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臭氧浓度时空分布与人群健康效益评估 被引量:17
1
作者 程育恺 戴海夏 +4 位作者 张蕴晖 乔利平 马英歌 安静宇 黄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9-729,共11页
近年来,我国臭氧(O_(3))浓度呈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_(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蓝天保卫战实施期间O_(3)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采用莫兰指数和冷热点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210个监测站点O... 近年来,我国臭氧(O_(3))浓度呈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_(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蓝天保卫战实施期间O_(3)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采用莫兰指数和冷热点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210个监测站点O_(3)浓度时空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和环境价值评价法评估了长三角区域人群O_(3)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收益.结果表明,2017~2020年,长三角地区O_(3)年均值和暖季均值的四分位数范围(IQR)呈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位移的趋势.暖季和冷季O_(3)浓度均值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态势.暖季O_(3)浓度均值在长三角北部和中部腹地城市出现高浓度O_(3)集聚的特征.区域O_(3)年均暴露浓度超过160μg·m^(-3)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17年的72.3%降低至2020年的34.8%.三省一市人口加权年均O_(3)暴露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长三角皖西、苏北、苏中部分城市呈现波动上升.健康效益评估结果表明,2020年相较2017年,长三角地区归因于暖季O_(3)浓度改善避免的早逝人数为3 782人(95%CI:2 050~5 511人),实现的健康经济收益为261.98亿元(95%CI:142.01~381.75亿元),与O_(3)主要前体物削减成本相比,费效比约为1∶1.67~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长三角地区(yrd) 时空变化 暴露特征 健康效益
原文传递
秋冬季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对长三角北部典型城市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瑞 李清 +12 位作者 徐健 李亮 葛朝军 黄凌 孙登红 刘子义 张坤 周国柱 王杨君 胡子梅 宋燕西 陈勇航 李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0-1534,共15页
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及气象监测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后向轨迹法、潜在源贡献分析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北部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的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并选取该区域代表性的城市(蚌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北部地区大气污染... 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及气象监测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后向轨迹法、潜在源贡献分析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北部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的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并选取该区域代表性的城市(蚌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北部地区大气污染受地面弱气压、高湿、低温和静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及传输的影响较大.长三角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污染类型主要为区域外传输型与区域内累积型.在EP1和EP2两次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北部城市PM2.5浓度均值分别达到131.6μg·m^-3和115.4μg·m^-3,前者污染过程较短,但污染物浓度累积较快造成的污染强度大和范围广.利用PSCF和CWT对PM2.5潜在源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EP1过程PM2.5由临沂、徐州、宿迁和连云港等污染轨迹密集区域传输到受体城市蚌埠,CWT值处于80以上,最高可达200以上,区域传输实际浓度值较高;EP2过程PM2.5浓度受宿迁、宿州和徐州等区域内部邻近城市影响,CWT值处于60以上,最高达160以上,说明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相互影响较大.因此,秋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跨区域大气污染联动,对于缓解长三角北部区域污染程度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层次聚类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 长三角(yrd)
原文传递
2000~2018年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文锦 王卿 +5 位作者 朱安生 黄凌 顾莹 王杨君 王敏 李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42-3450,共9页
根据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了2000~2018年长江三角洲(Yangtze River Delta,YRD)城市群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氮肥施用变化情况,研究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农田生态系统氨(NH3)排放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YRD耕地面... 根据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了2000~2018年长江三角洲(Yangtze River Delta,YRD)城市群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氮肥施用变化情况,研究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农田生态系统氨(NH3)排放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YRD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276269 km^(2)(占总面积的49%)减少到2018年的244001 km^(2)(占总面积的44%).土地利用变化和氮肥施用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NH3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本底和氮肥施用两部分.2000~2018年,YRD氮肥施用产生的NH3排放量从690 kt·a^(-1)减少到541 kt·a^(-1)(减少22%);土壤本底产生的NH3排放量从32 kt·a^(-1)减少到29 kt·a^(-1)(减少9%).结果表明,近20年来,YR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进一步带来氮肥施用量降低,使得农田生态系统NH3排放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农业源 土地利用变化 氮肥施用 长三角(yrd)
原文传递
基于走航监测的长三角工业园区周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38
4
作者 王红丽 高雅琴 +7 位作者 景盛翱 楼晟荣 胡磬遥 安静宇 吴宇航 高伟 朱亮 黄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8-1305,共8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工业园区是我国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但是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两类VOCs走航监测技术,在长三角主要工业园区开展了108园区次的走航监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不同工...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工业园区是我国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但是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两类VOCs走航监测技术,在长三角主要工业园区开展了108园区次的走航监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不同工业园区VOCs的污染水平及示踪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园区周边VOCs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39~533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183μg·m^(-3),是城市环境大气浓度的3倍左右;最大峰值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07~12 006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2 812μg·m^(-3).所有园区周边监测到异常高浓度的频率为64%,其中异常排放频率出现较高的组分主要包括甲苯(32%)、二甲苯(18%)、苯(9%)以及含9个及以上碳数的芳香烃(19%).不同工业类型的园区周边VOCs浓度水平及主要特征组分存在一定差异;纺织行业园区周边浓度最高,其次是化工、涂装和石化,电子工业园区周边浓度相对最低.鉴于现有走航技术对环境大气常见VOCs组分的覆盖率不足50%,因此上述走航结果相对于实际浓度应该有一定的低估.本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我国工业园区VOCs污染水平及特征,为园区VOCs监管及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走航监测 工业园区 污染特征 长三角(yr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