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安汉墓出土铜铁箭镞的中子成像分析
- 1
-
-
作者
赵凤燕
王艳朋
武梅梅
贺林峰
-
机构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7,8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出土两汉铁器材质与制作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2FKGB0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汉代箭镞有多种类型,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本文采用中子成像和超景深显微照相技术,对西安雅荷中央广场M36西汉墓葬出土的铁铤铜镞和铁镞进行无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铜镞与铁铤采用铸接方式相连,铁铤外部推测先涂刷胶结物,后用竹木片和细线包裹捆扎,并涂刷黑漆。铁镞与铁铤为分铸后机械连接,连接部位有竹木材料填充。铜镞保存较好,铜腐蚀物分布于镞外表面和镞内铸造孔洞周围。铁镞整体和铜镞中铁铤均腐蚀严重,其中3个箭镞几乎无铁基体残留。本文为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子成像装置在文物领域的初步尝试,为探明箭镞内部结构和腐蚀特征,首次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有助于文物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修复措施的制定,并对中子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铜镞
铁镞
制作工艺
无损分析
中子成像
-
Keywords
Bronze arrowheads
Iron arrowheads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neutron imaging
-
分类号
K875.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弋射之镞:源自贵族仪礼中的风雅传统
- 2
-
-
作者
金烨欣
刘永晖
-
机构
厦门理工学院
-
出处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1-34,共4页
-
基金
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故宫博物院藏金银错青铜器研究”,项目批准号:24YJ760052。
-
文摘
春秋战国之交,晋、吴两地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错青铜镞,呈较短无锋无刃的圆柱形,穿缠以线,古称为“矰”,并搭配绕线制成的“缴”,主要用于弋射活动。其功能不仅用于射礼,更以捕捉大雁为主,服务于大夫、士阶层的交往,展现了古代贵族礼仪中的风雅传统。这些金银错青铜镞具备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其表施以金银错工艺,设计精美,而作为墓主生前宝爱之物而陪葬,与普通杀伤性镞在形态、功能及装饰方面有明显区别。考古资料表明,金银错青铜镞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分布上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方以晋国为代表,南方则以吴国为主。金错技术用于箭镞之上在南北均有发现,但银错技术首先在南方出现。而其他诸侯国出土的金银错青铜镞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源于春秋晚期晋国扶持吴国以牵制楚国的政策有关。军事、人员、工艺的南传,使得吴国的工官在这一过程中对传入的北方技术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而后继的越国和楚国则继承了其技术遗产。
-
关键词
弋射收获
箭矢
矰缴
金错银错
青铜镞
-
分类号
J18-7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东周铁铤铜镞为弩矢的形态功能分析
- 3
-
-
作者
邓浩然
薛宇菲
沈凡
-
机构
山东大学出版社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
出处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
文摘
东周出现的铁铤铜镞为青铜镞的变种,是伴随冶铁技术发展而应用在战争中的铜铁复合产物。这一“过渡品”本该凭借其性能取代青铜镞,拉开铁镞迭代的序幕。然而铁铤铜镞却转瞬即逝,仅部分流行于战国,几乎销声匿迹于秦汉,直到西汉中期铁镞才开始取代青铜镞。铁制品的应用通常受制于技术和成本因素,作为铜铁复合产品的铁铤铜镞具有一定过渡意义,但根本上铁铤铜镞的出现是伴随发射单元进步而做出的局部适应性调整,并非单纯铁制品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
-
关键词
东周
铁铤铜镞
弩机
弩矢
-
Keywords
Eastern Zhou Dynasty
Copper Arrowhead Iron Stem
Crossbow Machine
Bolts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辽西地区夏至战国时期骨镞研究
- 4
-
-
作者
苏萨萨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
文摘
骨器在夏至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骨镞作为主要武器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冲突出现的标志之一。在辽西地区骨镞出土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发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井沟子遗存。不同时期骨镞形态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演变过程以高质量的实用目的为前提,镞身由注重杀伤力转变为追求穿透力,铤部形态在夏家店上层文化趋于统一,扁形铤有利于提高箭镞的稳定性,远射力随着长铤的出现不断增强;夏家店下层文化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骨器生产地点,已经具备完整制作骨镞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成型技术。夏家店上层文化随着金属工具的应用推动骨镞生产规模化和功能专业化,骨镞成型技术已成熟,骨镞地位演变过程与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有关。
-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骨镞
青铜时代
-
Keywords
Western Area of Liao River
Bone Arrowhead
Bronze Age
-
分类号
K876.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郝家台遗址龙山文化石镞、骨镞的初步研究
- 5
-
-
作者
贾永强
-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27期23-26,共4页
-
文摘
