聚合物等载体设计对锂/钠-氯二次电池首次放电容量、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温度的影响;在电解液方面,详细分析了针对反应机理、中间相产物和电解液腐蚀问题的解决策略;并简要介绍了适用于锂/钠-氯二次电池的新型合金负极。基于正极载体的理性设计与电解液系统优化,锂/钠-氯二次电池在新型二次电池领域已初现峥嵘,循环寿命可达500圈,尤其是在极端服役环境中表现优异(可在-80℃工作,电流密度最大可达16 A/g)。然而,氯物种转化动力学速率慢、活性氯物种利用率低以及氯物种对负极等的腐蚀难题仍然是限制其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也是未来亟待解决的挑战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钠-氯二次电池 高能量密度 电极材料设计 结构性能关系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质黏结剂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易聪华 焦嘉琦 +2 位作者 熊旋 罗丰怡 杨东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7-1869,1876,共14页
生物质材料是由生命体衍生得到的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征,而且其结构中富含多种活性基团,能与电极活性材料产生氢键、离子-偶极和化学键等强相互作用。传统的油溶性黏结剂因活性基团缺乏、使用有机溶剂等特点,不利于电池综合性... 生物质材料是由生命体衍生得到的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征,而且其结构中富含多种活性基团,能与电极活性材料产生氢键、离子-偶极和化学键等强相互作用。传统的油溶性黏结剂因活性基团缺乏、使用有机溶剂等特点,不利于电池综合性能和绿色发展,而采用生物质黏结剂是一种实现高循环性能、抗容量衰减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综述了生物质黏结剂的分类及特点、与活性材料之间的作用机理,重点介绍和总结了生物质黏结剂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并展望生物质黏结剂在电化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研究仍应集中于对天然生物质进行改性,使其兼具良好的黏附性、分散性、导电性和自愈性,以便更好地利用生物质材料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电池黏结剂 再生能源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下载PDF
锂/氟化碳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卢俊杰 彭丹 +2 位作者 倪文静 杨媛 汪靖伦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7-1495,共9页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x)电池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正负极之间起到传递离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Li/CF_(x)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以及放电平台等方面综述了Li/CF_(x)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电解液理化性质、界面浸润与相容、锂离子溶剂化结构、C—F键活化和LiF形成与溶解等因素对Li/CF_(x)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Li/CF_(x)电池新型电解液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锂/氟化碳电池 电解液 低温性能 倍率性能
下载PDF
磷化锡作为锂/钠离子电池高性能负极的设计合成及性能提升策略
6
作者 宁明月 赵世强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磷化锡(Sn_(4)P_(3))作为新型锂/钠离子电池(LIBs/SIBs)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容量和适宜的工作电位等突出优点。但常规结构的Sn_(4)P_(3)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剧烈、Sn团聚粗化等缺陷,会导致倍率性能差、容量衰减快、循... 磷化锡(Sn_(4)P_(3))作为新型锂/钠离子电池(LIBs/SIBs)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容量和适宜的工作电位等突出优点。但常规结构的Sn_(4)P_(3)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剧烈、Sn团聚粗化等缺陷,会导致倍率性能差、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短等问题,阻碍其实际应用。本文基于对近期研究文献的系统总结,归纳了提升Sn_(4)P_(3)负极性能的3种合成方法,即机械球磨法、溶剂热法和低温磷化法,以及3种增效策略,即纳米化与多级结构构筑、碳基材料复合和异质元素掺杂,并对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锡 锂/钠离子电池 负极 合成方法 性能提升策略
下载PDF
基于钴酸锂/镍酸锂体系的18650锂离子电池针刺滥用热失控颗粒喷发物特性
7
作者 薛耀 刘洁 +2 位作者 李伟峰 高镇海 王贺武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揭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颗粒喷发物特性,以钴酸锂/镍酸锂体系的圆柱型18650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满电状态下进行了针刺滥用实验研究。收集颗粒喷发物并按照粒径区间0~0.1、0.10~0.25、0.25~0.5和>0.5 mm分成4份样品,表征和分析颗... 为揭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颗粒喷发物特性,以钴酸锂/镍酸锂体系的圆柱型18650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满电状态下进行了针刺滥用实验研究。收集颗粒喷发物并按照粒径区间0~0.1、0.10~0.25、0.25~0.5和>0.5 mm分成4份样品,表征和分析颗粒喷发物质量、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热失控后电池质量损失了40.22%,颗粒喷发物占电池损失质量的40.64%;粒径区间为0~0.1 mm的颗粒喷发物主要为球形或不规则状的黑色固体粉末,表面粗糙有裂痕;累计体积百分比为10%、50%和90%的颗粒喷发物分别对应的颗粒直径为15.66、131.46和481.64μm;颗粒喷发物中主要金属元素为镍、铝、钴、铜和锂,共占总元素含量的49.98%。该研究为揭示圆柱型18650锂离子电池颗粒喷发物形成机理以及合理处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安全性 热失控 颗粒喷发物
