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插值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分析
1
作者 赵菊英 杜博文 +4 位作者 韦美怡 李阳东 胡松 李鸿莉 常亮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D观测数据与水样分析数据呈较强线性相关关系。反距离权重插值对TSM和Chl-a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整体最优的效果。TSM浓度在近岸和近海底较高,在观测区域内出现两个高值中心;Chl-a浓度在近岸海域较高,有较明显的片状高值结构,垂向上表层较高。TSM与Chl-a浓度分布在长江口南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长江径流、外海洋流、潮汐混合等水动力过程是影响该区域TSM和Chl-a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 叶绿素A浓度 空间插值 断面分析 大面分析
下载PDF
2020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营养盐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邢志远 祝文鑫 +2 位作者 徐焕志 李博 胡海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9-1356,共8页
本研究根据2020年夏季SOPHI航次21个站位水体中6项营养盐(NH_(4)^(+)-N、NO_(2)^(−)-N、NO_(3)^(−)-N、溶解无机氮(DIN)、PO_(4)^(3−)-P、SiO_(3)^(2−)-Si)的调查数据,解析了调查区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物(TSM)等环境参数,探... 本研究根据2020年夏季SOPHI航次21个站位水体中6项营养盐(NH_(4)^(+)-N、NO_(2)^(−)-N、NO_(3)^(−)-N、溶解无机氮(DIN)、PO_(4)^(3−)-P、SiO_(3)^(2−)-Si)的调查数据,解析了调查区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物(TSM)等环境参数,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H_(4)^(+)-N、NO_(2)^(−)-N、NO_(3)^(−)-N、溶解无机氮(DIN)、PO_(4)^(3−)-P、SiO_(3)^(2−)-Si及悬浮物(TSM)的平均浓度(mg·L^(−1))分别为0.0246、0.00764、0.135、0.167、0.0256、0.576及16.8.其中低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样品数量较低(<10%),表明该区域整体水质良好.NO_(3)^(−)-N、DIN及SiO_(3)^(2−)-Si的平面分布具有保守性,其中NO_(3)^(−)-N与SiO_(3)^(2−)-Si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远洋呈逐渐降低趋势.其原因是地处近岸区域受长江径流输入的影响所致.而PO_(4)^(3−)-P和NO_(2)^(−)-N的平面分布则显示为非保守性,其主要受所在区域海洋上升流及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影响.尽管NH_(4)^(+)-N的分布呈现一定的保守性,且其平面分布趋势与NO_(3)^(−)-N与SiO_(3)^(2−)-Si接近,但其高值点分析结果显示,除长江径流输入影响之外,人类活动亦对NH_(4)^(+)-N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营养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孙亚伟 曹恋 +2 位作者 秦玉涛 王金辉 程祥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70,共5页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四个群落:Ⅰ圆筒原盒螺-滩栖阳遂足-棘刺锚参-背蚓虫群落;Ⅱ圆筒原盒螺-钩虾群落;Ⅲ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不倒翁-尖叶长手沙蚕-近辐蛇尾群落;Ⅳ短叶索沙蚕-长吻沙蚕-纽虫群落。通过引入环境变量的二维MDS图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底层盐度、有机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口区悬浮粉砂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余流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孔亚珍 丁平兴 贺松林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5,共9页
根据2005年7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大范围水文调查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平面分布,垂直变化,大、小潮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所测区域影响余流的因素很多,有底形、斜压、径流量、风应力、底... 根据2005年7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大范围水文调查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平面分布,垂直变化,大、小潮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所测区域影响余流的因素很多,有底形、斜压、径流量、风应力、底摩擦、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江苏沿岸流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余流分布特征 余流垂直分布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翟世奎 姜秀莉 +4 位作者 褚忠信 王秀海 董爱国 崔行骞 李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6-302,共7页
于2011年10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了3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的As质量比,旨在通过分析毒性元素As在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探讨As的来源、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s质... 于2011年10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了3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的As质量比,旨在通过分析毒性元素As在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探讨As的来源、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s质量比范围为0.92-23.25 mg/kg,平均值为6.98 mg/kg,呈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且在泥质沉积区相对较高,高值区沿岸线呈明显的带状分布。As与沉积物粒度组成密切相关,即表层沉积物的粒径越小,As质量比越高,细粒沉积物是As的主要载体。表层沉积物中As与有机碳、总氮呈弱的正相关,表明生物虽可能对As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沉积物粒级组成而言不是主要控制因素。As质量比高值区与长江冲淡水和沿岸流的分布格局一致,尤其是在长江口门处的泥质区值最高。这一方面说明As主要来源于长江入海所携带的细颗粒悬浮物,另一方面说明长江入海冲淡水和研究区海洋流系控制着As的空间分布。As在研究区内总体上呈轻度富集,部分采样站位As的富集因子较高,说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存在一定程度As的人为污染(排污)和潜在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长江口邻近海域 表层沉积物 As的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华茂 宋金明 +5 位作者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曲宝晓 卢汐 陈鑫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55-160,共6页
