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长安书体”的艺术分期及影响
1
作者 岳红记 赵丰 朱怀兰 《大学书法》 2023年第5期64-73,共10页
“长安书体”是北朝石刻书法中的地域性书法代表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在分析其概念形成及研究现状基础上,阐释了“长安书体”构成体系,重点分析了它所经历的萌芽、发展、成熟、衰亡、复苏五个时期的书法特点、成因... “长安书体”是北朝石刻书法中的地域性书法代表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在分析其概念形成及研究现状基础上,阐释了“长安书体”构成体系,重点分析了它所经历的萌芽、发展、成熟、衰亡、复苏五个时期的书法特点、成因及影响。研究认为,北朝时期的“长安书体”是由多民族、多区域、多文化构建而成,从早期的厚重、粗糙、随意、犷野向圆润、婉丽、秀美、工整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种融合南北书法基因的新风格,即在刚毅、雄强中蕴含着秀美和内敛,具有包容吸收、融合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在关中地区的汉化过程及其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书体 艺术分期 魏碑
下载PDF
“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岳红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13,共7页
通过考察出土的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分析了"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分析认为,"洛阳体"只是魏碑体中的一个地域书法概念;除"洛阳体"之外,魏碑体还包括北朝关中地区的"长安书体"和甘... 通过考察出土的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分析了"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分析认为,"洛阳体"只是魏碑体中的一个地域书法概念;除"洛阳体"之外,魏碑体还包括北朝关中地区的"长安书体"和甘肃河西地区的"凉州书体"以及其他地方的造像题记书体。研究结果纠正了书法史上对魏碑体书法认识的局限性,拓宽了魏碑体书法的地域概念与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题记 长安书体 “凉州书体 “洛阳体” 魏碑体
下载PDF
北朝关中地区“长安书体”的成因
3
作者 王梦菡 岳红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2期59-62,共4页
北朝关中地区出土的造像碑比较多,且比较集中。造像题记书法形成的"长安书体",以"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有着隶书遗法,书风端正疏朗、纯厚优雅,简朴超逸之美"等特征在魏碑书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通... 北朝关中地区出土的造像碑比较多,且比较集中。造像题记书法形成的"长安书体",以"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有着隶书遗法,书风端正疏朗、纯厚优雅,简朴超逸之美"等特征在魏碑书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民族关系、刻工、汉画像石的继承、多人合作的二次艺术等方面的分析,旨在说明"长安书体"的形成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智慧有密切关系,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关中地区 长安书体 书法
下载PDF
北朝书体演变的生动见证——《王绍明墓碑》碑主身份及书法价值考略
4
作者 阎小鹏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王绍明墓碑》刊刻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1979年发现于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川镇境内,该碑面世以来书法界鲜有考证研究。从碑刻内容及形制分析,应是一方西魏时期罕见的小型墓碑。依碑文提及的官职、军号和籍贯等信息合并分析,可断定碑主... 《王绍明墓碑》刊刻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1979年发现于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川镇境内,该碑面世以来书法界鲜有考证研究。从碑刻内容及形制分析,应是一方西魏时期罕见的小型墓碑。依碑文提及的官职、军号和籍贯等信息合并分析,可断定碑主应为出生于今甘肃省秦安县境内,任职于河州的军事将领。碑文书法布局规整,字型扁长,字体楷书意味明显,拙雅互用,笔画带有隶书痕迹。由于秦州地区东接关中平原,西通河西,加之佛教东传等因素影响,该碑书风上既有“凉州书体”的基本特征,又深受“长安书体”的影响。《王绍明墓碑》与同时期河西陇右地区的石刻一道,构成了北魏西魏之交书体变革的生动景观和独特审美现象,因而颇具书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州刺史 以楷写隶 凉州书体 长安书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