镞类制品是史前遗址出土的重要遗物,其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将不同质地镞类制品的形制、工艺割裂探讨,这削弱了镞类制品在具体遗址中的作用。从史前时期发现的石镞、骨镞到历史时期发现的青铜镞、铁镞,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拟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郝家台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镞、骨镞从出土概况、分类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在遗址中的生产,使用策略和意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
关键词
石镞
龙山文化
骨镞
社会复杂化
郝家台遗址
青铜镞
铁镞
史前时期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论偏翼镞的用途——史前人类是否认知光的折射?
被引量:5
- 6
-
-
作者
王鹏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
-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7,共10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XDA05130202)资助
-
文摘
本文初步搜集了我国各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偏翼镞,并根据偏翼镞多与鱼镖、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共出于同一遗址或遗迹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的原理,提出偏翼镞用于渔射的假设。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加以检验,结果表明,偏翼镞飞行后的落点较对称形镞偏下,有可能专门用于渔射。这说明在史前时期,人类已经对光折射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
关键词
偏翼镞
用途
实验
渔射
光的折射
-
Keywords
Asymmetric Arrowhead
Use
Experiment
Light Refraction
-
分类号
K871.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楚地出土平头镞初探
被引量:4
- 7
-
-
作者
袁艳玲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54,共7页
-
文摘
平头镞是东周时期常见器物,但关于其名称、年代和用途一直不太清楚。本文对楚地出土平头镞的形制进行了初步整理,分为五型,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在此基础上,根据平头镞的出土位置和形制特征,结合有关文献,考证平头镞的用途为弋射用矢。
-
关键词
楚地
平头镞
形制
用途
-
Keywords
Chu state, arrowhead with a fiat-tip, morphology, function
-
分类号
K875.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以石镞为核心试析昂昂溪文化的原始美术成就
被引量:2
- 8
-
-
作者
崔昊
张辛欣
-
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
-
出处
《理论观察》
2018年第11期8-10,共3页
-
基金
2017年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昂昂溪文化的辐射分布及文化属性研究>(项目编号:QSX2017-16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美术学视域下的黑龙江流域原始美术分布特点及文化属性研究>(项目编号:201710221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作为原始石器文化重要标志物的石镞不但实用功能无可替代,更是能够从其材质、造型、工艺、用途及审美等多角度反映出本地原始美术发展高度及其特色。昂昂溪文化作为我国原始细石器文化的杰出代表,原始美术发展程度较高且特色鲜明。这方面,极具特色的石镞是其主要代表性成果。在美术学视域下,运用美术考古学及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着眼于昂昂溪文化原始石镞的美术发展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揭示昂昂溪文化原始美术发展的成果特征和成就高度。
-
关键词
昂昂溪文化
原始美术
石镞
细石器
审美
-
分类号
J18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四件唐代铁镞的修复
被引量:2
- 9
-
-
作者
梁嘉放
-
机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室
-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4期58-60,76,共4页
-
文摘
为了将4件出土的唐代铁镞修复展出,通过对其保存状况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借鉴德国修复方法和材料,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修复效果明显,铁镞基本恢复原貌。
-
关键词
铁镞
木质铤
环十二烷
扒钉
唐代
-
Keywords
Tie zu
Wooden ting
Cyclododecane
Nail
Tang Dynasty
-
分类号
K876.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战国铁铤铜镞制作工艺及其流变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张洪安
-
机构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1-23,共3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TY051)
-
文摘
本文采用文献考证法法、考古法、专家访谈法对战国时期的铁铤铜镞进行认真的考证,从中找出铁铤铜镞的优点及其制作工艺,并解决了古人为什么在当时宁愿牺牲生产效率还要费时费力地制造铁铤铜镞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战国铁铤铜镞比较流行而到秦又基本变成铜铤铜镞的原因。
-
关键词
铁铤铜镞
战国
铁铤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镞与蒙古文化——试析一种灵物文化特质的建构模式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额尔德木图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1-24,共4页
-
文摘
本文从"镞如何成为一种灵物文化特质"这一问题出发,探讨了镞所具备的三种属性——神圣属性的文本确认、从整体中分化的意义及多种文化依据的汇聚——使其成为灵物文化特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文化的实践与展演中,一种特定文化特质的选择过程实为一种建构过程的观点。
-
关键词
