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耕地产能核算研究
1
作者 薄征 王军红 +1 位作者 苏玉琴 魏润哲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为了科学合理测算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成果的基础上,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例,通过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粮食单产,采用回归模型法,分别建立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可实现... 为了科学合理测算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成果的基础上,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例,通过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粮食单产,采用回归模型法,分别建立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等指数的线性回归函数模型,测算了理论、可实现和实际三个层次的单产、产能、利用强度、利用潜力,提出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提高农用地产能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产能核算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登科 郭铌 何慧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20-4629,共10页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用1981~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 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用1981~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 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状况23a来尽管有波动起伏,但是整体在持续转好,年平均NDVI增加了10.62%。低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减少,高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增加。夏季的NDVI值最高、波动起伏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夏、秋三季的NDVI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季平均NDVI年增长率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夏、秋季NDVI与年NDVI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季节的植被状况基本决定了全年的植被分布状况。NDVI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春季NDVI缓慢增加,秋季NDVI降低速度比较快。(2)年平均NDVI与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关不明显,各季节NDVI与温度相关也不明显。近年来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而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量是引起NDVI年际波动的主要因子,非气候因素是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的主要原因。降水量与NDVI存在着明显的年相关和隔季相关。年降水量与年NDVI的相关,冬季降水量与春季NDVI的相关,春季降水量与夏季NDVI的相关,夏季降水量与秋季NDVI的相关性都非常高。(3)非气候因素中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人为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原围栏封育等是导致植被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留茬固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111,共6页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施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参照,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横山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480 kg/hm2,增产率为6.27%,增收1 590.5元/hm2,地表风蚀量减少37%,土壤含水率总体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结论】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具有显著的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的效果,适宜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留茬固土 保护性耕作 种植模式
下载PDF
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利用监督分类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京红 刘安麟 +1 位作者 邓凤东 戴进 《陕西气象》 2002年第4期17-19,共3页
以长城沿线风沙区为试验区 ,以 1 997年 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 ,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本底调查 ,探讨了利用 ERDAS IMAGINE对该地区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 ,包括以外业调查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分类模板、评价分类模板、执行监督分类、评价... 以长城沿线风沙区为试验区 ,以 1 997年 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 ,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本底调查 ,探讨了利用 ERDAS IMAGINE对该地区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 ,包括以外业调查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分类模板、评价分类模板、执行监督分类、评价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 长城沿线风沙区 土地利用 监督 分类 遥感影像 聚类统计分析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尚爱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1-243,共3页
通过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优势资源现状的调查,阐明了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了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的思路与主要途径,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科学利用途径的选择提供科... 通过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优势资源现状的调查,阐明了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了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的思路与主要途径,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科学利用途径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农业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建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9期438-443,共6页
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用组合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或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持续性角度来讲,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人口增长的需要,并有足够的食... 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用组合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或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持续性角度来讲,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人口增长的需要,并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人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长城沿线风沙区 土地资源 人口承载力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建宏 薛吉全 尚爱军 《榆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评价了该区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藏资源的特点。认为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陕北 长城沿线风沙区 农业自然资源
下载PDF
从经济效果出发调整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生产结构
8
作者 吕向贤 王雅鹏 鲁向平 《农业技术经济》 1983年第5期22-24,共3页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包括榆林地区北部六个县的大部地区,区内沙多风大,沙丘遍布,流动沙地占总面积的26%,固定半固定沙地占24%,其余为草原和沙滩地。一般沙间滩地地下水位浅而丰富,便于发展井灌。全区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资源条件。...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包括榆林地区北部六个县的大部地区,区内沙多风大,沙丘遍布,流动沙地占总面积的26%,固定半固定沙地占24%,其余为草原和沙滩地。一般沙间滩地地下水位浅而丰富,便于发展井灌。全区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资源条件。建国以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已有较大改善,截至1978年,全区基本农田面积达到93万亩,人均1.5亩,占耕地面积35%;造林保存面积529万亩,占总面积的17%;草场而积约为360万亩,占总面积12%。粮食产量每人平均600斤,亩产162斤,养羊平均每人1.3只,社员每人分配收入47.8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沿线风沙区 农业生产结构 经济效果 开发利用 农林牧副渔 总面积 粮食产量 地下水位 耕地面积 农田面积
下载PDF
蒙陕宁甘长城沿线干旱风沙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 被引量:11
9
作者 汪一鸣 赵小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对蒙陕宁甘长城沿线干旱风沙区土地沙漠化的地理基础与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蒙陕宁甘长城沿线干旱风沙区 防治 土地沙漠化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 大柳树水利枢纽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陕北白绒山羊
10
作者 尤文秀 李万泰 《中国农业文摘(畜牧)》 2004年第5期35-35,共1页
1、自然条件陕北白绒山羊培育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交接地带。海拔为870—1400米。年平均温度8.1℃,无霜期155天,平均降雨量414毫米。2。
关键词 内蒙古白绒山羊 陕北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产绒量 长城沿线风沙区 外貌特征 平均降雨量 自然条件 年平均温度 接地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