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有机培肥对红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旦 王欣 +6 位作者 郭小军 孙杰 黄庆海 叶会财 解开治 刘一锋 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7-877,共11页
【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 【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早稻施猪粪处理(M2)、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施猪粪处理(M3)、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4)。于2020年晚稻收获前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标。【结果】(1)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较不施肥处理CK相比,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提高1.4、1.25倍,晚稻产量则分别提高0.59、0.65倍;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较化肥NPK处理分别提升18.1%、10.6%,晚稻产量分别提升15.7%、20.0%。(2)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各形态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显著提高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化肥NPK处理,其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M2处理(0.97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0.68 g·kg^(−1))(P<0.05);化肥NPK处理和有机培肥处理(M1、M2、M3、M4)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不施肥CK处理相比提高了22.1%~58.9%,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31.2 mg·kg^(−1))最高且提升最为明显(P<0.05)。(3)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早稻施绿肥紫云英+猪粪M2处理效果明显;易氧化性有机碳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全氮、碱解氮等养分指标,产量与速效磷、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可溶性有机碳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磷、游离态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性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结论】长期有机培肥通过提升红壤肥力水平,调增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促进水稻稳产增产,尤其是紫云英添加猪粪处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有机培肥 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量碳氮 产量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苏打盐碱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秦永杰 张娟 +3 位作者 王子华 周橡棋 战健 罗秋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80-183,共4页
【目的】改良盐碱地。【方法】在黑龙江省肇州县的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以不同培肥年限(未开垦、培肥6 a、培肥9 a和培肥12 a)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取样配合室内分析的试验方法,探讨了长期有机培肥措施下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 【目的】改良盐碱地。【方法】在黑龙江省肇州县的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以不同培肥年限(未开垦、培肥6 a、培肥9 a和培肥12 a)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取样配合室内分析的试验方法,探讨了长期有机培肥措施下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活性I氮组分、活性II氮组分、惰性氮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长期有机培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量及其各组分的量,土壤全氮、活性I氮组分、活性II氮组分和惰性氮组分均随培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培肥12 a处理的各组分量均为最大;土壤全氮量增加主要源于土壤活性II氮组分及惰性氮组分增加,其次为活性I氮组分。【结论】有机培肥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量及作物产量,且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培肥 土壤全氮 氮分组
下载PDF
灌漠土长期有机配施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3-340,共8页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研究灌漠土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第31年和历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2.5%和24.9%,土壤全氮增加72.3%和25.7%,土壤全钾增加16.1%和33.0%;与无肥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4.9%和19.1%;土壤全氮增加47.3%和14.9%,土壤全磷增加73.0%和15.3%。有机无机配合施用能有效降低土壤pH。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对照(CK)相比,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增加149.2%和139.2%,肥料贡献率(FCR)为0.58,变异系数(CV)为0.21,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61,养分和产量各项指标均达到高优水平。灌漠土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措施能持续增加灌漠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贡献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科学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培肥 灌漠土 土壤力特征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