镞
灵物
文化特质
-
Keywords
Zu (ancient arroyos)
spiritual being
cultural trait
-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
-
题名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铜镞机械技术初考
被引量:5
- 12
-
-
作者
吴京祥
杨青
林倩
-
机构
陕西省技术监督局
西北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1期1-10,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兵器──铜镞,从尺寸、形状、表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精度及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研究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秦陵三棱钢镞的结构功能、制造工艺、几何精度及相应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提出秦代具有磨削工艺及其尺寸符合正态分布等观点。
-
关键词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兵器
铜镞
机械技术
-
Keywords
mechanical technology, bronze arrows, weapons, Qin Terracotta Warrior and Horse Figure Pit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藤花落遗址出土石镞岩性的反射光谱图型分类研究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王异禀
林留根
-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博物院
-
出处
《南方文物》
2012年第1期164-169,共6页
-
文摘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镞,多以泥板岩为主要的加工材料,其器型非常地多样化,可以看出当时的石镞工艺技术是有非常专业的生产体系。按其岩性的目测鉴定,全都是变质岩中的板岩,合计80件。透过反射光谱学反映石镞岩石总体的反射率大小以及光谱曲线斜率变化,用以辅助区分石镞的主要岩类,以达到分类的目的及定量统计分析。此次测试是藉由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Lambda900 UV/Vis/NIR光谱仪于密闭黑暗环境中所测试完成的。
-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石镞
岩性
板岩
反射光谱学
-
Keywords
Tenghualuo Ruins
Stone Arrowhead
Lithology
Slat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秦俑坑出土铜镞制造工艺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侯介仁
吴京祥
杨青
-
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陕西省技术监督局
-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1期66-71,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通过对秦俑坑出土的铜镞结构性能、加工精度及制造工艺方法等的分析,论述了秦代在机械产品制造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工艺水平,证明秦代已具有组织规模生产的技术能力,在组织产品批量生产中,不仅注意了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而且有明确的生产工艺过程及保证产品精度的要求。
-
关键词
铜镞
结构
制造精度
工艺方法
-
Keywords
bronze arrow, structure, accuracy, method of technology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考古材料分析新疆地区的骨镞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阿热阿依.托列根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
出处
《草原文物》
2018年第1期77-84,共8页
-
文摘
一、前言镞,又称"箭"、"矢"、"镝"等。在我国,古人对箭镞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后羿射日"的神化传说。《释名·释兵》载:"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1)《史记》、《晋书》等诸多不朽之作中均记载有北方游牧民族以带响声的铜制或骨制的"鸣镝"作为军事信号工具或指代战乱的历史故事。
-
关键词
新疆
骨镞
类型
竖穴土坑墓
-
Keywords
Xinjiang
Bone Arrowheads
Type
Vertical Earthen Pit Tomb
-
分类号
K876.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秦陵弩和铜镞制造工艺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侯介仁
程学华
-
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陕西考古研究所
-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1期72-80,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通过对秦俑坑大量出土兵器的研究,了解秦代机械工艺技术水平,从而为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通过对秦代弩机和镞的结构、合金成份、铸造方法、机械加工技术的分析和模拟制造,验证考证分析的可靠性,进一步说明秦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
关键词
弓弩
镞首
青铜铸造
制造工艺
模拟
-
Keywords
bow, arrow head,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simulation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秦陵铜镞主面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几何形状分析(英文)
- 17
-
-
作者
杨成海
杨青
-
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1期20-28,共9页
-
文摘
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秦陵三棱铜镞任一主面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铜镞主面的几何形状;并利用坐标的旋转变换,求得另两个主面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导出了三条主刃的数学模型.并对铜镞主面沿横向的凸性作了定量分析.
