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I和VH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1
作者 向大享 姜莹 +1 位作者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标建立干旱监测指数序列库,分析时序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开展旱情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发生频次等指标统计分析,探究旱情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旱情程度等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干旱频率高,秋冬季干旱频率低;干旱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易旱地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湖南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SPI VHI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深入研究近代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2
作者 石嘉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本政府、军方、外交、特殊会社及民间社团的五个调查机构团体——日本驻华领事馆、军方情报机构、兴亚院、满铁、东亚同文会,由此设计五个子课题开展研究。项目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日本侵华史和中日关系史问题,牢记历史教训、珍爱世界和平、树立正确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下载PDF
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笔谈)
3
作者 马敏 夏春涛 +6 位作者 虞和平 张耀铭 仲伟民 陈红民 张生 李少军 张艳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23年11月27日,课题组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新华文摘》杂志社、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10多家教研单位的同行专家进行项目研究指导。与会专家就项目立项的意义与价值、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计划安排、预期成果及社会作用等展开研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质量完成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宣传项目的研究意义,扩大项目的学术影响,推进项目的研究工作,本刊精选9位专家在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中的精彩论述,以供学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高产群体农艺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陶士宝 柯健 +7 位作者 孙杰 尹传俊 朱铁忠 陈婷婷 何海兵 尤翠翠 郭爽爽 武立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525,共15页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产中籼杂交稻 穗型大小 产量形成 群体指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损失率函数构建及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杰 夏军强 +2 位作者 李启杰 周美蓉 假冬冬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8,共11页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不同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的重要度,采用指数和乘幂2个多元回归函数构建了综合考虑降水、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影响的洪灾损失率函数,...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不同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的重要度,采用指数和乘幂2个多元回归函数构建了综合考虑降水、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影响的洪灾损失率函数,通过对比2组函数的拟合结果选择最优函数作为预测模型,估算了2030-2100年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洪涝灾害损失。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洪灾损失率与降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与防洪减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总体呈负相关关系;构建的多元回归函数曲线能较好地拟合洪灾损失率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上海、江苏、安徽和江西的经济损失率和死亡人口率函数曲线的拟合精度较高,决定系数大于0.85;在1991年和1998年降雨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洪涝经济损失较历史损失呈增加趋势,且最高分别增长603%和572%,受灾人口较历史损失呈减少趋势,且最低分别减少72%和52%;该地区未来在以适应挑战为主的SSP4路径下洪涝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数量均最小且呈减少趋势,以经济发展为主的SSP5路径下洪涝经济损失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以区域竞争发展为主的SSP3路径下洪涝受灾人口最多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洪灾损失率函数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水鸟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预估
6
作者 刘小燕 周轶尘 +4 位作者 张增信 张佳敏 朱斌 田佳西 邱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7,126,共9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极危物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4种水鸟为代表,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BCC-CSM2-MR全球气候模式,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典型越冬水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变化。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白额雁、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长江干流沿岸、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等湿地区,其中,小天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广,白鹤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少。海拔、坡度、植被及气候因素是影响越冬水鸟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海拔对白额雁和白鹤的影响最大,坡度对东方白鹳和小天鹅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除地形和植被因子外,气温是影响白额雁的主要环境变量,而降水则是影响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的主要环境变量。在SSP2-4.5中排放情景下(SSP2-4.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稳定在4.5 W/m^(2)),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大,且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和极危物种白鹤的高适生区面积最大;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少(SSP5-8.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达到8.5 W/m^(2)),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白额雁和小天鹅的高适生区面积分布最广。总体看,SSP2-4.5中排放情景是对所有越冬水鸟最有利的,未来越冬水鸟的中、高适生区均有向东部鄱阳湖流域及长江口一带扩散的趋势,且低适生区面积将持续上升。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对越冬水鸟生存相对有利,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预警,应加大气候变化对水鸟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适宜栖息地分布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相对贡献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勇 卢云贵 +4 位作者 戴强玉 赵纯 黄雯婷 陈天伟 张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88-5000,共13页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6.99g/(m^(2)·a).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系统NPP均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高,为9.79g/(m^(2)·a),草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次之,为8.84g/(m^(2)·a),耕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低,为2.34g/(m^(2)·a).空间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斜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及各植被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1.43%和91.48%.