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闽沿岸泥质区沉积物粒度组分对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少的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刘胜璟 高建华 +5 位作者 徐笑梅 石勇 舒卓 吴昊 元冰瑜 贾建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自1950年以来,长江入海输沙量呈阶段性减少趋势;作为长江远端泥,长江入海输沙量的“减沙”效应在浙闽沿岸泥质区是否有相应的沉积信号?若有,该如何进行提取和解译?为探讨以上问题,在浙闽沿岸泥质区采集柱状样5根,进行了高分辨率(2 mm)... 自1950年以来,长江入海输沙量呈阶段性减少趋势;作为长江远端泥,长江入海输沙量的“减沙”效应在浙闽沿岸泥质区是否有相应的沉积信号?若有,该如何进行提取和解译?为探讨以上问题,在浙闽沿岸泥质区采集柱状样5根,进行了高分辨率(2 mm)的粒度测试,并通过端元分析手段分离出4个端元。结合研究区物源及水动力的空间差异,发现各端元有其特定的指示意义:EM1组分(众数粒径约为2μm)为长江来源的极细粒物质;EM2组分(众数粒径约为10μm)主要为长江及浙闽沿岸中小河流的细颗粒物质,但以长江为主;EM3组分(众数粒径约为80μm)主要为台湾暖流带来的较粗粒物质;EM4组分(众数粒径约为200μm)为长江输运的粗颗粒物质。进一步分析发现,EM1组分对长江入海输沙量的阶段性减少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由浙闽泥质区北部至南部响应强度依次降低;在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现象,且从北到南滞后时间增加,由北部的4~6年增加至南部的10~14年。总体来看,细颗粒组分更能反映长江流域变化信息,且泥质区的不同位置对流域变化信息的响应强度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泥质区 粒度 端元分析 长江入海输沙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