-
关键词
兵器(考古)
秦代
回归分析
数学模型/镞
几何形状
-
Keywords
weapon,Qin Dynasty,regression analysis,mathematical models, bronze arrow, geometric forms
-
分类号
TB112
[理学—应用数学]
TJ41
[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
-
题名从二里头文化看夏代晚期箭镞的形制及演变
- 18
-
-
作者
芦金峰
于新
-
机构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出处
《殷都学刊》
2020年第2期36-43,共8页
-
基金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殷墟甲骨文体育刻辞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BTY105)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考古学角度可知,中国最早的石质箭镞出土于山西朔县峙峪村,距今已经有近二万八千多年的历史。时至夏代末期,即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用于射箭的箭镞已经由最初的、单一的石质箭镞,发展为多种材质和多种类型箭镞。从材质上讲,二里头时期的箭镞可以分为石质、骨质、蚌质、牙质、玉质、青铜质七种;从类型上讲,又可将同一种材质箭镞分为多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在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箭镞在材质和种类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繁荣,其中以骨镞为代表的箭镞在此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显替代了石镞的地位。到二里头四期,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青铜镞,为青铜镞的发展开启了序幕。并表现出以石镞、骨镞、蚌镞、角镞、牙镞、玉镞、青铜镞共生的繁荣局面。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代表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箭镞的来源,应该受到属于夏文化早期的新砦遗址石、骨箭镞的影响,从年代和类型学角度上讲,两者之间存在上下传承的关系。
-
关键词
二里头
镞
类型
-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奔月》“啮镞法”补注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麦芒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18-,共1页
-
文摘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中有个细节:逢蒙“剪径”要射死羿,到了羿的箭已用完时,逢蒙却操着最后的一支箭向羿射来,“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到了逢蒙走近“去看他的死脸”时一……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新版《鲁迅全集》对“啮镞法”注称:“《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有《列子》的如下记载:‘飞卫学射于甘蝇,诸法并善,唯啮法不教。
-
关键词
啮镞
逢蒙
补注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
甘蝇
奔月
飞卫
打不死
《太平御览》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析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镞
- 20
-
-
作者
张雯洁
-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14期20-23,共4页
-
文摘
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镞的形式多样,文章先根据制镞原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石镞、骨镞、蚌镞三类。再按其外观形状与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对比:在形状上,骨镞的形状最多,其次是石镞、蚌镞;在结构上,石镞和骨镞的相似之处在于绝大多数均有铤,且均发现了锥形铤,发现的石镞绝大多数有脊,且大多为双面脊。最后再结合镞的分布遗址得出尉迟寺遗址出土了较多种类与数量镞的结论。按以上简单的分类与对比介绍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镞。同时作为生产工具,镞在结构上的最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出现了倒刺与凹槽。另外,在一件镞的身与铤连接处发现使用了榫卯连接的方式。
-
关键词
镞
皖北地区
新石器时代
-
分类号
K871.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