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问题,能量密度和快充时间成为衡量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相对应的化学体系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正极考虑使用8系或者9系镍钴锰三元正极,提供更高的容量,负极使用掺硅负极,利于极片减薄...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问题,能量密度和快充时间成为衡量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相对应的化学体系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正极考虑使用8系或者9系镍钴锰三元正极,提供更高的容量,负极使用掺硅负极,利于极片减薄,提升快充性能。通过化学体系选择在满足高比能和超快充的同时,也带来高温和循环衰减问题,主要是由于高镍正极带来的电解液氧化和材料结构变化,以及含硅负极的膨胀特性。本研究通过电解液配方设计,明显改善高镍/硅碳体系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和循环性能。其中本研究所输出电解液配方常温循环1 C/1 C 1000T@80%,60℃高温存储30 d容量保持率94%,容量恢复率95%,相比于基准组性能明显提升,为下一代高镍/硅碳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了开发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问题,能量密度和快充时间成为衡量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相对应的化学体系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正极考虑使用8系或者9系镍钴锰三元正极,提供更高的容量,负极使用掺硅负极,利于极片减薄,提升快充性能。通过化学体系选择在满足高比能和超快充的同时,也带来高温和循环衰减问题,主要是由于高镍正极带来的电解液氧化和材料结构变化,以及含硅负极的膨胀特性。本研究通过电解液配方设计,明显改善高镍/硅碳体系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和循环性能。其中本研究所输出电解液配方常温循环1 C/1 C 1000T@80%,60℃高温存储30 d容量保持率94%,容量恢复率95%,相比于基准组性能明显提升,为下一代高镍/硅碳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了开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