下载PDF
锂/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梦菲 黄丽萍 +2 位作者 李贺 张国军 吴厚政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钠离子电池的兴起,硬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硬碳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具有比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更高的储锂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并且是最有商业化潜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硬碳普遍...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钠离子电池的兴起,硬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硬碳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具有比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更高的储锂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并且是最有商业化潜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硬碳普遍存在电池首周库仑效率低的问题,且对于硬碳的储锂/钠机制仍存在争论,其比容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硬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机理展开了各种研究和模型假设,针对硬碳负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策略。本文介绍了硬碳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制备方法,并结合硬碳的优势,梳理了硬碳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其在快充、包覆等细分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分别针对硬碳提升比容量和改善首周库仑效率的需求,归纳了孔结构设计、元素掺杂、优化材料与电解液界面等不同改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硬碳 综述
下载PDF
二硫化亚铁基阳极材料储锂/钠性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郭昊 任瑞鹏 吕永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15,共6页
阳极材料是提高锂/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FeS 2因高理论容量890mAh/g、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导电性差阻碍了其作为阳极材料的利用。复合化与纳米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阳极材料是提高锂/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FeS 2因高理论容量890mAh/g、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导电性差阻碍了其作为阳极材料的利用。复合化与纳米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锂/钠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FeS 2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FeS 2基阳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阳极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助力高倍率及长寿命的锂/钠储存
10
作者 张春晖 张家源 +5 位作者 湛杰杨 于健 范林林 杨安平 刘红 高广刚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20,共13页
在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中,设计同时适用的负极材料,使其具有高倍率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是亟需解决的工作。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硫化工程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均匀分布在N,S-掺杂炭纳米纤维上的MoO_(2)/MoS_(2)异质结构(M... 在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中,设计同时适用的负极材料,使其具有高倍率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是亟需解决的工作。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硫化工程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均匀分布在N,S-掺杂炭纳米纤维上的MoO_(2)/MoS_(2)异质结构(MoO_(2)/MoS_(2)@NSC)。其中一维炭骨架作为导电框架可缩短Li^(+)/Na^(+)的扩散途径;炭纳米纤维中N/S杂原子的掺杂引入了丰富的活性位点,显著增强了离子扩散动力学。此外,在MoO_(2)相中通过原位形成的MoS_(2)纳米片强化了异质界面,MoO_(2)和MoS_(2)之间异质界面的构建使得Li^(+)/Na^(+)的快速传输成为实现高效储能的关键。