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 被引量:4
1
作者 暴鸿昌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3-125,共3页
长城区域的森林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历代对这一区域的森林都有过破坏,但在明代以前,这一区域的森林还是相当茂密的,明代曾把这一区域的森林看做是阻挡蒙古骑兵的藩篱,从自然角度来看,它又是阻挡北方风沙的屏... 长城区域的森林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历代对这一区域的森林都有过破坏,但在明代以前,这一区域的森林还是相当茂密的,明代曾把这一区域的森林看做是阻挡蒙古骑兵的藩篱,从自然角度来看,它又是阻挡北方风沙的屏障。但这一区域森林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也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长城区域森林破坏及禁伐失败的原因何在?至今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森林的破坏和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充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明代长城区域森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北方生产的发展,如冶炼业以木材为燃料对森林的破坏最为明显、突出。明代的遵化铁厂于永乐年间在砂坡谷开建,后迁至松棚谷,正统年间又迁至自冶庄,“彼时林木茂盛,柴炭易办”,但经过百余年的采伐,“山场树木砍伐尽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长城区域 森林采伐
下载PDF
长城区域飞天造像流变与民族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彭东航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30-134,140,共6页
古代长城区域包括西北、华北和东部地区,是古代游牧与农耕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古代四大石窟都位于长城区域,石窟飞天造像的流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演进特征。从敦煌飞天的"飘逸"、麦积山飞天的"清秀",到云... 古代长城区域包括西北、华北和东部地区,是古代游牧与农耕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古代四大石窟都位于长城区域,石窟飞天造像的流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演进特征。从敦煌飞天的"飘逸"、麦积山飞天的"清秀",到云冈飞天的"婆娑",再到龙门飞天的"婀娜",飞天造型和服饰等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进程,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特点,逐步实现了中原化的"优美"和"飞动"风尚。四大石窟中飞天造像的变化,体现了外来文化、游牧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长城区域石窟飞天的流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长城区域民族融合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区域 飞天造像 民族融合
下载PDF
明清时期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孝东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根、同源、同宗属性,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要素的互嵌、遗产主体的相互联结以及遗产功能的相互依存上,这充分说明蒙汉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往的双向性、自愿性与互补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存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 文化遗产 蒙汉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长城意义、定义及相关概念再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董耀会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28-132,140,共6页
论文解读了长城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和影响,认为长城从产生到发展,绝大部分时间都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面临生死存亡、构建社会秩序、传承和发展文明)息息相关。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长城界定为: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 论文解读了长城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和影响,认为长城从产生到发展,绝大部分时间都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面临生死存亡、构建社会秩序、传承和发展文明)息息相关。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长城界定为: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军事防御工程。此外,论文还对与长城有关的相关概念如长城区域、农耕和游牧进行了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研究 长城区域 农耕和游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