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贫血对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晓溪 陈珂 +1 位作者 胡东旭 范丽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31-535,共5页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分析贫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收集2012年3月-2016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分析贫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收集2012年3月-2016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血液样本、实验室数据、超声心动图信息、血栓弹力图报告、各种影像学资料、长期随访数据等。根据病人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将120例病人分为贫血1组(42例)和非贫血1组(78例)。使用血栓弹力图评估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随访截至2020年12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非致死脑卒中。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80例病人匹配成功,非贫血2组和贫血2组各40例,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匹配后,贫血2组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及全因死亡发生率均高于非贫血2组(P<0.05)。两组全因死亡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P=0.037;χ^(2)=4.382,P=0.036)。结论:贫血会增加PCI术后病人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风险,增高长期全因死亡率,病人预后较差。临床需重视合并贫血的心血管病人,及时纠正贫血状态,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倾向性评分匹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血小板高反应性 长期预后
下载PDF
BHR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王明杰 厉菁 +2 位作者 吴旻月 张华 宣学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5期887-892,共6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入院B型钠尿肽(BNP)与血红蛋白比值(BHR)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入院行PCI术,术中至少植入1枚支架的3026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BHR将...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入院B型钠尿肽(BNP)与血红蛋白比值(BHR)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入院行PCI术,术中至少植入1枚支架的3026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BHR将病人分为高BHR组与低BHR组。随访3年,观察心源性死亡率(CM)、全因死亡率(ACM)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经过3年随访,高BHR组与低BHR组CM、A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相较于低BHR组,高BHR组ACM、CM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结论:BHR与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长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B型钠尿肽 血红蛋白 长期预后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营养控制状况评分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周素云 梁娜 杨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8期3414-3418,共5页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况评分(CONU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96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病人进行CONUT评分。根据CONUT评分评价营养不良程度。研究终点是复合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况评分(CONU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96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病人进行CONUT评分。根据CONUT评分评价营养不良程度。研究终点是复合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结果:发生复合事件的病人CONUT评分中位数显著高于未发生复合事件的病人(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严重营养不良病人的复合事件发生率较高(Log-rank检验,P=0.0015)。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中,调整混杂因素后,CONUT评分与复合事件独立相关[调整后的风险比为1.284,95%CI(1.126,1.457),P=0.0003]。结论:ACS病人CONUT评分越高,预后越差。通过CONUT评分评估营养不良可能为ACS病人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营养控制状况评分 长期预后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辛鹃鹃 刘芳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926-1928,共3页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132例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经过1年随访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0)和未复发组(n=112)。总结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内镜...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132例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经过1年随访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0)和未复发组(n=112)。总结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饮食习惯、是否饮酒、肿瘤直径、术前是否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肿瘤浸润深度、手术切缘性质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饮食习惯、饮酒、术前未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肿瘤直径≥2.8 cm、手术切缘性质阳性、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良饮食习惯、饮酒、术前未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肿瘤直径≥2.8 cm、手术切缘性质阳性、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上消化道早癌 长期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许文波 张慧 +1 位作者 孙玲燕 袁洋 《西部医学》 202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 6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 6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n=1 600)和非MACE组(n=4 05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DC对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结果 年龄大、DC低是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DC每增加1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降低28%(HR=0.72,95%CI:0.31~0.98),DC<2.6 ms组和DC 2.6~4.5 ms组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分别是DC>4.5 ms组的3.33倍(HR=3.33,95%CI:1.23~10.05)和3.02倍(HR=3.02,95%CI:1.12~8.26)。ROC曲线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良好。结论 DC下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率减速力 长期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图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校正阴离子间隙对重症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董慧凤 陆建红 周庆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校正阴离子间隙(ACAG)对重症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9年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IV)v2.0版本中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成人NSTEMI患者513例,根据3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校正阴离子间隙(ACAG)对重症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9年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IV)v2.0版本中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成人NSTEMI患者513例,根据360 d死亡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87例及死亡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ICU时血清ACAG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ACAG组249例与高ACAG组264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360 d累计生存率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入ICU时ACAG对重症NSTEMI患者360 d全因死亡率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急性生理评估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阴离子间隙、ACAG、尿素氮、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糖、血磷、发生心脏骤停比例、ICU住院时间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ACAG组360 d累计生存率更低(log-rankχ2=30.680,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ACAG(>20 mmol/L)是重症NSTEMI患者360 d全因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534(1.117~2.107),P<0.05]。结论入ICU时高ACAG(>20 mmol/L)是重症NSTEMI患者360 d全因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校正阴离子间隙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长期预后
