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重中介模型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骁天 马笑妮 +3 位作者 金媛媛 陈岐岳 和立新 杨宇航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基于《京津冀城市居民休闲健身参与和需求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采用“KHB”模型从不同城市和不同社区类型的角度探讨多重中介变量(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长的影响机制。研... 基于《京津冀城市居民休闲健身参与和需求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采用“KHB”模型从不同城市和不同社区类型的角度探讨多重中介变量(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时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对其居民体育锻炼时长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的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时长受公共体育服务的影响不相同,总体来说,受体育设施的影响最大,受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的影响次之。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时长与河北省样本城市社区居民和天津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时长均有显著差异;北京市经适廉租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时长与其他3种类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时长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出建议: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应进一步平衡不同类型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京津冀地区如果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应从建设体育设施转向培育体育组织和举办体育活动;京津冀三地政府可发动街道、社区和体育组织共同治理公共体育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时长 城市 社区 体育设施 体育组织 体育活动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体育锻炼时长对苏南老年男性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杜峰 方莉 易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每次锻炼时间长短对老年男性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苏南地区200名60岁以上老年男性中每周锻炼3~4次的8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光子吸收法(SPA)和平衡仪系统对其骨密度(BMD)和平衡能力(Fall Index)进行检测,结果采... 目的为了探讨每次锻炼时间长短对老年男性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苏南地区200名60岁以上老年男性中每周锻炼3~4次的8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光子吸收法(SPA)和平衡仪系统对其骨密度(BMD)和平衡能力(Fall Index)进行检测,结果采用SPSS17.0分析处理。结果 (1)对于老年男性来说,每周3~4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45 min^1.5 h,无论对延缓机体BMD的下降还是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方面,都是最优的;(2)有跌倒史(骨折史)的老年男性平衡能力比无跌倒史的差,同时前者BMD也明显低于后者。结论有跌倒史老年男性更加容易跌倒并且更容易有骨折风险,在体育锻炼中要十分注意。切忌只关注曾经跌倒受伤、骨折部位而忽视其它身体部位的风险,定期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时长 骨密度 平衡能力
下载PDF
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闯 谢禾逸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时长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就读大学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大学生,其体育锻炼时长反而越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只会对相同学... 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时长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就读大学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大学生,其体育锻炼时长反而越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只会对相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时长发挥正向影响。由此,建议在缓解学业压力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重点高校学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推动高校体育赛事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时长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下载PDF
学校体育改善负性情绪的剂量特征:锻炼频率与时长维度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王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了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情境下改善负性情绪的锻炼剂量特征,探索从学校体育角度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规律,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的追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U检验和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对8984名... 为了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情境下改善负性情绪的锻炼剂量特征,探索从学校体育角度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规律,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的追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U检验和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对8984名初中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每周锻炼频率与负性情绪并非U型关系,而是呈单调下降趋势,即1周内锻炼次数越多越好;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呈U型关系,即负性情绪随着锻炼时长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最优时长为40~60 min;学习压力在调节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U型关系中起到削弱和平缓的作用。综合效应方面,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50~60 min,或者每周锻炼6次、每次持续50~120 min,都能够获得改善负性情绪的良好效果。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应保证学生每天有大约1 h的锻炼时间,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时间,以防范过长锻炼时间在高学习压力下导致负性情绪增加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负性情绪 锻炼剂量 锻炼频率 锻炼时长
下载PDF
德州市城乡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5
作者 张英 王子豪 +1 位作者 徐爱佳 王玉珠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体育锻炼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德州市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其生活习惯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德州市1414名城乡青少年问卷调查,分析了德州市城乡青少年参与... 体育锻炼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德州市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其生活习惯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德州市1414名城乡青少年问卷调查,分析了德州市城乡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差异及存在原因、探讨影响德州市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锻炼时长 城乡差异
下载PDF
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感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姜亚含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9期66-68,共3页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为成年人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还会对其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为成年人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还会对其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法等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体育设施、支持性的体育课程政策及文化氛围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运动频次和持续时间。基于此,高校应通过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定期维护和更新体育设施与资源、制定明确的体育政策和加强师生互动等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大学生 体育锻炼行为 锻炼时长 体育氛围
下载PDF
多长的体育锻炼时间更能促进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叶晓梅 蔡娟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2,共7页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次函数方法,测算体育锻炼时长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最优时长。非认知能力的测量主要采用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研究发现:(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次函数方法,测算体育锻炼时长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最优时长。非认知能力的测量主要采用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研究发现:(1)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能显著促进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时间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的影响关系,对神经质发展产生U型的影响态势,对其他四个维度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倒U型曲线的影响关系。(3)非认知能力发展导向的最优体育锻炼时长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天均最优时长以不超过90分钟为宜。基础教育在增强体育锻炼的同时,需注重因材施教,在不超身体负荷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时长 青少年 非认知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