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中镜与镜中画——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镜子意象及叙事意蕴
1
作者 韩文文 龙迪勇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0,共11页
镜子作为一种可以成像的工具,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从最开始的映照之物到之后的符号隐喻,镜子因其成像的实际功能及多重象征意义时常出现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剧的版画插图中。作为一个实体承载物,画工们利用镜面映照出的图像,创建了插图世... 镜子作为一种可以成像的工具,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从最开始的映照之物到之后的符号隐喻,镜子因其成像的实际功能及多重象征意义时常出现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剧的版画插图中。作为一个实体承载物,画工们利用镜面映照出的图像,创建了插图世界中的另一个图像时空,隐喻着插图中未曾明确表达出的深层情感与人物命运,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镜中画”;作为一种入画的绘画符号,“镜中画”又成为整个主画面表达中的一个局部,进而成为“画中镜”。画工们不但利用镜子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而且通过镜像中的“画中画”不断地和主画面中的各种物象产生联动,带领观者进入“画中画”的世界,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中 明清戏曲小说 版刻插图 时空叙事
下载PDF
镜像叙事与灵魂诗学——艾伟《镜中》读札
2
作者 曾攀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作家艾伟向来以洞悉人物内心世界见长,《镜中》延续了他一贯的叙事形态,但是采取的路径更为多元而复杂。本文探究的是这部长篇小说中纷繁立体的“镜像”叙事,透过建筑的、宗教的,当然也包括文学或曰叙事的方式,解析主体心理,透视人物灵... 作家艾伟向来以洞悉人物内心世界见长,《镜中》延续了他一贯的叙事形态,但是采取的路径更为多元而复杂。本文探究的是这部长篇小说中纷繁立体的“镜像”叙事,透过建筑的、宗教的,当然也包括文学或曰叙事的方式,解析主体心理,透视人物灵魂。在此基础上,揭示小说以“媒体中介”建构“镜像”的叙事尝试,使自身获致了一种阐释学的内涵,建造情感、心理、灵魂的结构性关系,经此生成关于灵魂之对照与辩证的可能性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伟 镜中 像叙事 灵魂诗学
下载PDF
“镜中我”视角下多巴胺穿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可研究
3
作者 尹心宇 《今传媒》 2024年第8期114-117,共4页
“镜中我”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体自我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交互动建构自我形象。“多巴胺穿搭”作为一种新的时尚趋势,展现了着装者个性化和创意性的一面。在“镜中我”理论框架下,个体借助... “镜中我”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体自我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交互动建构自我形象。“多巴胺穿搭”作为一种新的时尚趋势,展现了着装者个性化和创意性的一面。在“镜中我”理论框架下,个体借助多巴胺穿搭的视觉语言,展示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从而在虚拟社交媒体中建构自己的镜中形象。本文以“镜中我”理论为视角,深入探究多巴胺穿搭如何影响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可,以进一步理解时尚与社交媒体在塑造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可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穿搭 身份认同 社会认可 镜中我”理论
下载PDF
“镜中我”理论参与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进路——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4
作者 朱晋辉 吴利琼 《教育进展》 2024年第6期372-379,共8页
“镜中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形成并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他人犹如一面镜子,个体从中映照并认识自我,进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自闭症儿童和不利的社会环境因素互动... “镜中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形成并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他人犹如一面镜子,个体从中映照并认识自我,进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自闭症儿童和不利的社会环境因素互动,可能产生错误的“自我概念”,过度地自我怀疑、自我批评,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失调甚至治疗失效。本文旨在研究社会心理学视角之下“镜中我”理论参与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的价值,提出该理论应用方案,辅助提高自闭症儿童情绪控制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一定程度缓解刻板行为,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帮助自闭症儿童顺利适应社会,完成社会化,为自闭症儿童真正实现康复提供条件,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起到一定增能和支持,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镜中我”理论 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
下载PDF
“镜中我”视角下网络暴力伪正义浅析
5
作者 吴涵 《新闻传播》 2024年第2期21-23,共3页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基于此,本文从库利“镜中我”理论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暴力伪正义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对镜而治”的治理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中 网络暴力 伪正义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现实社交培育对策——基于“镜中我”理论视角的分析
6
作者 朱晋辉 吴利琼 《时代人物》 2024年第24期0036-0038,共3页
本研究旨在基于“镜中我”理论视角,分析网络虚拟性引发的现实身份建构危机、网络亚文化冲击下的现实 社交言行失范危机,以及网络暴力导致自卑与消极行为,提出了引导现实互动的真实反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领,加强青少年社交言... 本研究旨在基于“镜中我”理论视角,分析网络虚拟性引发的现实身份建构危机、网络亚文化冲击下的现实 社交言行失范危机,以及网络暴力导致自卑与消极行为,提出了引导现实互动的真实反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领,加强青少年社交言行规范教育等策略,真正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环境,培育能够堪当民族复兴理想的时代 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青少年社交 镜中我”理论