下载PDF
心脏彩超与NT-proBNP联合评估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价值研究
7
作者 巴桑卓嘎 卓玛拉吉 +1 位作者 白玛拉姆 索朗德吉 《西藏科技》 2024年第6期42-46,共5页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彩超与NT-proBNP联合评估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进行心脏彩超和NT-proBNP检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预后具体情况,并将患者分成两组命名为存活...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彩超与NT-proBNP联合评估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进行心脏彩超和NT-proBNP检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预后具体情况,并将患者分成两组命名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水平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LVEF、LVEDD、NT-proBNP是影响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彩超与NT-proBNP联合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彩超 NT-PROBNP 高原 慢性心力衰竭 长期预后
下载PDF
小儿癫痫药物治疗的疗效及长期预后分析
8
作者 赵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评估小儿癫痫常用药物治疗的成效以及其对长期预后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至2024年在我院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小儿癫痫患者中,通过随机抽样选取50例,借助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记... 评估小儿癫痫常用药物治疗的成效以及其对长期预后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至2024年在我院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小儿癫痫患者中,通过随机抽样选取50例,借助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记录、用药状况及随访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与卡方检验剖析治疗效果及其对预后的作用。结果 50例患者里,42例(84%)在治疗6个月内癫痫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其中30例(60%)发作频率降至原有的50%以下,长期随访发现,经过两年规律用药,28例(56%)患者实现完全缓解,药物副作用多为轻微的嗜睡和消化不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药物副作用和经济负担。结论 常用抗癫痫药物对小儿癫痫患者短期和长期疗效良好,能大幅减少发作频率,且有较高比例患者完全缓解,鉴于药物副作用和经济因素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临床治疗时应更注重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癫痫 药物治疗 长期预后 疗效分析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早期透析后体重超标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9
作者 白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34-0038,共5页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早期透析后体重超标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2月本院接受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整理患者资料信息,包括体重指数、并发症及治疗过程中相关参数,分析体重超标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0...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早期透析后体重超标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2月本院接受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整理患者资料信息,包括体重指数、并发症及治疗过程中相关参数,分析体重超标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患者,死亡51例,其中死因为心脑血管事件31例(60.78%),感染10例(19.60%),恶性肿瘤6例(11.76%),其他不明原因4例(7.84%)。全因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全因死亡与年龄、原发病、合并糖尿病、CVD、肿瘤、血磷、透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透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相关(P<0.05)。年龄、原发病、糖尿病、透前和透后血压改变与心血管死亡有关(P<0.05)。年龄增加、糖尿病、高透前舒张压、心率和低透后收缩压等是CVD死亡独立因素,但与UFR没有联系(P>0.05)。结论 研究得出,透析早期高体重超标值是血液透析者全因、CVD死亡独立影响因素,应当引起相关重视,加以干预,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早期 体重超标值 长期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长期预后的研究
10
作者 泽让卓玛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5期0287-0289,共3页
以系统回顾方法为主,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A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长期预后进行了探讨。HBV-AN是一种严重的肝肾综合症,临床表现多样,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肾脏病理特征主要是肾小球病变和间质纤维化。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诊断和病... 以系统回顾方法为主,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A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长期预后进行了探讨。HBV-AN是一种严重的肝肾综合症,临床表现多样,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肾脏病理特征主要是肾小球病变和间质纤维化。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长期预后取决于治疗措施和时机,肾功能是重要的预后因素。本文旨在提高对HBV-AN的认识,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相关性肾炎 临床病理特点 长期预后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的长期预后分析
11
作者 马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43-0046,共4页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脑出血患者利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后期效果。方法:研究选择的是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接诊的总计,40名的患者,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原则,将患者均分成20人一组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使用了小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脑出血患者利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后期效果。方法:研究选择的是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接诊的总计,40名的患者,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原则,将患者均分成20人一组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使用了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利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还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脑出血 长期预后 大骨瓣开颅手术 小骨窗微创手术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情况与介入治疗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武双全 董贺鹏 +2 位作者 张晓东 周文杰 陈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90-0093,共4页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现状及预后发生心血管时间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探析介入治疗预后与患者临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本轮研究的研究时段集中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 回顾性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ACS介入治疗患...