因此,作为LIBs负极材料时,MoO_(2)/MoS_(2)@NSC电极在5.0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后,仍具有640 mAh g^(−1)的优异放电比容量,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02%;在10.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可达到614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对于SIBs,在2.0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后其可逆容量仍能达到242 mAh g^(−1)。本工作采用一种新颖的界面调控策略来合理地设计负极材料,从而提高Li^(+)/Na^(+)储存动力学,实现超长寿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酸衍生物 异质结构 高倍率性能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下载PDF
高熵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培远 邓根成 +3 位作者 朱登贵 李永浩 孙淑敏 方少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3-90,共8页
高熵材料(HEMs)包括高熵合金(HEAs)、高熵氧化物(HEOs)和其他高熵化合物,是多种元素以等物质的量比或近等物质的量比组成的新型多主元材料,以其独特的晶体结构特征,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特点,已经成为国际材料学术界的... 高熵材料(HEMs)包括高熵合金(HEAs)、高熵氧化物(HEOs)和其他高熵化合物,是多种元素以等物质的量比或近等物质的量比组成的新型多主元材料,以其独特的晶体结构特征,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特点,已经成为国际材料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在新能源相关领域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从高熵材料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出发,主要综述了高熵金属氧化物、高熵普鲁士蓝类似物、高熵磷酸盐等在锂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高熵金属氧化物、高熵金属硫化物、高熵合金、高熵MXene等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以及无序盐晶材料、高熵锂石榴石和高熵氧化物陶瓷粉末在固态电解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高熵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材料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电化学储能
下载PDF
偏铝酸锂/环化聚丙烯腈共包覆改性高镍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
12
作者 刘君珂 郑坤贵 +5 位作者 孙雯静 白高杨 白国栋 尹祖伟 周尧 李君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1-1473,共13页
构建表面无机-有机复合包覆层,用于改善高镍层状(NCM811)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不稳定问题。复合包覆层由纳米偏铝酸锂(LiAlO_(2),LAO)和环化聚丙烯腈(cPAN)构成。该复合包覆层中LAO是一种典型的锂离子导体,可提供Li^(+)迁移通道;PAN环化后... 构建表面无机-有机复合包覆层,用于改善高镍层状(NCM811)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不稳定问题。复合包覆层由纳米偏铝酸锂(LiAlO_(2),LAO)和环化聚丙烯腈(cPAN)构成。该复合包覆层中LAO是一种典型的锂离子导体,可提供Li^(+)迁移通道;PAN环化后,可产生离域的π键,形成具有电子导电性的cPAN。材料表面复合包覆层的结构及成分研究表明,该复合包覆层均匀分布在NCM811材料表面。半电池测试结果表明,在2.7~4.3 V(vs Li/Li^(+))电压范围内,在180 mA·g^(-1)电流密度下,改性后的NCM811材料循环1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4.8%。而同样条件下,原始NCM811材料容量保持率为65.5%。该复合包覆层可有效提升NCM811结构和界面稳定性,减少电解液分解,降低界面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高镍层状正极 复合包覆 界面稳定性 离子电导率
下载PDF
钇掺杂钛酸锂/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13
作者 闫共芹 袭沂东 祝玉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基底,钛酸四丁酯、一水合氢氧化锂、六水合硝酸钇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前驱体,在N2气氛保护下高温煅烧合成了钇掺杂钛酸锂/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XRD、EDS、Raman...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基底,钛酸四丁酯、一水合氢氧化锂、六水合硝酸钇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前驱体,在N2气氛保护下高温煅烧合成了钇掺杂钛酸锂/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XRD、EDS、Raman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将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循环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片状钛酸锂包覆在氧化石墨烯片上形成了钇掺杂钛酸锂/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钇掺杂量为8%(以钛酸锂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的纳米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5.5mA·h/g,经过100圈充放电循环后容量衰减几乎为0,经过200圈循环后容量衰减1.59%,经过300圈循环后容量衰减3.24%,与目前容量保持率只有80%左右的石墨负极相比有明显的改进。钇元素的掺杂和钛酸锂包覆氧化石墨烯形式的复合材料可以减小钛酸锂电极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极化程度,从而改善了材料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掺杂钛酸锂/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溶剂热-煅烧合成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下载PDF