下载PDF
因光而来的决断——《镜中》阅读札记
7
作者 敬文东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也算楔子法国历史学家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很有趣但也很认真地断言:当镜子在1650年以后流行于整个欧洲之时,正是每一个欧洲人有机会从镜子中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之际,((1))毕竟只有脸,才堪称自我的表征和自我的镜像。((2))在现... 也算楔子法国历史学家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很有趣但也很认真地断言:当镜子在1650年以后流行于整个欧洲之时,正是每一个欧洲人有机会从镜子中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之际,((1))毕竟只有脸,才堪称自我的表征和自我的镜像。((2))在现代中国,镜像很可能是测度自我,亦即“我离我自己究竟有多远”的最佳仪器。((3))就像镜子在中国古代会偶尔使人自恋,亦即“我毫不走样地绝对重合于我自己”,活像那喀索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喀索斯 镜中 最佳仪器 萨比娜 阅读札记
下载PDF
生命的镜像抑或命运的迷宫——艾伟《镜中》读记
8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6,共9页
正是终有一死的人体,那脆弱易毁、受苦受难、心醉神迷、贫穷困苦、相互依存、满怀欲望、悲天悯人的人体,提供了所有道德思考的基础。——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1))一、熟悉而又陌生的艾伟翻开《镜中》开篇,我即意识到,或许... 正是终有一死的人体,那脆弱易毁、受苦受难、心醉神迷、贫穷困苦、相互依存、满怀欲望、悲天悯人的人体,提供了所有道德思考的基础。——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1))一、熟悉而又陌生的艾伟翻开《镜中》开篇,我即意识到,或许艾伟已写下了他一生中的“应许之作”。何以有这种感觉?因为那绝地中的叙述起点,那深不见底的绵绵语势,那人物的强烈的悲剧处境,都牢牢地抓住了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不见底 《理论之后》 艾伟 镜中 悲天悯人 道德思考 受苦受难 悲剧处境
下载PDF
论鲁敏小说集《镜中姐妹》中的婚姻书写
9
作者 赵丽妍 罗清露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0期22-24,共3页
婚姻是文学作品中长久不衰的主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婚姻观念,婚姻观念变化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变迁。鲁敏的小说涉及很多婚姻书写,揭示了现社会中婚姻的真实状态。对鲁敏笔下婚姻的探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助于人们了解把握婚姻关系在... 婚姻是文学作品中长久不衰的主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婚姻观念,婚姻观念变化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变迁。鲁敏的小说涉及很多婚姻书写,揭示了现社会中婚姻的真实状态。对鲁敏笔下婚姻的探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助于人们了解把握婚姻关系在现代化侵蚀下受到的冲击。《镜中姐妹》以小家庭为单位,讲述了多对夫妻的婚姻状态。本文试图对其中呈现出的悲欢离合的婚姻状态进行研究,引发人们对婚姻夫妻伦理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敏 镜中姐妹》 婚姻书写
下载PDF
张枣诗歌中的空间建构——以《镜中》为例
10
作者 高文萱 《南方论刊》 2023年第12期90-91,95,共3页
《镜中》是诗人张枣为后人谈论最多的诗歌之一。大多论文对此诗的分析集中在语言风格、抒情主体、诗歌意象、诗歌主题等方面,而对其中镜产生的空间分析较少。所以意在借助镜这个意象,从空间角度入手分析诗歌。一方面,镜作为诗歌意象,具... 《镜中》是诗人张枣为后人谈论最多的诗歌之一。大多论文对此诗的分析集中在语言风格、抒情主体、诗歌意象、诗歌主题等方面,而对其中镜产生的空间分析较少。所以意在借助镜这个意象,从空间角度入手分析诗歌。一方面,镜作为诗歌意象,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朦胧模糊之美;另一方面,通过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我”等主体也逐渐被消解,造成行为主体不确定性,因此这首诗歌也就成为了“诗歌的形而上学”模式。所以,诗歌《镜中》是借着古诗词汇外衣的具有先锋性和创新性的新诗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枣 镜中 空间 元诗
下载PDF
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永郭 李亚男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4-156,共3页
库利认为生命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要了解它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个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关于社会自我形成时提出了"镜中我"思想。他认为个人行为在... 库利认为生命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要了解它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个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关于社会自我形成时提出了"镜中我"思想。他认为个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我认识决定的,而这种自我认识是由与他人、社会的互动形成的。在库利看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也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镜中我"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他人之镜能够充分认识到自我,并且以此作为参考标准获得自我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中 初级群体 互动 价值观
下载PDF
《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的认知诗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封宗信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6,共6页
以认知诗学理论为视角,分析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镜中世界里的一切都与现实世界相反,从事件的状态和运行方式到人物角色的思维、推理和语言表达,都与读者的现实世界知识、语言和认知图式相反;语言在推进... 以认知诗学理论为视角,分析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镜中世界里的一切都与现实世界相反,从事件的状态和运行方式到人物角色的思维、推理和语言表达,都与读者的现实世界知识、语言和认知图式相反;语言在推进奇幻故事的情节发展、操纵叙述话语、建构文本世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认知诗学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镜中世界融语言艺术与逻辑艺术于一体的文学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叙述 图式 爱丽丝 《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
