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缺陷表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蔡崎 孙孟红 +4 位作者 陆洪芬 徐晓丽 闵大六 张太明 施达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 对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肿瘤组织进行hMSH2 和hMLH1蛋白表达监测及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方法 共收集 5 8个符合不同临床诊断标准的家系 ,对符合Amsterdam标准 2 4个家系 (AC组 )的 38个肿瘤 (来自 2 2个家系 )、符... 目的 对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肿瘤组织进行hMSH2 和hMLH1蛋白表达监测及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方法 共收集 5 8个符合不同临床诊断标准的家系 ,对符合Amsterdam标准 2 4个家系 (AC组 )的 38个肿瘤 (来自 2 2个家系 )、符合日本标准 15个家系 (JC组 )的 16个肿瘤 (来自 12个家系 )、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的 19例患者 (BG组 )中 12例的 13个肿瘤组织进行研究。选取 5个微卫星位点BAT2 6、BAT2 5、D2S12 3、D5S346和D17S2 5 0及单克隆抗体hMSH2 和hMLH1用于分析。结果 AC组家系 10 0 %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 H) ,其中 81.8% (18/ 2 2 )表现为hMSH2 和hMLH1表达异常 ;JC组家系中 ,93.3% (14 / 15 )和 1/ 1个腺瘤表现为MSI H ,4 5 .5 % (5 / 11)表现为hMSH2 或hMLH1表达异常 ;BG组家系中 ,5 3.8% (7/ 13)患者肿瘤表现为MSI H ,其中 4 / 7表现hMSH1表达异常。结论 不同临床诊断标准的家系 ,其肿瘤组织MSI H阳性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异常的频率不同 ,Amsterdam标准和日本标准可较准确地反映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缺陷情况 ,但Bethesda指导纲要也不可或缺。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 ,合用免疫组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 ,可以较全面地检测到错配修复缺陷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缺陷表型分析 病理
原文传递
伴有错配修复缺陷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生存分析
2
作者 程璞 郑朝旭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究伴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存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后... 目的探究伴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存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后进行关于5年总体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明确影响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0例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全组患者中40例(57%)为男性、45例(64%)年龄<60岁、64例(91%)患者身体质量指数≥18.5 kg/m2、主要为结肠癌(52例,74%);大多数为癌胚抗原(CEA)(53例,76%)及CA19-9(60例,86%)阴性患者;39例(56%)肿瘤大小>5 cm;腺癌(51例,73%)是占据比例最多的病理类型并且主要为中分化(39例,56%);60例(86%)患者为病理T3期;43例(61%)患者未行辅助化疗以及有44例(63%)患者临床淋巴结分期为cN+期;全组中位病理淋巴结大小为0.70 cm;中位检出淋巴结个数为25.50个.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表明肿瘤位置(5年OS:HR:0.097,95%CI:0.019~0.481,P=0.004;5年DFS:HR:0.206,95%CI:0.058~0.733,P=0.015)及临床淋巴结分期(5年OS:HR:0.171,95%CI:0.034~0.852,P=0.031;5年DFS:HR:0.131,95%CI:0.028~0.620,P=0.010)是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OS及D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伴有dMMR的病理Ⅱ期结直肠癌发病年龄较轻并且病期偏早、多位于结肠、肿瘤偏大及患者身体质量指数较高、肿瘤标志物多为阴性并且大多未行术后辅助化疗,除此以外,临床淋巴结分期多为cN+期.生存分析也表明肿瘤位置及临床淋巴结分期是5年OS及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错配修复缺陷 临床病理特征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探寻基因缺陷和人类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 杨晓:“基因敲除”揭示疾病之秘
3
作者 王娟 《科技中国》 2012年第4期68-70,共3页
基因敲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探索生命和疾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革命性地改变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面貌。 1996年,小鼠基因敲除技术在国内还未兴起,在读博士的杨晓被派往美国学习基因敲除小鼠的研制和表型分析。
关键词 人类疾病 基因敲除 基因缺陷 分子机理 生物医学 表型分析 技术 革命性
下载PDF
一个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
4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4 位作者 郑芳秀 谢耀盛 谢海啸 杨丽红 朱丽青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7-589,共3页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 基因突变 基因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维生素K依赖性 表型 家系 纯合
原文传递
前列腺增生症的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旭 王少刚 +1 位作者 周四维 李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BPH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结果BPH患者总T细胞、TH细胞、TH/Ts比值显著下降,而NK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上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增强。结论BPH患者外...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BPH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结果BPH患者总T细胞、TH细胞、TH/Ts比值显著下降,而NK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上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增强。结论BPH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明显的免疫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型分析 前列腺增生症(BPH) 白细胞DR抗原 BPH患者 免疫功能状态 外周血淋巴 流式细胞仪 TH/TS TH细胞 细胞增多 表达增强 淋巴细胞 免疫缺陷 T细胞 HPH
原文传递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五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李小青 李丹 +1 位作者 段明玥 冯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1期6982-6984,共3页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以单基因遗传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具有临床表现的PID发病率为1/20 000~1/5000活产婴[1].由于PID的临床表型极为复杂,确诊有赖于免疫学筛查和基因分...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以单基因遗传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具有临床表现的PID发病率为1/20 000~1/5000活产婴[1].由于PID的临床表型极为复杂,确诊有赖于免疫学筛查和基因分析,故我国目前仅有极少部分PID患儿得到确诊,而早期诊断是提高PID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就近3年来确诊的5例PI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基层临床儿科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疾病 单基因遗传 免疫学筛查 细胞亚群 临床分析 临床表型 基因分析 活产 呼吸道感染 血清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结肠腺瘤病基因突变研究
7
作者 黄建 金胜航 +1 位作者 张苏展 郑树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 分析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 ( hereditary non- 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s ,HN-PCC)结肠腺瘤病 (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的特点及错配修复缺陷对其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蛋白合成试验和序列分析确定 19例 H... 目的 分析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 ( hereditary non- 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s ,HN-PCC)结肠腺瘤病 (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的特点及错配修复缺陷对其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蛋白合成试验和序列分析确定 19例 HNPCC病例 APC体细胞突变。结果  19例病例中有 11例( 13个突变点 )发生 APC突变 ,发生率为 5 8% ( 11/ 19) ,其中移码突变 9个 ,无义突变 4个 ,移码突变占多数( 6 9% )。所有移码突变表现为 1~ 2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 ,大多 ( 7/ 9)发生在简单核苷酸重复序列 ,特别是单腺苷酸重复序列 ( A) n( 5 / 9)。检出的由单个碱基替换而导致的无义突变都发生在 Cp G岛 ,表现为 C向 T的转换。结论 多于半数的 HNPCC发生 APC突变 ,其突变多发生在编码区单核苷酸重复序列 (移码突变 )或 Cp G岛 (点突变 )上 ,提示 APC基因失活在 HNPCC为常见的分子事件 ;错配修复缺陷所致的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等内源性机理可能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 结肠腺瘤病 基因突变 错配修复缺陷 体外蛋白合成试验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