锂/钠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2)FePO_(4)F/C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4
作者 郭容婷 李伟 +3 位作者 鲁明峻 吕奕菊 刘峥 艾慧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3,共7页
将锂/钠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2)FePO_(4)F/C作为研究对象,建立Na_(2)FePO_(4)F、NaFePO_(4)F、NaLiFePO_(4)F、Na_(2)FePO_(4)F/C、NaFePO_(4)F/C、NaLiFePO_(4)F/C的结构模型,并依据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这六种材料的能... 将锂/钠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2)FePO_(4)F/C作为研究对象,建立Na_(2)FePO_(4)F、NaFePO_(4)F、NaLiFePO_(4)F、Na_(2)FePO_(4)F/C、NaFePO_(4)F/C、NaLiFePO_(4)F/C的结构模型,并依据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这六种材料的能带、态密度、键长变化以及形成能.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的Na_(2)FePO_(4)F,石墨烯包覆的Na_(2)FePO_(4)F的金属特性更良好,电子传输性质更优异,同时具有更加稳定的结构,这表明在电池长时间循环过程中,Na_(2)FePO_(4)F/C晶体结构不容易发生坍塌,容量衰减率更小,这为碳包覆改性制备复合正极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钠混合离子电池 Na_(2)FePO_(4)F 第一性原理 碳包覆 计算化学
下载PDF
基于铌酸锂/BCB/聚酰亚胺结构的柔性声表面波器件的设计与仿真
15
作者 陈健中 彭斌 +2 位作者 张万里 林庚辉 高令桥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3,共5页
该文采用有限元法对“铌酸锂/苯并环丁烯(BCB)/聚酰亚胺”结构的柔性声表面波器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铌酸锂厚度为0.06λ~0.8λ(λ为周期)时,不能激发稳定的瑞利波,在此区间外可激发瑞利波。随着温度升高,器件的谐振频率降低,计算结... 该文采用有限元法对“铌酸锂/苯并环丁烯(BCB)/聚酰亚胺”结构的柔性声表面波器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铌酸锂厚度为0.06λ~0.8λ(λ为周期)时,不能激发稳定的瑞利波,在此区间外可激发瑞利波。随着温度升高,器件的谐振频率降低,计算结果表明,声速随温度变化是谐振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大于热膨胀引起的谐振频率变化。仿真结果为设计和制备柔性声表面波器件时合理选择压电薄膜厚度及衬底材料力学性能等参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声表面波器件 铌酸锂/苯并环丁烯(BCB)/聚酰亚胺 有限元仿真 温度
下载PDF
锂/亚硫酰氯电池盖组玻璃封接常见问题分析
16
作者 张文杰 陈泽彬 +1 位作者 邓辉辉 曹浪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19期84-86,共3页
本文主要针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盖组玻璃封接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玻璃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对玻璃封接常见不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 本文主要针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盖组玻璃封接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玻璃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对玻璃封接常见不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亚硫酰氯电池 盖组 玻璃封接
下载PDF
烟煤衍生炭材料的炭化机制及其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青青 李晓明 +4 位作者 谢莉婧 苏方远 易宗琳 董良 陈成猛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9-953,共15页
近年来,人们对利用低温炭化工艺制备煤基无定形炭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的负极材料产生了兴趣。然而,煤衍生炭材料的炭化机制仍然不太清楚。因此,本文选取烟煤为原料,探究了煤炭到无定形炭材料的化学、微晶和孔隙... 近年来,人们对利用低温炭化工艺制备煤基无定形炭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的负极材料产生了兴趣。然而,煤衍生炭材料的炭化机制仍然不太清楚。因此,本文选取烟煤为原料,探究了煤炭到无定形炭材料的化学、微晶和孔隙结构演变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低于1000℃),材料结构发生局部变化,碳层的迁移和小分子物质的释放导致了层间距(3.69-3.82A)和缺陷密度(1.26-1.90)逐渐增大,并且产生了丰富的纳米微孔结构。当温度升至1000~1600℃时,层间距和缺陷密度开始逐渐减小。在LIBs中,经1000℃炭化制备的样品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测试下可逆容量达到384 mAh g^(-1),在5 C倍率下仍能保持170 mAh 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SIBs中,经1200℃炭化制备的样品在0.1 C倍率测试下具有270.1 mAh g^(-1)的可逆容量和高达86.8%的首次库伦效率。本研究为煤基炭材料的精细化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机制 炭材料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下载PDF
