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元 赵凌霞 +3 位作者 杜抱朴 张立召 王新金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4-425,共12页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类 智人 麻窝口洞 贵州毕节 更新世
下载PDF
华南更新世化石长鼻类的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2
作者 王元 《化石》 2016年第4期75-76,共2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副研究员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张瀚文、英国莱斯特大学Mark Purnell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
关键词 长鼻类 更新世 食性 化石 华南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MARK
下载PDF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
3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在苍溪县城北西10km处的跃进桥至尸骨塘一带先后发现6具大型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剑齿象化石。化石点位于沟谷中,其产出地层为河流相白色软泥及砂砾层。该化石点极具进一步发掘和...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在苍溪县城北西10km处的跃进桥至尸骨塘一带先后发现6具大型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剑齿象化石。化石点位于沟谷中,其产出地层为河流相白色软泥及砂砾层。该化石点极具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价值。尸骨塘及其南东一带第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类 首次发现 苍溪县 哺乳动物化石 四川 嘉陵江 第四纪地层 第三系地层 川北地区 第三纪
下载PDF
科学家揭开最奇异的“汤匙嘴”长鼻类——北美颌铲象的演化疑团
4
作者 李春晓 《化石》 2019年第3期74-76,共3页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将付梓的鸿篇巨著《长鼻类:世界乳齿象及真象其发现、演化、迁移、灭绝之专著》文末增辟补记,记载这一重要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类 铲齿象 嵌齿象
下载PDF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的亚洲象化石:兼论华南第四纪长鼻类演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元 秦大公 金昌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3-859,共7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的长鼻类化石——较原始的江南象(Elephas kiangnanensis)与...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的长鼻类化石——较原始的江南象(Elephas kiangnanensis)与初现位的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智人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剑齿象(Stegodon);智人洞的动物群性质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Gigantopithecus-Sinomastodon fauna)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是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的早期代表。智人洞动物群中缺失大熊猫、剑齿象和竹鼠等华南常见的森林型动物,很可能反映了江南象向亚洲象的一个过渡事件,该事件与早期现代人的起源很可能有一定的耦合关系;此外,动物群中林灌和草地型动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又反映当时可能是森林退缩、林灌和草地扩大的生态环境,对应于相对干旱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木榄山智人洞 亚洲象 晚更新世早期 长鼻类演化
原文传递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属于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
6
作者 李春晓 陈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G.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Choerolophodon”connexus(Hopwood,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嵌齿象 颌门齿象 豕棱齿象 长鼻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类动物群的演替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董为 徐钦琦 +1 位作者 金昌柱 李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70,共13页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间,这些动物似经历了一个体型、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面逐渐增大,最后体型较大的类型又被体型较小的类型所替代的演化历程。同时,东北地区还经历了三次喜冷动物南迁与两次喜温动物北上交替扩散的事件,其中第二次交替扩散事件留下的记录较多。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北半球冬半年平均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以及由其造成的冷暖气候的交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长鼻类 奇蹄 偶蹄 古气候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乳齿象类的命名与中文译法及分类学问题讨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张晓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5-332,共38页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intermed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齿象 长鼻类 词源学 命名 中文译名
下载PDF
科技新闻
9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9期8-8,共1页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揭示早期象类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独特演变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与邓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李春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骥等,探讨了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以及其与象鼻的共...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揭示早期象类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独特演变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与邓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李春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骥等,探讨了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以及其与象鼻的共同演变,揭示了早期象类的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的独特演变过程。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表明,早在1700—1500万年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早期象类中的明星物种即具有铲子状下颌的铲齿象(Platybelodon),已发展出用鼻子卷住植物配合下颌切断植物的进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古人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 大学博士后 科研团队 演化历程 华中科技大学 长鼻类