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未来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小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由相对贡献分析结果可知,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5.60%和10.85%.气候变化主导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格网尺度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54.99%和56.91%.林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为71.96%.剩余因素对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高于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植被NPP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生态系统 相对贡献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驱动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海星 赵智强 +2 位作者 王瑞锋 刘静 楚天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122,共11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固碳增汇措施,该研究收集与整理长江中下游地区59处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量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差异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与线性规划探究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驱动因素与提升途径。...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土壤固碳增汇措施,该研究收集与整理长江中下游地区59处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量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差异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与线性规划探究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驱动因素与提升途径。结果表明: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范围分别为−1548.15~3577.10 kg/(hm^(2)·a)和−261.89~3245.01 kg/(hm^(2)·a),差异不显著(P=0.85)。有机肥氮量、土壤pH值、化肥氮量、秸秆氮量对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影响较大;有机肥氮量和化肥氮量对旱地影响较大。因此,建议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通过有机无机肥科学配施,合理调控水田土壤pH值和秸秆还田量。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固碳增汇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模型 因素分析 随机森林 长江中下游地区 耕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犊牛舍建筑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9
作者 刘运颖 牛文娟 +1 位作者 王琦 施正香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339,共7页
良好的牛舍设计和环境调控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查阅了198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9个代表性城市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夏季气象条件所造成的犊牛热应激状况。本研究以1000头规模奶牛场为对象,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断奶... 良好的牛舍设计和环境调控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查阅了198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9个代表性城市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夏季气象条件所造成的犊牛热应激状况。本研究以1000头规模奶牛场为对象,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断奶犊牛舍的建筑和环境设计方法及相关参数。结果显示:(1)根据气象数据分析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奶牛皮肤温度指数(STIC)均在70以上,温湿指数(THI)均在75以上,即使是犊牛阶段,也有很高的热应激风险,需采取防范措施应对夏季热应激对犊牛的影响;(2)本研究设计了一个能容纳120头3~6月龄断奶犊牛的开放式群栏饲养犊牛舍,并构建了专门用于犊牛舍的纤维风管通风降温系统。通过优化建筑参数,设置空气缓冲间,使牛舍内风管降温系统得以良好运行,风管送风风速在0.5 m高度平面处可达到1.2 m/s;经过湿帘降温和风管送风后,舍内STIC指数和THI指数为46.4和75.7,分别下降了28.5和4.7,在理论上有效改善了犊牛的热应激水平,能够为该地区的犊牛舍建筑设计和环境调控措施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热应激 犊牛舍 设计方法 风管通风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研究
10
作者 刘清滢 王艳君 +3 位作者 赵庆庆 王媛 高妙妮 姜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3-582,共10页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下人口特征,对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远期(2081~2100年)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开展研究。发现:(1)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在基准期(1995~2014年)发生频次约为6 d/3 d,最长持续时间约为10 d/4 d,最多的频次和最长持续时间出现在21世纪远期,频次约为12~39 d/7~24 d,最长持续时间可能长达30 d/14 d;(2)基准期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数约为74.8×10^(4) km^(2)/22.3×10^(4) km^(2)和1.7×10^(8)/0.2×10^(8),21世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最大值出现在远期,约占研究区的83%~100%/32%~98%,暴露人口约为基准期的1.2~2.5倍/2.5~20.5倍,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暴露人口增加更显著,约为0.4×10^(8)~3.7×10^(8);(3)21世纪,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主要影响地区为上海市、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东部,亟待加强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预报预警和风险防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温度 温湿复合热浪 人口暴露度 SSP情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埋管群时间效应数值分析
11
作者 范琦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4期18-21,共4页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碳中和,开发浅层地热能是可行的办法。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制冷大于冬季制热的实际和可能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的问题,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江苏省南京市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的时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碳中和,开发浅层地热能是可行的办法。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制冷大于冬季制热的实际和可能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的问题,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江苏省南京市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的时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赋水量小的浅层地热能场地,地埋管间距4 m是合理的;常规设计方案不会产生岩土体中热量失去平衡而影响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施工地埋管群前,对设计方案时间效应进行数值分析是必要的,有利于设计方案的改进,确保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浅层地热能 地埋管 时间效应 ANSYS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香辛蔬菜迷迭香栽培技术
12
作者 唐玖珍 彭鸣 +1 位作者 宋起智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3年第15期33-35,共3页
迷迭香原产地中海沿岸一带,近几年,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引种。湖北武汉、孝昌、松滋、罗田等地亦引种并规模化栽培。本文从迷迭香的特征特性、类型与品种、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方面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香辛蔬菜迷迭香栽培技术。
关键词 迷迭香 地中海沿岸 规模化栽培 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 蔬菜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275
13
