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长江三峡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
1
作者 何镇荣 胡传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24,127,共9页
重庆长江三峡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其区域旅游竞争力对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重庆长江三峡地区14个县(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地区内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水平层级可分为... 重庆长江三峡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其区域旅游竞争力对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重庆长江三峡地区14个县(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地区内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水平层级可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五种类型;2.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3.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配置存在较大差异;4.旅游竞争力与地方经济水平、旅游资源的丰度及开发的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提出多元化和多方位旅游整合发展,强化点轴空间协同发展模式,创造旅游资源优势与加强旅游要素支持并举等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竞争力 重庆长江三峡地区 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英文) 被引量:31
2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6 位作者 柳永清 高林志 杨之青 王自强 刘鹏举 邢裕盛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 /238U 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 a±6.1M a(M SW D =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 a±15M a(M SW D =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 a±5.8M a(M SW D =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 R IM P锆石U -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 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迪卡拉系 长江三峡地区 庙河生物群 马雷诺冰期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 被引量:23
3
作者 朱诚 张强 +1 位作者 张之恒 于世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50,共9页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 ,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 ,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 ,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汉代 人类文明 张家湾遗址 孢粉 粒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灌木生物量及产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28
4
作者 万里强 李向林 +1 位作者 苏加楷 白静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10,15,共7页
为探讨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以便得出估测灌木生物量及产量的简易方法。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主要灌木植物的生物量及产量与植株冠幅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 ,灌木当年生枝叶产量及地上生物量与植株冠幅呈显著 (P<0 .0 1)的正相关 :Y=a&#... 为探讨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以便得出估测灌木生物量及产量的简易方法。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主要灌木植物的生物量及产量与植株冠幅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 ,灌木当年生枝叶产量及地上生物量与植株冠幅呈显著 (P<0 .0 1)的正相关 :Y=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灌木 生物量 产量 估测模型 植株冠幅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上震旦统稳定同位素异常及地层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伟 松本良 +3 位作者 王海峰 大出茂 狩野獐宏 穆西南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8,共7页
三峡地区广泛发育的上震旦统 ,及下伏的南沱组和古城组冰碛层 ,有良好的生物地层控制及全球对比意义。新秭归城附近的雾河剖面 ,自南沱组顶部到水井沱组下部出露有利于化学地层学研究的一系列碳酸盐岩沉积。对这一剖面的碳、氧、锶同位... 三峡地区广泛发育的上震旦统 ,及下伏的南沱组和古城组冰碛层 ,有良好的生物地层控制及全球对比意义。新秭归城附近的雾河剖面 ,自南沱组顶部到水井沱组下部出露有利于化学地层学研究的一系列碳酸盐岩沉积。对这一剖面的碳、氧、锶同位素研究发现 :1)碳、锶和氧同位素在陡山沱组顶部到灯影组底部存在明显异常 ;2 )碳同位素在寒武系 -前寒武系界线附近有负异常 ;3 )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在剖面上的演化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4)陡山沱组顶部到灯影组底部的碳、锶同位素异常 ,与可能存在末远古纪的冰期 ,即所谓的“后 Marinoan冰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锶同位素 后Marinoan冰期 化学地层学 长江三峡地区 上震旦统 稳定同位素异常 地层意义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特列奇期生物组合及其对比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志宏 黄照先 +3 位作者 牛志军 陈立德 段万军 张开明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4期57-62,共6页
通过对研究区志留纪纱帽组牙形石、三叶虫、头足类、腹足类等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指出该区纱帽组自下而上可分为Orthodochimioceras-Michilinoceras和Pterospathodus celloni-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两个生物组合,与川北陕南、黔... 通过对研究区志留纪纱帽组牙形石、三叶虫、头足类、腹足类等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指出该区纱帽组自下而上可分为Orthodochimioceras-Michilinoceras和Pterospathodus celloni-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两个生物组合,与川北陕南、黔东北石阡、四川南江、岳池等地相当层位生物群相比,前者的地质时代为特列奇期中期,后者为特列奇期中晚期。生物化石组合表明,鄂西宜都梯子口、建始三道岩志留纪纱帽组发育较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帽组 生物组合 长江三峡地区 特列奇期 志留纪
下载PDF
数字卫星图像分类和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所确定的地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初步比较——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曾志远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814,共5页