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现状及预后发生心血管时间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探析介入治疗预后与患者临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本轮研究的研究时段集中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 回顾性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ACS介入治疗患者100例。电脑随机编号(1~100)后输入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种类及合并数量,电脑自动匹配后将临床未合并任何危险因素患者划定为对照组(10例),临床存在单一危险因素者划定入单一组(33例),临床合并危险因素≥2者划定入多重组(57例)。分析纳入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心血管再发情况,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及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种类做单因素分析,寻找常见的ACS介入手术危险因素;依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作Cox回归分析,探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情况与长期预后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术后心血管再发率20.00%,单一组45.45%,多重组63.16%,多重组内患者明显术后心血管再发率高于单一组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得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术前有吸烟史,临床肥胖体征是ACS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危险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得知,危险因素合并情况与术后再发率呈正相关,再发风险由高至第分别为多重组再发、单一再发,未合并危险因素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 ACS介入治疗期间,临床需针对术前患者心血管合并情况进行分析并干预,围手术期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案可极大降低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可提升介入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对术后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情况 介入治疗 术后长期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王莹君 雷震天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对其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范围为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集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对其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范围为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集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中心区组随机化方法,列出流水号为01-100所对应的分配表进行分组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比例为1∶1。对照组(n=50)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5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对照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EV1/FVC)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6min步行试验(6MWT)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以及社会功能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长期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心肺功能 运动功能 长期预后
下载PDF
合并多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长期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昊 朱成刚 +3 位作者 宁晓晖 尹栋 丰雷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6-871,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脉疾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多血管疾病分为两组:多血管病组(n=1 583)和非多血管病组(n=8 70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MACCE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新发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1 583例(15.4%)患者合并多血管疾病。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多血管病组患者老年及女性比例高,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更常见,冠状动脉病变也更加复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随访29(1~34)个月期间,多血管病组患者MACCE(15.0%vs 11.6%,P=0.004)、全因死亡(2.5%vs 1.2%,P=0.018)、新发脑卒中(3.2%vs 1.4%,P=0.000)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8%vs 0.8%,P=0.0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合并多血管病是PCI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0,95%CI:1.067~1.418,P=0.004)。另外,在多血管病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较非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MACCE发生率低(13.1%vs 16.5%,P=0.045)。结论:合并多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较差,其中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血管疾病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预后
下载PDF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何妮娜 冯霞 +6 位作者 刘冬梅 赵城华 许倩倩 张盼 冯亚南 胡雪艳 时丽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18期2026-2030,共5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1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持续性... 目的观察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1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持续性的鼻腔留置胃管管饲,研究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分别于入院24 h内(干预前)和干预1周、3周、6周后,观察2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体质指数(BMI)、上臂肌围(MAMC)、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统计干预6周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记录2组患者整个干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胃管托管率及依从性。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明显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各时间点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1周后,2组患者BMI、MAMC、PA、ALB均无明显变化;干预3周、6周后,2组患者BMI、MAMC、PA、ALB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6周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62/62),对照组为83.87%(52/6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各时间点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过程中,研究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胃管脱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有利于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并发症更少,脱管率低,治疗依从性高,且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营养状态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 长期预后