下载PDF
远古象型类演化的追溯者——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
10
作者 田静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第4期190-191,共2页
据了解,在长鼻类的主千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象仅发育... 据了解,在长鼻类的主千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象仅发育一对钩状的下门齿而上门齿完全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古象 原始 长鼻类 门齿 渐新世 象牙 发育
下载PDF
奇妙的象鼻子
11
作者 张守忠 《大自然探索》 2007年第4期31-35,共5页
灵巧、敏感、强壮和适于抓握,这些都是象鼻子最突出的特点。与大象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象鼻子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而恰恰是它,帮助大象和它们的祖先——长鼻类动物敢于进入新的空间并迅速适应各种不同的栖息环境。
关键词 栖息环境 长鼻类 大象 动物 祖先
下载PDF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世骐 刘善品 +3 位作者 颉光普 刘佳 彭廷江 侯素宽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84,共14页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中中新世 长鼻类 维曼嵌齿象 生物地层
下载PDF
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再研究:关于粗壮型轭齿象(Zygolophodon)的讨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世骐 张晓晓 李春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58,共25页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 Osborn,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中新世 长鼻类 嵌齿象科 玛姆象科
下载PDF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14
作者 宗冠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87-294,共8页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关键词 中国 长鼻类 脊棱齿象属 化石
下载PDF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被引量:7
15
作者 宗冠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87-294,337,共8页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关键词 中国 长鼻类 脊棱齿象属 化石
全文增补中
黄土高源古今脊椎动物兴衰演替
16
作者 王丕贤 《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黄土高原古脊椎动物丰富,其中古爬行类在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大约在白垩纪前后灭绝,生存了大约五千万年至一亿年.古哺乳类更为丰富,特别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发现了大量有蹄类、食肉类、长鼻类化石.这些动物大部分在更新世灭绝,... 黄土高原古脊椎动物丰富,其中古爬行类在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大约在白垩纪前后灭绝,生存了大约五千万年至一亿年.古哺乳类更为丰富,特别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发现了大量有蹄类、食肉类、长鼻类化石.这些动物大部分在更新世灭绝,个别种类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生存的鸟类、哺乳类大部分种群密度下降,有些种类甚至绝迹.个别种类密度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黄土高原亚区 古生物 化石 陇东 侏罗纪 白垩纪 渐新世 更新世 长鼻类
下载PDF
古象
17
作者 施超欧 《上海集邮》 2016年第A0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长鼻类
下载PDF
Female preference promotes asynchronous sex evolution in Elephantiformes 被引量:2
18
作者 WANG Shi-Qi DENG Ta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66,共16页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竞争并非直接相关。在中新世的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和狭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中,雄性比雌性倾向于具有进化中更进步的特征,如同雄性在进化中领先雌性一步。这种现象可能与雌性偏好的机制相耦合。在象型类动物进化的早期(繁荣期),性别选择压促使雄性比雌性产生更加显著的进步特征;然而,在它们进化的晚期(衰退期),性别选择压似乎减弱,性别的异时进化也减少。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在大型有蹄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那些繁荣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显著,如鹿科和牛科;而衰落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类 性双型 雌性偏好 进化
下载PDF
古生物陈列方法与语言简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殿勇 《中国博物馆》 1990年第2期83-85,47,共4页
博物馆的古生物陈列,以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古生物化石标本为基础,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向观众展示远古世界的奥秘及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它是活生生的大自然缩影。这样的陈列与有关研究所的古生物学标本陈列有很大区别。归结一... 博物馆的古生物陈列,以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古生物化石标本为基础,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向观众展示远古世界的奥秘及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它是活生生的大自然缩影。这样的陈列与有关研究所的古生物学标本陈列有很大区别。归结一点,它是集多种学科研究为一体,用科学的方法再现地质时期各生物种群进化繁衍的历史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地球的发展历史与众生的有机联系,集中体现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过程,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 生物进化 地质时期 种群进化 研究成果 生物标本 埋藏环境 长鼻类 生物物种 专业研究人员
下载PDF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修复与保管
20
作者 陈惠珍 《福建文博》 2010年第2期85-87,共3页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纲,具有复杂的器官系统、完善的骨骼系统和胎生、哺乳幼仔、体被毛等特点。无论何种原因,当哺乳动物死亡后,一旦被泥沙及时地掩埋,尽管软质部分在泥沙中因细菌的作用逐渐分解殆尽,但硬体骨骼由于通过...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纲,具有复杂的器官系统、完善的骨骼系统和胎生、哺乳幼仔、体被毛等特点。无论何种原因,当哺乳动物死亡后,一旦被泥沙及时地掩埋,尽管软质部分在泥沙中因细菌的作用逐渐分解殆尽,但硬体骨骼由于通过地下水携带的矿物质进行交代石化作用,往往容易形成化石,年代越久远石化程度越高。由于哺乳动物的硬体部分——骨骼等成为化石后,其基本形态、组织结构等依然保持原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古脊椎动物学 硬体 骨骼系统 器官系统 组织结构 长鼻类 肢骨 食肉 断裂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