下载PDF
从《镜中释灵实集》释录看东亚写本俗字研究——兼论东亚写本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晓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4,共6页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灵实集》,是我国早已散佚的唐代佛教文学的珍贵文献。日本学者对它所作的注解,著此项研究之先鞭,值得我国学者重视。而其解读中的不备和不确,恰可借助敦煌俗字研究的成果加以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字 东亚写本学 唐代文学 镜中释灵实集》
下载PDF
日藏汉籍与敦煌文献互读的实践——《镜中释灵实集研究》琐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晓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3-188,共6页
《镜中释灵实集》虽然不是敦煌文献,但其中收入的愿文属于敦煌愿文的同时期、同文类、相似书写状况的写本。与《镜中释灵实集》相似的文献还有现存日本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等写本。敦煌文献的研究推动了这些日藏汉籍研究的深化。今后... 《镜中释灵实集》虽然不是敦煌文献,但其中收入的愿文属于敦煌愿文的同时期、同文类、相似书写状况的写本。与《镜中释灵实集》相似的文献还有现存日本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等写本。敦煌文献的研究推动了这些日藏汉籍研究的深化。今后,我国学界有必要加强对日本敦煌学研究成果的译介,加强两国敦煌学界的学术交流,其中也包括对日藏汉籍研究新著的译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愿文 镜中释灵实集 日藏汉籍 敦煌文献 互读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解析年轻一代“镜中我”的缺失与代沟问题的产生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泽鸿 李云方 《科教文汇》 2009年第4期280-281,共2页
代沟不应该被仅仅被看成是宏观上的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文化鸿沟,更多地,它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不同代际人之间的互动结果。本文从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出发,运用"镜中我"形成... 代沟不应该被仅仅被看成是宏观上的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文化鸿沟,更多地,它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不同代际人之间的互动结果。本文从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出发,运用"镜中我"形成的三阶段划理论解析代沟问题,得出的观点是:只有年轻人从年长者那里获得更多"镜中我",才有利于代沟问题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沟 镜中我” 库利
下载PDF
转型期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镜中边缘人”现象的新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窦开龙 《河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7-40,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文章对进城农民工弱势群体“镜中边缘人”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作了研究。
关键词 农民工 弱势群体 镜中边缘人”
下载PDF
语言与文化:诗歌细读的两面——以张枣《镜中》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东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0-46,共7页
语言与文化应该成为阐释新诗的阈限空间,二者构成了诗歌细读的两翼或者两面。在新诗的阐释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语言模式的不确定导致了文化模式的不确定。张枣的《镜中》虽然传统色彩十足,但却从一首文人士大夫之诗转变成了现代公民之诗... 语言与文化应该成为阐释新诗的阈限空间,二者构成了诗歌细读的两翼或者两面。在新诗的阐释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语言模式的不确定导致了文化模式的不确定。张枣的《镜中》虽然传统色彩十足,但却从一首文人士大夫之诗转变成了现代公民之诗;而如果将它放在古典文化系统之内进行阐释,则它本身的意义势必受到压抑甚至缩减。诗歌细读其实需要几何学精神和敏感性精神的完美结合,对诗歌的语言分析需要逻辑的几何学精神,而文化解读则更多依赖直觉的敏感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细读 语言与文化 镜中
下载PDF
镜中和镜外——陈染和张欣的小说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阳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42-46,共5页
陈染、张欣都致力于女性人生、女性世界的抒写,却各有特色,陈染惯用个人独语的方式,而张欣坚持着她的大众姿态。本文从女性、情感、生存三个渐进层次入手,比较两者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 陈染 张欣 镜中 个人独语 大众姿态
下载PDF
镜中晚清——《老残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芳玲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60-63,共4页
晚清以降,中国形象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中国门户被打开,人们的现代意识慢慢产生,中国形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更为突出。而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晚清中国形象主要是在他者之镜下形成,充当镜子的则是西方和日本,当镜子变化... 晚清以降,中国形象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中国门户被打开,人们的现代意识慢慢产生,中国形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更为突出。而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晚清中国形象主要是在他者之镜下形成,充当镜子的则是西方和日本,当镜子变化时,其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现代意识 镜中 国形象
下载PDF
“镜中自我”理论在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金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3-114,共2页
自我与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阐述了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的“镜中自我”理论及其在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 镜中自我” 职业院校 班主任工作 运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