关键词 数字卫星图像 航空像片 目视判读 地面覆盖 土地利用面积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特征及气候预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文玲 杨义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18,共6页
利用 1 951~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上游 5个流域区间 (乌江流域、重庆—万县、万县—坝区、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 )面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夏季 5、6、7、8月及6~ 8月旱涝分布特点和成因 ,探讨了若干主要环流系统对这一地区夏季... 利用 1 951~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上游 5个流域区间 (乌江流域、重庆—万县、万县—坝区、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 )面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夏季 5、6、7、8月及6~ 8月旱涝分布特点和成因 ,探讨了若干主要环流系统对这一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 ,建立了长江三峡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概念化预测模型 ;模型思路清晰 ,方法简便 ,历史拟合率较高 ,2 0 0 0、2 0 0 1、2 0 0 2年三年的预测结果基本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夏季 旱涝特征 气候预测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一级阶地堆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以江津油溪剖面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夏凯生 何多兴 +1 位作者 谢世友 袁道先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9-525,共7页
采用14C法对江津油溪剖面长江三峡一级阶地上部砾岩层胶结年代进行测定以及填隙物的Fe2O3、FeO、CaO、MgO及Fe2O3/FeO等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下部松散砾石层填隙物氧化物特征为:Fe2O3含量及Fe2O3/FeO比值较高,FeO、CaO、MgO含量较低;胶... 采用14C法对江津油溪剖面长江三峡一级阶地上部砾岩层胶结年代进行测定以及填隙物的Fe2O3、FeO、CaO、MgO及Fe2O3/FeO等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下部松散砾石层填隙物氧化物特征为:Fe2O3含量及Fe2O3/FeO比值较高,FeO、CaO、MgO含量较低;胶结砾岩填隙物的氧化物特征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本阶地的形成年代为距今13.4~40ka;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剖面氧化物变化特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胶结年代 填隙物 氧化物 一级阶地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明是 张树淮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8年第1期47-55,共9页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基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逆冲推覆,在...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基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逆冲推覆,在两构造前锋相碰的接合部位,形成与南、北部弧形构造带协调一致的褶皱式奉节-巴东构造带,整体显示弧形对突构造样式,并在黄陵基底地块西侧应力缓冲区形成秭归三角形向斜构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向逆冲推覆 弧形对突构造 形成机制 长江三峡地区 构造盆地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事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孝红 汪啸风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黄陵穹隆周缘早古生代各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再研究,重新厘定区内若干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标志。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结合沉积相和生物群特点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时期大致可识别出3个中层序(SME1,SME2和SME3),... 基于黄陵穹隆周缘早古生代各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再研究,重新厘定区内若干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标志。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结合沉积相和生物群特点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时期大致可识别出3个中层序(SME1,SME2和SME3),6个层序组(SSA1,SSA2,SSA3,SSA4,SSA5和SSA6)和21个层序或T—R旋回(海进-海退旋回)。此外,基于华南板块早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特征的分析,初步讨论了华南板块古地理演变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指出中层序海平面变化旋回和华南板块与相邻板块的聚裂及其漂移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早古生代 多重地层划分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云 毛宇峰 +1 位作者 张婷 孙宇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81-83,108,共4页
针对三峡地区环境监测信息化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就环境监测数据资源整合的目标、策略和效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数据中心建立、综合决策分析、监测数据共享、统一评判、时空表达、应急处置... 针对三峡地区环境监测信息化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就环境监测数据资源整合的目标、策略和效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数据中心建立、综合决策分析、监测数据共享、统一评判、时空表达、应急处置综合业务平台,以及公众服务平台的整体设计框架。基于此框架研究了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发布、预警、应急、展示等主要内容和组织关系结构设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资源整合 数据共享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试用阶地纵剖面线图分析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运动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宝冲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6年第11期12-13,共2页
