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杨锉叶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淑芷 黄孝运 +2 位作者 张真 王鸿斌 张培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6-563,共8页
北京杨锉叶蜂在华北地区杨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严重危害黑杨派杨树。在北京地区1a发生8~9代,林间以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孤雌生殖后代为雄虫,两性生殖为雌、雄虫。通常雄虫4龄、雌虫5龄。温度影响着北京... 北京杨锉叶蜂在华北地区杨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严重危害黑杨派杨树。在北京地区1a发生8~9代,林间以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孤雌生殖后代为雄虫,两性生殖为雌、雄虫。通常雄虫4龄、雌虫5龄。温度影响着北京杨锉叶蜂的羽化及孵化,是种群动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温度适宜及食源充足的状况下,种群保持指数增长,世代差分方程中R0=1.4。有效积温为4000日度。利用病毒、苏云金杆菌及线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2.9%、100%、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杨锉叶蜂 生物学特性 种群 防治
下载PDF
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1
2
作者 范丽清 孙宗华 马铁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153,173,共3页
在18-34℃范围内的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蛹在18、22、26℃和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为5.7℃,有效... 在18-34℃范围内的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蛹在18、22、26℃和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为5.7℃,有效积温为360.9日·度;越冬后蛹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360.9-K0)/(T-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黄褐锉叶蜂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落叶松锉叶蜂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孟楼 唐章友 宋荫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30-33,共4页
落叶松锉叶蜂在秦岭南坡一年发生二代,比东北林区增加了一个世代。主要分布于海拔1550~2500m范围内,在1900m以上的落叶松林分中形成危害,第二代种群的发生量远大于第一代,因而其危害明显重于第一代。
关键词 落叶松 锉叶蜂 生物学 发生规律
下载PDF
杨黄褐锉叶蜂雌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2
4
作者 范丽清 孙宗华 闫玉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8-129,共2页
在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发育起点温度分... 在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4、8.62、7.58、10.06、7.74、5.99℃,有效积温分别为33.35、26.31、26.99、29.42、41.27、67.07℃。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70和224.82℃,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24.82/(T-7.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黄褐锉叶蜂 雌性幼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落叶松锉叶蜂为害的松林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曾兵兵 张晓丽 +2 位作者 路常宽 毕华明 朱凤恩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6期1-3,共3页
通过对不同程度危害的落叶松反射光谱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程度危害的落叶松在绿光区、红光区和近红外区反射光谱的变化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绿光区、红光区和近红外区的落叶松光谱反射率随危害程度的加重分别... 通过对不同程度危害的落叶松反射光谱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程度危害的落叶松在绿光区、红光区和近红外区反射光谱的变化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绿光区、红光区和近红外区的落叶松光谱反射率随危害程度的加重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对反射率曲线进行微分分析,健康落叶松、轻度、中度和重度为害后的一阶导数光谱反射率最大值随着危害程度增加而下降,并且向短波方向移动(蓝移)。实测光谱数据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落叶松锉叶蜂危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对应用遥感技术早期监测落叶松锉叶蜂灾害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 落叶松锉叶蜂 高光谱遥感 光谱特征 一阶微分
下载PDF
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及药剂防治效果
6
作者 仵均祥 周平伟 +1 位作者 成为宁 李强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18,共3页
中华锉叶蜂Pristiphora sinensis Wong是我国特有的害虫种类.在室内较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各虫态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在16,20,24,28℃条件... 中华锉叶蜂Pristiphora sinensis Wong是我国特有的害虫种类.在室内较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各虫态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在16,20,24,28℃条件下,卵、幼虫、蛹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比较而言,以20~24℃较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药剂防治试验表明,供试6种药剂处理对中华锉叶蜂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锉叶蜂 温度 发育历期 存活率 药效试验
下载PDF
落叶松锉叶蜂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毕华明 曾兵兵 张晓丽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落叶松锉叶蜂Pristiphora laricis(Hartig)是危害塞罕坝人工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为控制其危害,掌握其发生规律,对影响落叶松锉叶蜂发生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发生与林分、地形及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发生程度一般表现... 落叶松锉叶蜂Pristiphora laricis(Hartig)是危害塞罕坝人工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为控制其危害,掌握其发生规律,对影响落叶松锉叶蜂发生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发生与林分、地形及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发生程度一般表现为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成熟林重于中幼龄林,树冠下层重于中上层,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阳坡重于阴坡,山脊重于山谷;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幼虫孵化越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 落叶松锉叶蜂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8
作者 范丽清 孙宗华 《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44-45,49,共3页
对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共5龄)雄性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存在差异,且不同龄... 对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共5龄)雄性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存在差异,且不同龄期对二者的要求不一致,有效积温分别为37.68、30.26、29.18、42.55、75.01日·度,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07、5.61、8.84、8.67、5.50℃。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35℃和220.68日·度,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20.68/(T-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黄褐锉叶蜂 雄性幼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魏氏锉叶蜂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那顺乌日图 李桂林 +4 位作者 鲁秀红 巴特尔 郭秀艳 才喜 计文学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2年第z1期11-12,共2页
对魏氏锉叶蜂 ( Pristiphora wesmaeli Tischbein)的观察 ,初步摸清了魏氏锉叶蜂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为该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魏氏锉叶蜂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锉叶蜂防治技术探索
10
作者 许文艳 寇建良 谷建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2期103-103,113,共2页
该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林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对锉叶蜂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防治技术。结果表明:锉叶蜂随本地区落叶松树龄的增加,其危害程度加重,幼龄林无危害;中龄林中度危害,平均虫口密度2 580条/株;成熟林重度... 该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林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对锉叶蜂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防治技术。结果表明:锉叶蜂随本地区落叶松树龄的增加,其危害程度加重,幼龄林无危害;中龄林中度危害,平均虫口密度2 580条/株;成熟林重度危害,平均虫口密度4 506条/株。用烟雾机喷施1.2%苦·烟乳油与0号柴油按1∶10的比例配成的烟雾剂对中龄林中度危害的防治效果为98.6%,对成熟林重度危害的防治效果为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锉叶蜂 防治技术
下载PDF
陕西桃树害虫新纪录——中华锉叶蜂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仵均祥 李长青 +1 位作者 姜军霞 李强 《中国植保导刊》 2004年第11期5-7,共3页
中华锉叶蜂是陕西省桃树上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该害虫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展害虫监测和防治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中华锉叶蜂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量法的落叶松锉叶蜂发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菁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34,共6页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对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锉叶蜂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虫情与环境因子,进行遥感影像处理,建立数据库,计算各评价因子信息量值,分析林分郁闭度、林龄...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对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锉叶蜂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虫情与环境因子,进行遥感影像处理,建立数据库,计算各评价因子信息量值,分析林分郁闭度、林龄、海拔、坡向、林分类型、植被指数等与落叶松锉叶蜂发生的相关关系,建立信息量发生模型。经验证所构建的信息量发生模型精度达到78%,证明信息量法应用于落叶松锉叶蜂的预测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锉叶蜂 环境因子 信息量模型 预测分析
原文传递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时敏 黄孝运 周淑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18-523,共6页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区别记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害虫 魏氏锉叶蜂 落叶松锉叶蜂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