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长江皖江段岸崩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李长安
杨则东
鹿献章
邵磊
王节涛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8-583,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2003CB415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90411005)资助
-
文摘
文章根据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对长江皖江段的崩岸特征、崩岸形成条件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崩岸基本特征是左岸(北岸)强于右岸(南岸)。右岸崩岸带总长为66.1km,占该江岸总长的16.30%,左岸崩岸总长130.0km,占该江岸总长的29.36%。左岸强崩岸段有15处,共长80.5km,占该岸崩岸长度的61.92%,右岸强崩岸段仅4处,共长32.9km,占该岸段崩岸长度的49.77%;强崩岸段主要发生在长江主河道强弯曲段的凹岸处,特别是顶冲部位,弱崩岸主要发生在河道微弯曲河道的凹岸;区内崩岸大多发生在分汊河段,尤其是弯曲型汊道。崩岸形成条件主要为岸坡岩性和水流因素。易发生崩岸的岩性是形成时代较新的砂层,随着干湿变化体积张缩性变化较大的粘土层和二元相结构的岩性组合(即上层是河漫滩相的细颗粒粘土和砂质粘土,下层为粗颗粒的细沙层)。导致崩岸发生的水流因素主要有主流的冲蚀作用、横向环流的掏蚀作用和水位的快速涨落波动变化。文章还提出了崩岸环境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河段内影响崩岸发生的各种因素(如河型、洲滩分布、水文特性、河宽、水深、岸线形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的空间配置,以及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崩岸环境系统认为,崩岸治理的对策是以崩岸环境系统为单元进行系统治理,以治崩与治淤相结合的整体治理,以固岸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
关键词
长江皖江段
崩岸
遥感信息
-
Keywords
Changjiang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bankfailure,formation mechanism
-
分类号
P931.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TV86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
-
题名长江皖江段近期河道岸线变化的遥感调查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李长安
杨则东
鹿献章
邵磊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9-325,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77121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2003CB415201)资助
-
文摘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汉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
关键词
长江皖江段岸线变化遥感调查
-
Keywords
Anhui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bankline chang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
分类号
P343.5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