试用阶地纵剖面线图分析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运动AnAnalysisoftheCrustalMovementalongtheThreeGorgesoftheYangtzeRiverbytheTerraceLongitud... 试用阶地纵剖面线图分析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运动AnAnalysisoftheCrustalMovementalongtheThreeGorgesoftheYangtzeRiverbytheTerraceLongitudinalProfil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地壳运动 纵剖面线图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地球物理异常带地表地质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清云 李安然 张秋文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1期64-69,共6页
通过长江三峡地区(巴东-宜昌段)水系发育、航卫片判读、野外地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向地球物理异常带在地表没有相应的特殊地质构造显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中未发现规模较大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通过,地表上这一... 通过长江三峡地区(巴东-宜昌段)水系发育、航卫片判读、野外地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向地球物理异常带在地表没有相应的特殊地质构造显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中未发现规模较大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通过,地表上这一走向的线性破裂或裂隙密集带及其他相关变形也不甚发育。因此,地下深处与地球物理异常带相对应的基底断裂至少中生代以来没有明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地球物理异常带 地表 地质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永成 高士钧 王清云 《华南地震》 1996年第4期61-67,共7页
根据白垩-第三纪红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水系统计资料,计算了三峡地区新生代和新构造期分区(幅)及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 根据白垩-第三纪红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水系统计资料,计算了三峡地区新生代和新构造期分区(幅)及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应力场趋于相对稳定和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中、上泥盆统的分界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少南 张仁杰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4期36-39,共4页
秭归周坪乡怀抱石剖面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产吉维特期的植物化石 ,化石层离顶界仅 3.5m ;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产弗拉斯期的标准分子 ,含化石的地层离其底界 1.3m ;另外 ,长阳榔坪乡三串岭剖面黄家磴组底部有一层鲕状赤铁矿 ,其上的泥岩中产腕... 秭归周坪乡怀抱石剖面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产吉维特期的植物化石 ,化石层离顶界仅 3.5m ;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产弗拉斯期的标准分子 ,含化石的地层离其底界 1.3m ;另外 ,长阳榔坪乡三串岭剖面黄家磴组底部有一层鲕状赤铁矿 ,其上的泥岩中产腕足类Lingulasp .及上泥盆统的叶肢介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垂直分布特征 ,长江三峡地区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应划在Protolepido dendronscharyanum Barrandeinadusliana组合与Leptophloeumrhombicum Cyclostigmakiltorkense Archaeopteris组合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台观组 黄家磴组 泥盆系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论长江三峡地区土家族民俗生活特色 被引量:2
17
作者 鲜于煌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住在长江三峡地区千山万壑、深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千百年来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生活特色。研究他们的民俗特色,对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显然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民俗生活 土家族 长江三峡地区 少数民族 经济文化 重要意义 特色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地球物理异常带的地表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永成 《华南地震》 2000年第1期61-65,共5页
通过对长江三峡地区(巴东-宜昌段)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实际资料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向地球物理异常带在地表存在着相应的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地下深处与地球物理异常带相对应的基底断裂已切穿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在地表形成... 通过对长江三峡地区(巴东-宜昌段)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实际资料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向地球物理异常带在地表存在着相应的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地下深处与地球物理异常带相对应的基底断裂已切穿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在地表形成一组北西西向断裂带,现代地震活动与这组断裂带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 断裂带 长江三峡地区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地震与爆破记录波形的识别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娟 雷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6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地震 爆破记录波形 识别 数据处理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野生动物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伟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长江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曾活动着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如华南虎、长臂猿、白猿、印度犀、独角犀、亚洲象、大熊猫等。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长江三峡地区的逐步开发,长江三峡地区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长江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曾活动着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如华南虎、长臂猿、白猿、印度犀、独角犀、亚洲象、大熊猫等。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长江三峡地区的逐步开发,长江三峡地区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逐渐走向耗损和绝亡之路。文章依据各种资料复原三峡地区历史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探求其历史分布变迁规律,从而吸取人类开发三峡地区的经验教训,为现今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野生动物 历史分布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