暰目的暱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研究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我国陆架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暰方法暱利... 暰目的暱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研究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我国陆架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暰方法暱利用高温燃烧氧化法对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DOC进行测定,初步分析夏季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水文、化学、生物同步观测参数,探讨影响DOC分布的主要因素.暰结果暱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DOC的含量为0.24-2.37mg/L,平均值为(1.34±0.42)mg/L.整体而言,调查海区平面分布呈现北部浓度高,向南部逐渐降低,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分布趋势.DOC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高,逐渐向底层减小,在底层又有所增加的趋势.暰结论暱研究海区DOC的分布受水团物理混合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近岸DOC高值区的分布主要受鲁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南部的低值区主要受黑潮表层水及台湾暖流的稀释作用影响,而生物作用对DOC的分布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南黄海 长江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水pH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7
作者 石鑫 宋金明 +3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3-1042,共10页
基于对2015 2016年长江口邻近海域现场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其海水pH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四季pH在7.76 8.32之间,其中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季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pH垂直分布相对均一。长江冲淡水对... 基于对2015 2016年长江口邻近海域现场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其海水pH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四季pH在7.76 8.32之间,其中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季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pH垂直分布相对均一。长江冲淡水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pH的影响是局域性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春、夏、秋季海水pH区域分布的重要过程。春、冬季节表层海水pH分布受海-气界面CO2交换的影响较大。温度、生物作用及长江冲淡水扩展是导致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H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长江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藻华与水体层化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正熙 于仁成 +2 位作者 吕颂辉 管卫兵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6-1175,共10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之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影响,海域环境条件复杂,有可能影响到藻华的分布状况、动态过程和危害效应。本文利用"藻华973项目"2011年的现场实测数据,从水体层化状况与藻华的关系入... 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之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影响,海域环境条件复杂,有可能影响到藻华的分布状况、动态过程和危害效应。本文利用"藻华973项目"2011年的现场实测数据,从水体层化状况与藻华的关系入手,绘制出各要素的平面及剖面分布图,对比分析了春季硅藻藻华和甲藻藻华期间的温、盐跃层及其变化情况,探讨了硅、甲藻藻华的分布状况及其与温、盐跃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11年春季藻华期间该海域存在明显的温跃层和盐跃层。硅藻藻华期的温、盐跃层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影响;而在甲藻藻华期,受外海水入侵影响导致的温、盐跃层现象更加显著。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均出现在跃层上方的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其中硅藻藻华分布区与高强度跃层区基本一致,而甲藻藻华则主要分布在层化强度相对较弱的近岸海区,其分布可能受到上升流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的硅藻藻华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影响,而甲藻藻华的分布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海水入侵及上升流影响。这一认识为进一步分析该海域春季硅、甲藻藻华演替过程及藻华优势种的长期演变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有害藻华 叶绿素A 温跃层 盐跃层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硅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慧菊 刘淑民 +2 位作者 简慧敏 陈洪涛 姚庆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9,共11页
以2011年6月和8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和间隙水中溶解硅(DSi)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生物硅的循环和保存。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较低,且均小于1%。柱... 以2011年6月和8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和间隙水中溶解硅(DSi)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生物硅的循环和保存。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较低,且均小于1%。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范围为0.34%~0.52%。C3、D1站位柱状沉积物中BSi的记录主要是由早期成岩过程控制,33#站位的分布特征主要是由水动力等变化控制。沉积物间隙水中DSi的浓度范围为101.6~263.9μmol/L,低于纯BSi的溶解度;间隙水的pH值越大,沉积物的含水率越低,还原性越强,间隙水中DSi的含量越高。3站位生物硅的埋藏效率均较高,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潜在的硅的汇。