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周 郜振 +4 位作者 吴楠楠 杨宪立 张静雅 宫安东 王建华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 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亚洲镰刀菌。化学型分析表明:48株为3-ADON型,数量最多;15-ADON型菌株最少,只有3株;其余14株是NIV化学型。其中,从奉贤区和青浦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15-ADON型和NIV型3种化学型菌株;从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和NIV型;而从嘉定区的小麦中只检测到3-ADON型。研究表明:上海地区以产3-ADON毒素的亚洲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41
2
作者 史文琦 杨立军 +5 位作者 冯洁 张旭 曾凡松 向礼波 汪华 喻大昭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6-494,共9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graminearum、F.avenaceum和F.meridionale 4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 2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graminearum 1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和15-AcDON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asiaticum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和NIV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