下载PDF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任晓红 金丽 +3 位作者 李玉荣 方慧娟 崔东勤 曲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2-81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同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0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住院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白蛋白正常组(血清白蛋白≥35 g/L)、低白蛋白组(血清...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同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0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住院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白蛋白正常组(血清白蛋白≥35 g/L)、低白蛋白组(血清白蛋白〈35 g/L)。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低白蛋白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全因死亡为主要终点,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评价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白蛋白正常组相比,低白蛋白组年龄更大,男性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直接胆红素、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更高,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钠更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YHA心功能分级、高龄、高脑钠肽、低血钠、低总胆固醇、低血红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1048例入选患者平均随访20±18个月,随访期间,整体死亡306人,病死率为29.2%,低白蛋白组死亡116人,病死率为37.7%;白蛋白正常组死亡190人,病死率为25.7%。当白蛋白作为连续性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每下降1 g/L,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就增加3.8%(HR=1.038,95%CI为1.007~1.070,P=0.015)。当白蛋白作为分类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要比白蛋白正常者增高0.296倍(HR=1.296,95%CI为1.019~1.648,P=0.035)。结论血清白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种临床因素与低白蛋白发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老年患者 心力衰竭 长期预后
下载PDF
MRI阴性的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蕾 乔金雨 +3 位作者 董敏 何清华 龚涛 刘银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9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探讨头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眩晕,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80岁的住院病人58例。随访5年中,非脑血管病导致死亡... 目的探讨头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眩晕,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80岁的住院病人58例。随访5年中,非脑血管病导致死亡病人6例,52例存活病人分为孤立性眩晕组(31例)与非孤立性眩晕组(21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随访5年间每年脑血管病复发例数。结果孤立性眩晕组第5年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组(P=0.011),其余各时间段脑血管病复发率及5年总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依据危险因素(超重、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数量分为低危组、高危组,低危组、高危组随访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孤立性眩晕组进一步分析,低危组和高危组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远期复发率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病人,危险因素的多少对于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高龄老年人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孤立性眩晕 磁共振成像 高龄 长期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药物治疗现状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中玉 高传玉 +8 位作者 陈岩 牛振民 黄克钧 刘煜昊 李牧尉 徐予 周晗 张静 张嘉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药物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84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及吸烟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66±12.16)个月,术后99...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药物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84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及吸烟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66±12.16)个月,术后99.0%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应用时间平均(10.3±8.2)个月,99.8%使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平均(7.8±5.0)个月;随访期间5.14%患者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在出院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钙通道拮抗剂及硝酸酯的应用率分别为42.0%、63.7%、83.0%、19.9%及46.4%,随访期间降低到36.1%、57.0%、66.8%、17.6%及36.6%。术前吸烟为53.77%,随访期间为17.80%。停止抗血小板治疗、术后吸烟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0.0%对1.1%,P<0.01;4.81%对0.83%,P<0.01)及主要不良心脏时间(20.0%对6.9%,P<0.01;11.54%对6.67%,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但术后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及继续吸烟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治疗 长期预后
下载PDF
心率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春梅 吴学思 +1 位作者 韩智红 张倩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时心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至2004年我院AMI患者904例,随访728例,根据出院时心率水平分为55~70次/min(A组)、71~80次/min(B组)、81~90次/min(C组)及>90次/min(D组)4组,随访...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时心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至2004年我院AMI患者904例,随访728例,根据出院时心率水平分为55~70次/min(A组)、71~80次/min(B组)、81~90次/min(C组)及>90次/min(D组)4组,随访4.5年。结果:1.随出院时心率水平的增加,3~4年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D组及C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心绞痛再住院率及1年、2年及3年病死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心率水平是随访期间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45,95%CI:1.390~3.018,P=0.005)。结论:过快的心率是AMI患者死亡及再住院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应严格控制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急性心肌梗死 长期预后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早期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切除/消融术后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和长期预后 被引量:17
20
作者 亓文骞 王江滨 +1 位作者 ZHANG Q XU Y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5-1355,共1页
【据《J Viral Hepat》2020年4月报道】题: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早期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切除/消融术后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和长期预后(作者Qi WQ等)抗病毒治疗已被证实可改善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HBV DNA阳... 【据《J Viral Hepat》2020年4月报道】题: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早期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切除/消融术后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和长期预后(作者Qi WQ等)抗病毒治疗已被证实可改善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HBV DNA阳性HCC患者的预后,但具体的抗病毒方案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抗病毒疗效 核苷(酸)类似物 消融术 长期预后 早期联合 肝切除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