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尾羽最长的鸟——白冠长尾雉
1
作者 李强 《广西林业》 2024年第5期50-50,共1页
说起“雉”,其实就是“野鸡”。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以吃,将红原鸡化为家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世界上共有雉科鸟类52属182种。中国有26属63种。为此,中国被誉为“雉类的王国”。广西有雉科鸟... 说起“雉”,其实就是“野鸡”。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以吃,将红原鸡化为家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世界上共有雉科鸟类52属182种。中国有26属63种。为此,中国被誉为“雉类的王国”。广西有雉科鸟类18种,包括3种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科鸟类 红原鸡 淡黄褐色 重点保护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野外放归初期活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2
作者 姚艳 逯金瑶 +4 位作者 宋林 吴耀祥 李芝兰 李立 李邵平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雉类物种保护,推进珍稀濒危雉类种群复壮进程,2021年9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了40只人工繁育的白冠长尾雉成体,利用红外自动数码照相机和GPS卫星定位信号发射器对放归的白冠长尾雉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雉类物种保护,推进珍稀濒危雉类种群复壮进程,2021年9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了40只人工繁育的白冠长尾雉成体,利用红外自动数码照相机和GPS卫星定位信号发射器对放归的白冠长尾雉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红外相机监测获得28张白冠长尾雉独立有效照片;给10只白冠长尾雉安装PTT,10只个体放归后每10d的移动距离为(448.34±309.80)m,活动范围(68753.99±59706.90)m^(2);白冠长尾雉在放归后的前20d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较小且比较稳定,在21~50d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在51~70d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稍微减小,在71~80d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又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在81~90d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减小;10只白冠长尾雉个体平均分布海拔为(1018.71±70.48)m,与其物种生态特性一致。本研究建议,后续进行雉类野外放归时应加强雉类野化训练,扩大野外放归范围,提高野外放归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野外放归 卫星定位发射器 活动范围
下载PDF
河南省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调查与评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冰许 曹东伟 +4 位作者 赵文珍 周晶晶 孔德杰 马战 秦雪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89-94,100,共7页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资料查询、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各种野外调查法对河南省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林场的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内白冠长尾雉...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资料查询、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各种野外调查法对河南省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林场的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内白冠长尾雉种群壮大,分布区域由南向北扩散,而大鸨因为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分布区域变小。本研究为建立白冠长尾雉和大鸨资源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及监测政策,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白冠长尾雉和大鸨保护监测网络,制定监测保护的技术规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白冠长尾雉 大鸨 调查 红外相机 保护
下载PDF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60
4
作者 赵玉泽 王志臣 +2 位作者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21-6027,共7页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0.05)和冬季(P<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冠长尾雉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44
5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1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1-476,共6页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地方的坡向以东南方向居多、坡度较缓而坡位靠下 ,与林缘的距离大于 6 0m而与水源的距离通常小于 30m。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 ,与林缘的距离、乔木胸径、灌木盖度、草本植物的种类和高度等是影响白冠长尾雉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植被结构 ,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特征 ,是影响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方面。建议在对白冠长尾雉采取保护措施时 ,从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入手。注意保护现存栖息地 ,在育雏期保护好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群 白冠长尾雉 育雏期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3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张可银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6-423,共8页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MATICUS REEVESII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冬季 董寨 白冠长尾雉 雄鸟 利用研究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朱家贵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61-2067,共7页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越冬期 栖息地选择 尺度
下载PDF
河南陕西两地白冠长尾雉的集群行为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谢福录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5,共7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方式有极显著的差异 ( χ2 =18 177,df=3,P =0 0 0 0 )。雄鸟有很强的领域性 ,优势个体全年以单独活动或双雄共同活动的方式占据稳定的活动区 ,很少与其他雄性个体集群 ;雌鸟有很强的集群倾向 ,除繁殖季节因孵卵、育雏而离开群体单独活动外 ,通常以 4~ 6只的群体游荡于雄性个体的活动区之间 ,与该活动区的雄鸟形成不稳定的混合群 ,偶尔与其他群体形成暂时性的、更大的混合群。两性集群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各自经受的捕食压力和交配竞争强度 (雄 >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陕西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无线电遥测 两性集群方式 雄鸟 雌鸟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2 位作者 陈晓端 刘金英 孙全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20.8,220.8和62.5μm,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6.8%,72.6%和20.6%;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其直径为(0.32±0.08)μm(n=30);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同时比较了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未孵化卵壳中2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现在组成卵壳的化学元素中,野生白冠长尾雉的Ca,Mg,P,S的质量分数叫〉1mg·g,其中Ca含量超过卵壳元素总含量的40%;Na,Si,S,K和A1次之,w=0.1~1mg·g^-1;Fe,Zn,Pb,Mn,Cu,V,Ti元素的w=1~100μg·g^-1;Ni,Cr,Co,Se,Cd的含量最低,w〈1μg·g^-1.