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
1
作者 邓晓果 田晓峰 +4 位作者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9-1128,共20页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断裂带 大容量气枪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6
2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特征——来自反射地震的认识 被引量:24
3
作者 梁锋 吕庆田 +1 位作者 严加永 刘振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1-956,共16页
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广泛产出玢岩型铁矿床。为探讨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作者完成了三条穿越宁芜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三条剖面的长度不一,NW01剖面长度42km,NW02长56.3km,NW03长27.1km... 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广泛产出玢岩型铁矿床。为探讨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作者完成了三条穿越宁芜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三条剖面的长度不一,NW01剖面长度42km,NW02长56.3km,NW03长27.1km。三条剖面的排列长度都为720道,采样间隔2ms,记录长度16s。因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宁芜火山岩盆地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因此只用了总记录长度的前4s数据。通过本次研究揭示了宁芜矿集区的上地壳精细结构、岩浆和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形态。不仅验证了以往对盆地的部分认识,而且给出了新的认识。(1)发现了直接控制盆地火山-岩浆活动的南东和北西边界断裂并非人们经常认为的两大基底深断裂:方山-南陵断裂和长江断裂带,而是北西向F1和南东向F2断裂;(2)宁芜火山岩盆地以马鞍山-薛津断裂为界向北北东方向滑脱,造成了盆地南西高北东低的隆凹构造格局;(3)阐明了就位于盆地下方的为火山-岩浆活动提供补给和热源的岩浆房的空间展布特征;(4)清晰地厘定了盆地内的断裂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断裂是隐伏于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的控制深部岩浆活动的盆中基底断裂(BCF),控制着深部岩浆岩的空间展布格局并对宁芜火山岩盆地的地层和断裂系统有强烈地改造作用。本文的发现为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认识、成矿预测及成矿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集区 深部勘探 断裂系统 构造演化 莫霍面 长江断裂带
下载PDF
TM图像上断裂构造的识别及其地质应用——以安徽南部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齐跃明 梁杏 万军伟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系统总结 TM图像上反映断裂构造“个性”的几何、运动、动力和性质特征的遥感解译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合适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对遥感图像构造线性体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处理和提取。通过安徽南部东西向断裂构造的解译实例 ,发现这里的... 在系统总结 TM图像上反映断裂构造“个性”的几何、运动、动力和性质特征的遥感解译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合适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对遥感图像构造线性体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处理和提取。通过安徽南部东西向断裂构造的解译实例 ,发现这里的东西向断裂具有分布广和对地震、第四纪沉积及新生代盆地有重要控制作用的特点 ,认为它们是影响长江断裂带发育及长江形成鹅头型河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图像 断裂构造 遥感图像 图像处理 长江断裂带 鹅头型河流 地质勘探 安徽 构造线性体
下载PDF
下扬子无为盆地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的发现及其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2
5
作者 方朝刚 章诚诚 +5 位作者 滕龙 徐锦龙 李建青 周道容 吴通 邵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41-1654,共14页
在无为盆地WWY1井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了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显示,对其中2个气样的气体组分分析发现,He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51%和4.56%,远高于0.1%的氦气工业利用标准;3He/4He值分别为5.50×10^(-8)和6.40×10^(-8),幔源氦占... 在无为盆地WWY1井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了异常高压富氦天然气显示,对其中2个气样的气体组分分析发现,He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51%和4.56%,远高于0.1%的氦气工业利用标准;3He/4He值分别为5.50×10^(-8)和6.40×10^(-8),幔源氦占比仅仅为0.32%和0.40%,应属典型的壳源氦。同时依据δ^(13)C_(CH_(4))、δ^(13)C_(CO_(2))、CO_(2)含量及N_(2)含量综合分析认为该天然气为有机成因,其烃源岩类型与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二叠系烃源岩相吻合。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其氦源极可能来源于古—中元古代基底花岗岩。长江深断裂带可作为联通深部地壳与浅部地层的重要通道,对于氦气扩散外移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富氦流体运移至浅部遇到天然气等载体气气藏时,流体的氦浓度迅速降低,氦气大量脱溶进入载体气气藏形成富氦天然气藏,活动的断裂系统和裂缝为其提供了运移和疏导通道。盆地内三叠系周冲村组多套膏岩盖层在一定的埋深条件下形成了超高压封闭条件,有可能是阻止富氦天然气向上扩散的重要原因,膏岩层下白云岩裂缝性储层为其提供了储存空间,具有良好的储盖时空配置关系。下扬子沿江地区具有多个与无为盆地地质条件相类似的同级盆地(如:望江盆地),预示着沿江地区具备十分有利的氦气勘探潜力,此外本次研究提出的氦气成藏模式也可为区域上氦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盆地 富氦天然气 壳源氦 长江断裂带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宁芜盆地和尚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被引量:1
6
作者 郝麟 范裕 +2 位作者 周涛发 袁峰 张乐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7-78,共2页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常印佛等,1991;周涛发等,2008)。区内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产资源丰富。宁芜盆地北起南京,南至芜湖,沿NNE方向展布,...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常印佛等,1991;周涛发等,2008)。区内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产资源丰富。宁芜盆地北起南京,南至芜湖,沿NNE方向展布,区内中生代燕山期火山喷发、岩浆侵入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 闪长玢岩 宁芜 区域地质背景 火山岩盆地 次火山岩 长江中下游 扬子板块北缘 长江断裂带
下载PDF
Recent Study of the Changjiang Fault Zone
7
作者 Hou Kangming Zong Kaihong +4 位作者 Guo Jiangning Xiong Zhen Li Limei Zhou Caixia Jiang Bo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78-86,共9页
The Changjiang fault zone,also known as the Mufushan-Jiaoshan fault,is a famous fault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Changjiang River,near the Nanjing downtown area.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data from shallow ar... The Changjiang fault zone,also known as the Mufushan-Jiaoshan fault,is a famous fault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Changjiang River,near the Nanjing downtown area.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data from shallow artificial seismic explorations in the target detecting area(Nanjing city and the nearby areas),trenching and drilling explorations,classification of Quaternary strata and chronology dating data,this paper provides the most up-to-date results regarding activities of the Changjiang fault zone,including the most recent active time,activity nature,related active parameters,and their relation to seism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fault zone Fault activity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division Shallow artificial seismic profile Geological profil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