沉积通量的分布与沉积速率和埋藏效率的分布一致,均有近岸高于远海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沉积物 间隙水 生物硅 溶解硅 埋藏效率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丽 任景玲 +4 位作者 罗建 吴莹 周锋 郝锵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59-266,共8页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6、8、10月溶解态Al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7)、(109±80)和(138±73)nmol/L,统计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溶解态铝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浮游植物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铝 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长江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氮同位素的周日变化特征及其对营养盐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涛 俞志明 +2 位作者 宋秀贤 吴在兴 袁涌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918,共10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氮循环过程一直是近海富营养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然而目前较少有针对短周期的调查研究。本文调查了该区域氮、磷、硅等主要营养盐及多种形态的氮稳定同位素的在潮周期周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NO3-、NH4+、PO43-和Si... 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氮循环过程一直是近海富营养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然而目前较少有针对短周期的调查研究。本文调查了该区域氮、磷、硅等主要营养盐及多种形态的氮稳定同位素的在潮周期周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NO3-、NH4+、PO43-和SiO3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 14.09-55.85、0.21-2.26、0.82-1.08 和 16.80-33.85μmol/L, 而δ15N-NO3-、δ18O-NO3-、δ15NP和δ13CP 等的分布范围分别为 4.7‰-11.1‰、-2.0‰-7.8‰、-1.2‰-7.9‰和-22.9‰- -14.7‰。NO3-、PO43-和SiO23-均与盐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特征, 说明三者的主要来源为长江冲淡水;4NH(10)则随盐度升高而浓度增加, 且在底层高浓度出现时刻与高盐水团输入时刻一致, 说明外海输入是该区域铵盐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 氮稳定同位素(δ15N-NO2-和δ15NP)未表现出随盐度的变化规律, 而δ183O-NO3-和δ13CP 则随盐度升高而增加, 说明淡水输入的同位素值低于海洋水平。通过对比中、高浓度叶绿素水体中NO3-、δ15N-NO3-、δ18O-NO3-的变化特征可以看出, 随NO3-浓度降低, δ15N-NO3-值升高, 且呈现 6.2‰的分馏系数, 且氧同位素也随之增大, 指示水体中浮游植物对硝酸盐的同化吸收作用。而另一方面, 两种同位素的增加差值表现出△δ18O︰△δ15N>1 , 说明硝酸盐在被消耗的同时还发生着补充作用。在较高盐度的水体中, 发现4NH(10)呈现出向硝酸盐的转化趋势并引起δ15N-NO3-降低, 指示了底部明显的硝化过程, 与此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结果以期丰富对河口区氮循环和迁移转化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营养盐 周日变化 氮稳定同位素 碳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要素的拟合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正熙 于仁成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4-83,共10页
基于2005年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现场调查资料,本文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构建了该海域春季硅藻藻华和甲藻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无机营养盐、温度和盐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方程,进而分析了春季硅、甲藻藻华发生的最适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硅... 基于2005年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现场调查资料,本文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构建了该海域春季硅藻藻华和甲藻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无机营养盐、温度和盐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方程,进而分析了春季硅、甲藻藻华发生的最适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硅藻藻华出现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溶解态无机氮浓度10.1μmol/L、磷酸盐浓度0.21μmol/L、硅酸盐浓度6.39μmol/L、温度11.9℃、盐度30.5;甲藻藻华暴发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溶解态无机氮浓度3.98μmol/L、磷酸盐浓度0.18μmol/L、温度22.0℃、盐度27.2。上述硅、甲藻藻华发生的最适环境条件可作为硅、甲藻藻华形成的关键环境参数,为开展长江口邻近海域藻华形成和演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长江口邻近海域 有害藻华 关键环境参数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瞿俊跃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为了解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2018—2019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捕获的该种类耳石样本为材料,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 为了解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2018—2019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捕获的该种类耳石样本为材料,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测定了18尾蓝点马鲛的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微量元素,分析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钙(Ca)元素比值的变化,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元素重要性,利用回归树分析法,尝试推断蓝点马鲛的生长阶段,并探讨其存在的差异和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蓝点马鲛耳石中主要微量元素为Mg、Na、Ca、Mn、Cu、Sr和Ba,除了Ca之外,Na和Sr的含量较高,各微量元素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趋势明显。相较于其他元素,Na、Mg、Mn元素可以较好地体现蓝点马鲛生活史变动特征。根据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距离,蓝点马鲛生活史主要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0~150μm、150~450μm、450~750μm、750~1200μm和1200μm以上,分别对应胚胎期、孵化期、索饵期、越冬期和产卵期。分析认为:Mg、Na、Ca、Mn、Cu、Sr和Ba的含量在胚胎期及孵化期显著高于索饵、越冬和产卵阶段。研究认为,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的差异是探究其生长及栖息地变动的有效方法,Na∶Ca、Mg∶Ca和Mn∶Ca可以作为分析其生活史变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长江口邻近海域 耳石 微化学 生活史