作者 毛景文 Holly STEIN +5 位作者 杜安道 周涛发 梅燕雄 李永峰 藏文栓 李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定的同时,还利用NTIMS方法对其中9件样品进行了精测,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吻合。1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7±2.3~143.7±1.6Ma(2σ)。其中大团山铜矿区的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更为接近,分布范围为 138.0± 3.2~140.8±2.0 Ma,平均 139.3±2.6Ma,其等时线年龄为 139.1±2.7Ma,初始Os为0.7±8.1(MSWD=0.29)。这些结果清楚地反映出夕卡岩-斑岩Cu-Au-Fe-Mo矿床与层控夕卡岩Cu-Au-Mo矿床为同一时代形成,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作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石圈构造体制大转换之地球动力学事件相耦合,为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年龄测定 铜矿 金矿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1961-200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3
14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黄晚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5-183,共9页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需水量,探讨了不同地区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单季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晚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生育期内需水量皆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单季稻和晚稻的需水量为显著减少;为满足水稻需水要求,研究区域内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量较单季稻多125 mm,但其水分利用效率在研究区域高于单季稻;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更适宜种植双季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灌溉 制度 需水量 变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1
15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3 位作者 谢智 杨刚 喻钢 钱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Ti,具富集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t)比值介于0.7065~0.7066之间,εNd(t)值介于-5.5~-7.3之间。在87Sr/86Sr(t)-εNd(t)相关图上投在富集的第Ⅳ象限,并趋向于EMⅡ地幔端员。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7.928~18.311、15.426~15.621和37.785~38.525,在Pb同位素相关图上处在DMM和EMⅡ地幔端员之间。蝌蚪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底侵到壳幔边界后曾有一段时间的滞留,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以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随后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地区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具有同位素富集的性质,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与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岩石圈拉张和软流圈的上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岩石圈的减薄,其过程和华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基本一致。造成华北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具有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和背景,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的弧后盆地的拉张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同位素富集 岩石圈减薄 晚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双应 孟庆任 +2 位作者 万秋 孔为伦 何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33-1744,共12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一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斜坡 沉积相 成矿意义 二叠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Ⅸ.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双季稻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产量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997-4006,共10页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增加了11.5万km2;1981—2010年,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发生频率最大的高低温灾害分别为秧田期低温、灌浆—成熟低温以及孕穗—抽穗高温,而对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分别是秧田期低温、孕穗—抽穗低温和灌浆—成熟高温;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增加趋势,而低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减少趋势。【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敏感区域内单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变化 水稻 灾害风险 产量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 被引量:46
18
作者 谢晓金 李秉柏 +2 位作者 王琳 戴秦如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1期144-150,共7页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 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6省各代表台站1965-2004年近40a的6-8月日平均气温与最高温度为原始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高温的发生概率、高温发生年平均天数以及高温起止日期,总结出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的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水稻生长避开高温危害的措施,为长江流域水稻稳产高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 水稻 对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89
19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7-314,共1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富集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4.),因此,被称为埃达克质岩。根据岩石化学数据,研究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属于钙碱性系列;而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由于其高钾和富铁特征而属于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埃达克质侵入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至少包括在深位岩浆房(>35~40 km深度)的分离结晶和在高位岩浆房内的分离结晶或AFC过程两个阶段。同时不排除有下地壳直接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参与的可能性。富钾的火山岩则是原生岩浆在深位岩浆房(>40-50 km深度)经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演化而来。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该成矿带在早白垩世早期处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陆一侧,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期由于俯冲板片迁移(变陡),岩浆岩具有弧后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岩石系列 大地构造背景 成矿作用 早白垩世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硅藻指示性属种 被引量:80
20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王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0-574,共5页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clotellameneghiniana、C.atomus、Stephanodiscusparvus、S.minutulus、Naviculasubminiscula是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很好的指示性属种;而Aulacoseiraalpigea、Cyclostephanosdubius、C.tholiformis、C.invisitatus、Stephanodiscushantzschii、Naviculacirtrus、Nitzschiaagnita、N.subacicularis等则是潜在的湖泊富营养化的指示性属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 硅藻 富营养化 总磷 指示性属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