中间体法一步合成六氟铁酸钠正极材料及其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宏健 沈欢欢 +5 位作者 周艳婷 沈周宁 杨欢 许稳 游依 刘万民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六氟铁酸钠具有较强的锂离子和钠离子存储能力,可作为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目前,其制备方法存在工艺流程长、原料有毒有害和(或)溶解度低、材料电化学性能差等缺点。本研究采用三草酸合铁酸钠中间体法制备了六氟铁酸钠材料。研... 六氟铁酸钠具有较强的锂离子和钠离子存储能力,可作为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目前,其制备方法存在工艺流程长、原料有毒有害和(或)溶解度低、材料电化学性能差等缺点。本研究采用三草酸合铁酸钠中间体法制备了六氟铁酸钠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中于700℃焙烧7 h可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六氟铁酸钠;该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第2次放电比容量为229.1 mAh/g,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7.9%;在钠离子电池中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8 mAh/g,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0%。该合成路线环境友好,工艺流程短,生产成本低,产品性能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氟铁酸钠 三草酸合铁酸钠 中间体法 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下载PDF
硫系电解液添加剂对镍钴锰酸锂//石墨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恒恒 梁鹏程 安仲勋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90-2400,共11页
本工作系统研究了6种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亚硫酸乙烯酯(ES)、硫酸乙烯酯(DTD)、1,3-丙二醇环硫酸酯(PCS)、1,3-丙烷磺酸内酯(PS)、1,3-丙烯磺酸内酯(PST)]对镍钴锰酸锂(NCM111)//石墨体系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首... 本工作系统研究了6种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亚硫酸乙烯酯(ES)、硫酸乙烯酯(DTD)、1,3-丙二醇环硫酸酯(PCS)、1,3-丙烷磺酸内酯(PS)、1,3-丙烯磺酸内酯(PST)]对镍钴锰酸锂(NCM111)//石墨体系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首次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倍率特性、低温放电能力、高温存储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等发现:VC在各方面性能比较均衡,碳碳双键(C=C)能够改善成膜特性,循环性能优异,可独立使用;ES在化成、循环和存储过程中因电解液持续分解而胀气,无法单独使用;硫酸酯添加剂(DTD和PCS)能够明显降低阻抗并提升低温性能,但高温性能稍差;磺酸内酯添加剂(PS和PST)对抑制高温胀气效果突出,含有双功能基团的PST循环性能及抑制电压衰减的能力优于PS,但低温阻抗较高。综合对比发现,单组分硫系添加剂在某些性能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无法独立使用。通过与VC进行等比例复配,硫系添加剂循环性能差的问题得以解决,而高首效、低内阻、大倍率和高温稳定性等特色功能得以保持,二元联用后的综合性能显著优于单组分添加剂,采用添加剂联用方式来改善电池综合性能是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 添加剂 硫系 离子 镍钴锰酸
下载PDF
碳布基自支撑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娜 费杰 +2 位作者 郑欣慧 赵蓓 杨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4,共9页
随着可卷曲、可折叠、可穿戴及植入式柔性电子设备的出现,柔性自支撑电极材料的研究也备受瞩目。碳布是一种商用机织物,由于其高导电性、多孔网络、大表面积、良好的机械柔韧性和强度,被认为是构建柔性电极的优秀基材。近年来,各种活性... 随着可卷曲、可折叠、可穿戴及植入式柔性电子设备的出现,柔性自支撑电极材料的研究也备受瞩目。碳布是一种商用机织物,由于其高导电性、多孔网络、大表面积、良好的机械柔韧性和强度,被认为是构建柔性电极的优秀基材。近年来,各种活性物质(如金属单质、金属化合物及其复合物)直接生长或涂敷在碳布表面,当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时,它们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本文综述了这几类碳布基自支撑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碳布基自支撑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具体包括碳布的预活化、活性物质在碳布上的负载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表征,并展望了碳布基自支撑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对于碳布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自支撑电极材料基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布 自支撑 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