下载PDF
2014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母类组群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浩阳 林华 +3 位作者 李伟巍 张格 崔文会 郑连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8-132,共5页
利用2014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浮游动物网采样品的分析数据,探讨了该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分布及组群结构.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13种,其中水螅水母9种,管水母3种,栉水母1种;优势种为四叶小舌水母(L... 利用2014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浮游动物网采样品的分析数据,探讨了该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分布及组群结构.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13种,其中水螅水母9种,管水母3种,栉水母1种;优势种为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和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优势种的数量和分布趋势决定了水母类丰度的分布格局.根据各站位水母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将该海域水母分为2个组群,结合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水母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水母类 优势种 组群结构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浑浊水体中夏季颗粒氮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5
作者 朱禹澄 崔冰瑞 +4 位作者 祝嗣腾 王松朵 侯玉杰 李铁 韩秀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1-87,共7页
2016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观测站进行调查,观测了颗粒氮(PN)浓度及其变化.结果显示PN浓度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01μmol/L,其中透明度最高的C3站PN浓度高于其他站.研究发现PN浓度与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呈线性相关,与总悬浮颗粒... 2016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观测站进行调查,观测了颗粒氮(PN)浓度及其变化.结果显示PN浓度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01μmol/L,其中透明度最高的C3站PN浓度高于其他站.研究发现PN浓度与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呈线性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TSP)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调查海域PN大多为生源颗粒物;同时发现PN浓度与磷酸盐(DIP)、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DSi)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浑浊水体中,生源PN不受营养盐限制,水体浑浊度制约生物生长,进而影响PN浓度.进一步探讨发现颗粒磷(PP)与TSP间可能存在吸附-解吸作用,造成PP浓度偏高,导致PN/PP比值相对恒定且低于Redfield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氮 生源氮 浑浊水体 长江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
16
作者 王贤 纪璇 张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 【目的】探究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与河口混合行为及影响CDOM分布的因素,以深入了解本研究区域CDOM动态变化机制。【方法】测定研究海域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吸收系数a(350)等参数,分析CDOM含量水平;使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鉴别研究海域CDOM荧光组分。运用物理稀释模型分析CDOM河口混合行为。【结果】研究海域b-a4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92~2.36 mg·L^(-1),c-a6断面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00~2.40 mg·L^(-1)。b-a4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22~1.60 m^(-1),c-a6断面a(350)的变化范围为0.15~1.42 m^(-1)。b-a4断面光谱斜率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4~0.022 nm^(-1),c-a6断面S275-295的变化范围为0.016~0.024 nm^(-1)。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445 nm)、类蛋白质组分C2(275、325 nm)、类腐殖质组分C3(245、390 nm)和类蛋白质组分C4(235、340 nm)。【结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OC质量浓度和a(350)均呈现出由长江口内向口外逐渐减小的趋势,陆源输入是影响CDOM分布的主要因素;远岸S275-295值高于近岸,主要受浮游生物生产活动的影响,陆源输入影响小;4个荧光组分的高值都出现在河口处,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这是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两个断面的4个荧光组分均符合理论稀释线,CDOM整体呈现保守混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有色溶解有机物 溶解有机碳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生物扰动构造定量表征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张鑫 范德江 +2 位作者 程鹏 刘晓航 郑世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86,共17页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matlab的数据处理,定性和定量表征了该区生物扰动构造,分析了影响生物扰动构造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扰动构造较为发育,从功能上划分为生物扩散构造、运输构造、交换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4种类型,运输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常见;生物扰动构造在岩心中分布形式多样,包括指数衰减型、波动衰减型、均匀分布型、脉冲分布型等垂向分布形式;扰动深度深浅不一,多数在20cm以内,但也有超过40cm者;生物扰动构造空间上不均一,长江口及内陆架较发育,扰动构造体积在0~13972mm^(3)之间,而苏北沿岸、中陆架则较少,扰动构造体积在351~3212mm^(3)之间,从岸向外生物扰动构造有减少趋势。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主要受底质类型、沉积速率制约,黏土质粉砂以及适宜的沉积速率(0.52~1.34cm/a)有利于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生物扰动构造 三维重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四醚脂类的来源及其对底层溶解氧指示作用探究
18
