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研究
1
作者 李科 《文存阅刊》 2023年第7期190-192,共3页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是在搜集、归纳中外摄影师在摄影术进入中国之后百年间的作品,并对早期人文影像资料的基础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以摄影图像为样本,以人文传统为主体,以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手法,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线、长江中上...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是在搜集、归纳中外摄影师在摄影术进入中国之后百年间的作品,并对早期人文影像资料的基础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以摄影图像为样本,以人文传统为主体,以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手法,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线、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地理线、摄影师主体的创作线这三个角度入手,结合美学、历史、人类、民俗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对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进行全面的影像调查、影像记录、影像研究,最终将早期人文影像中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生态价值及其内涵与功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文化生态剖析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流域 影像 早期 人文 摄影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梳理的文献综述
2
作者 李科 《文存阅刊》 2023年第3期121-123,共3页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和研究是打开历史的一扇窗户,给我们创造了解过去社会人文的机会。我们从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影像文献的来源出发,根据早期人文影像的整理情况以创作者为目录索引,初步查阅、收集、整理了涉及中国早期...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和研究是打开历史的一扇窗户,给我们创造了解过去社会人文的机会。我们从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影像文献的来源出发,根据早期人文影像的整理情况以创作者为目录索引,初步查阅、收集、整理了涉及中国早期人文影像拍摄的一百余位摄影师的作品。进而从拍摄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地理坐标入手,最终梳理出二十位在各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涉足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历史影像的摄影师及其作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流域 影像 摄影师 文献 综述
下载PDF
土壤水对长江中上游流域地面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杨阳 高永泉 +3 位作者 王伟 杨国林 李兴桥 尹财 《测绘地理信息》 2018年第6期66-69,共4页
地面重力变化是研究重力场时空变化的重要方面,而土壤水变化的对重力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还存在不足。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提供的全球气候预测模型提取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月平均土壤水含... 地面重力变化是研究重力场时空变化的重要方面,而土壤水变化的对重力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还存在不足。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提供的全球气候预测模型提取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月平均土壤水含量数据,将土壤水等效水高格网进行规格化球谐展开,通过负荷理论,计算出长江中上游流域土壤水变化对该区域地面重力的影响。通过对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土壤水含量增加,引起的地面重力增大,在三峡大坝上游导致的地面重力变化较小,三峡大坝下游的江汉平原附近引起的地面重力减小幅度较大;②长江中上游流域土壤水含量年变化幅度约为0.5m,其变化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年变化幅度约为8.12“Gal。将进一步加深土壤水含量变化对地面重力的影响的认识,丰富了长江中上游流域重力场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长江中上游流域水动力环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流域 土壤水 地面重力 负荷理论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中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效应 被引量:33
4
作者 邓元杰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张童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8,共13页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运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8~2015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年均NDVI在时间上由1998年0.67增长至2015年0.75,年均增长率为0.57%。(2)植被NDVI在空间上的改善区域(48.58%)明显大于退化区域(11.1%),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区。(3)植被NDVI在海拔500~1 000、1 000~1 500 m及坡度8°~15°、15°~25°区域改善趋势最大,在>5 000 m和坡度0°~5°区域退化趋势最大;坡向对植被NDVI变化影响不显著。(4)18年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NDVI变化可能是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能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进而筑牢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 时空变化 地形分异效应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成效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1 位作者 赵雨森 牛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463-2469,共7页
将长江中上游地区84个地市级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NDVI持续增长;与2000年相比,2015年长... 将长江中上游地区84个地市级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NDVI持续增长;与2000年相比,2015年长江中上游地区有2.1%的耕地不再耕种,坡度>35°坡耕地的25%实现了退耕,25°~35°坡耕地的2.7%实现了退耕,中坡度耕地绝大部分实现退耕;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草地.研究期间,林草覆盖度增加显著,增幅达21.9%;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95.3%,高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壤侵蚀强度总体降低,轻度、强度、极强度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均减少10%以上,但剧烈土壤侵蚀状况未得到缓解.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但不同时段覆盖度的变化比例存在差异,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
原文传递
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划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1 位作者 赵雨森 牛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100,共8页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结果】分别选取地貌、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得到1级区域4个,2级区域19个,3级区域31个。【结论】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便于对相应生态区的生态效益结合其所属的区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区 生态区划 长江流域中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