与野生个体的卵壳相比,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的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其中S,Cu,Fe,Al,Mn,Si,Sr,Se,Cr等元素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相比,同种元素在不同个体上w的差异均达到20%以上.饲养个体对Fe,Mn,Si和Sr等4种元素摄入明显不足,而S,Cu,Al,Se,Cr等元素则显著偏高,这可能是造成董寨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卵受精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适当调整饲料中这些元素的配比,以保证饲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鸟类 白冠长尾雉 卵壳 超微结构 元素成分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延恭 尹祚华 +3 位作者 雷富民 丁文宁 刘如笋 俞清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濒危物种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玉泽 曹婉露 +3 位作者 余进 王秦韵 徐基良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13-2520,共8页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生性机警,行为隐蔽,在野外研究其集群行为较为困难。红外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为研究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及其地理变异,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广水平靖关村和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生性机警,行为隐蔽,在野外研究其集群行为较为困难。红外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为研究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及其地理变异,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广水平靖关村和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两个地点对其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依据前期无线电遥测的结果,在两个研究地点分别设置了1 km×1 km的样地,在样地中分别放置了25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野外累计放置了12412个相机日,获得视频24374段,其中有白冠长尾雉的视频有1361段。以有集群行为的独立视频数量(m)与独立视频数量(M)的比表示集群率,以拍摄到的白冠长尾雉个体数量(n)与有集群行为的独立视频数量(m)的比代表集群强度。结果表明,平靖关和董寨两地均是数量为2只的群体占比最大,在平靖关和董寨分别占68.23%、72.79%,Pearson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在两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earson χ^2=6.522,df=5,P=0.259),而集群方式在两地之间则差异显著(Pearson χ^2=46.415,df=4,P〈0.001),两地均以单性集群为主要集群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集群率在季节间差异不明显。Neu方法分析发现,在平靖关,白冠长尾雉对灌丛和竹林显著偏好,对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和乔灌丛显著回避;而在董寨,其对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明显偏好,对杉木林和阔叶林明显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相机陷阱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谢福录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6± 2 .11)个 ,产卵间隔约为 2 4h ,产下最后 1枚卵即开始孵化 ,孵化期 2 6~ 2 7d ;巢温为 (34.5± 0 .1)℃ ;雌鸟单独孵卵 ,平均每 2 .3d离巢 1次 ,平均离巢时间 (110± 2 4 )min ,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 16 :0 0之后 ;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 .列联表检验表明 ,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 (χ2 =9.0 89,ν =3,P =0 0 2 8)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 ,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t=- 2 .14 6 ,P =0 0 4 6 )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F =32 .0 3,ν =35 ,P =0 .0 0 0 ) .孵化过程中 ,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窝卵数 孵卵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张可银 溪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8-204,共7页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m尺度和250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繁殖期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路纪琪 吕九全 +2 位作者 朱家贵 张可银 瞿文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本文对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观察与研究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小肠相对较长 ,盲肠发达 .文中还就白冠长尾雉的消化系统与部分鸡形目鸟类及猛禽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消化系统 形态学 小肠 盲肠 鸡形目 口腔 适应性特征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2 位作者 阮祥峰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集群方式 无线电遥测 鸟类 非繁殖期 单性集群
下载PDF
广西的角雉属、长尾雉属鸟类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汉华 庾太林 申兰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76-80,共5页
产于广西的角雉属Tragopan鸟类有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和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产区范围:东经108°50′~111°56′,北纬24°30′~2... 产于广西的角雉属Tragopan鸟类有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和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产区范围:东经108°50′~111°56′,北纬24°30′~26°20′.两者分布区不相互重叠,大致以湘桂走廊为界,西北面为红腹角雉分布区,东南面为黄腹角雉分布区.广西分布区的海拔高度比全国其他产区为低.长尾雉属Syrmaticus鸟类广西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ioti.两种雉类分布区相隔较远,白颈长尾雉分布在桂北,与角雉属鸟类产区相重叠,主要集中在海洋山脉和天平山;黑颈长尾雉分布在广西西部,北纬24°20′~25°,东经104°30′~106°50′的范围内,主要集中在以金钟山林区和猫街鸟类保护区.南盘江、红水河是黑颈长尾雉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的天然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长尾雉 鸟类 广西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部分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路纪琪 吕九全 +3 位作者 牛红星 张可艮 朱家贵 张晓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89-91,共3页
本文对白冠长尾雉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和脑作了形态学观察 ,并与部分鸟类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心脏占体重比例为 0 .7% ,雄性精巢左右几乎等大 。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形态学 鸡形目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排泄系统 生殖系统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感染鸡异刺线虫的报道 被引量:3
20
作者 卜艳珍 王念伟 +1 位作者 张学成 张路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鸡异刺线虫 感染 数量调查 人工繁殖 集群行为 生态习性 疾病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