作者 王宗月 袁华茂 +3 位作者 宋金明 贺志鹏 段丽琴 李学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4,共11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作为一种重要的膜脂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基于GDGTs对温度的敏感性,TEX86(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指标被广泛...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作为一种重要的膜脂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基于GDGTs对温度的敏感性,TEX86(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指标被广泛用于海洋古温度重建。然而,研究表明GDGTs母源生物古菌也会受到环境中溶解氧(DO)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膜脂组成,但边缘海DO对GDGTs组成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研究了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组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来源及其组成对底层DO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GDGTs的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表层沉积物中的GDGT-2/GDGT-3和GDGT-0/Cren比值均与底层颗粒物相近,表明沉积物中GDGTs主要来源于底层颗粒物的沉降输入。进一步对受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较小的站位研究发现有机质来源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标<0.2。研究发现,随着底层DO的降低,表层沉积物中GDGT-0/Cren比值与底层DO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2=0.57,P<0.01),提示GDGT-0/Cren具有指示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层DO变化的潜力。未来还需结合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古菌生物群落和完整极性GDGTs的分析,进一步阐明GDGTs指示DO的机制及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溶解氧 长江口邻近海域 指示作用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来源、组成和影响因素
19
作者 陈慕雨 陈霖 +2 位作者 韩露露 赵彬 姚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56,共20页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河口与边缘海溶解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示踪不同水团混合、输运过程中DOM的迁移转化等。通过测定2018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分层水体中C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特征,结合温、盐和溶解氧等理...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河口与边缘海溶解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示踪不同水团混合、输运过程中DOM的迁移转化等。通过测定2018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分层水体中C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特征,结合温、盐和溶解氧等理化参数,研究其来源、组成和分布,并分析了外源输入和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CDOM的3个特征参数(芳香性指数SUVA254、吸收系数a350和腐殖化指数HIX)在长江口显著高于邻近海域的,从表层到中层再到底层逐渐降低,表明长江冲淡水中CDOM主要来源为陆源输入;而长江口外海域和浙闽沿岸附近特征参数相对较低,代表DOM分子量的光谱斜率S275-295和生物指数BIX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有较多的生物活动,应与长江、台湾暖流和黑潮次表层水所带来的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关。研究海域HIX数值较低,BIX数值较高,表明CDOM主要是自生源贡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H、溶解氧、温度和叶绿素a等是影响DOC浓度、CDOM绝对含量和组成的主要因素,但在表层这种影响较其他层次弱。基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在CDOM中共识别出3种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λex为240 nm和285 nm,λem为352 nm)、类蛋白组分C2(λex为270 nm,λem为306 nm)、类腐殖质C3(λex为265 nm和335 nm,λem为428 nm)。其中C1为海洋自生来源和陆源共同影响,C3主要来自陆源;C1和C3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杭州湾和浙闽沿岸附近,而C2主要分布在长江口门处和杭州湾外。在表层水体中,一些中高盐度的站位类蛋白组分C2的值较高,对应研究区域内较高质量浓度的叶绿素a和较低的表观耗氧量(AOU),说明C2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现场生产。一些中低盐度的站位C2组分的值较低,C1组分的值较高,且个别站位叶绿素a质量浓度也较高,说明高的初级生产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使得一些类蛋白组分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产生类腐殖质组分C1。这些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CDOM组成和分布及影响因素认识的丰富,有助于深入理解大河河口及邻近海域DOM的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有色溶解有机物 来源和组成 水团混合 生物活动
下载PDF
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岩 于仁成 +6 位作者 柳阳 林佳宁 张清春 孔凡洲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9-287,共9页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的有毒藻类检测方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高发区,本研究尝试应用基于麻痹性贝毒产毒基因sxt A的q PCR检测方法,与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I型和IV型)的q PCR检测方法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相结合,对201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两条断面上有毒藻和藻毒素的分布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xt A的q PCR检测结果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的数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52,P<0.05),说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是采样期间长江口邻近海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而样品中藻毒素含量与两种q PCR方法得到的有毒藻数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见,基于产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准确反映该海域藻毒素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亚历山大藻 SXT A4 Q PCR 长江口邻近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