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史玉芳 牛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呈现出从省会开始向外围降低的态势。(2)城市群韧性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稳健,但地区间韧性联系呈现较强的层级性特征,也尚未完全实现互相联通的状态。(3)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的中心性较强,能够对周边或边缘城市产生较多资源溢出,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明显。(4)地理空间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财政支持、科技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均显著影响城市群韧性空间网络结构的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可通过建设城际数字化管理与交流平台、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等途径提升城市韧性与城市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中华 李旭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2,共6页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新时代背景,构建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发展核心问题研判,提出以“中心城镇拉动”“乡村崛起推动”等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等方面探索关中城市群适宜性发展路径,助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城市群 城乡空间 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屹 郭一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基尼系数与贡献系数评价了用水公平程度对城市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足迹、水赤字和灰水足迹分别下降了4.52%、3.62%和59.79%,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和水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且未呈现增长趋势,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水资源占用相对公平,但水污染同城市发展及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公平程度均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灰水足迹 超效率SBM模型 GML指数 基尼系数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下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宋金昭 高志文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87-94,共8页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2012—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2012—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但各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心集聚、西北-东南方向空间发散的态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移动;同时,在不同邻域类型下,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维持稳定的概率要高于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难以实现跨水平发展;政府支持力和内源拉动力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考察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希冀为其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数字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交旅”融合下旅游经济与高速交通协调发展分析——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5
作者 王超 雷婷 +1 位作者 孟晓莎 樊建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1025,共11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众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亟需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剖析高速交通与...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众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亟需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剖析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从时空维度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演化态势,最后探究不同高速交通方式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城市群内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城市群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尚未形成明显协调发展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在时序上呈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逐步向“一圈一轴三带”格局演化。(3)不同的高速交通对系统协调程度和旅游经济边际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旅融合 高速交通 旅游经济 耦合协调度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6
作者 张俊辉 周雄辉 +9 位作者 辛怡华 王颢 吴博闻 刘鑫 关运玖 张健 王亚欣 张翀 刘滨 康秀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 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西部 新石器时期 水沟遗址 环境适宜性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基于最优权重和形状文法的关中民间艺术在家具设计上的应用
7
作者 詹秦川 杜国龙 +2 位作者 赵洋 王显 周清华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5,共6页
为了对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艺术进行归纳和梳理,本文构建了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艺术文化基因图谱,并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转译,赋予了关中地区民间艺术活态化、多样化、年轻化的呈现。首先,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 为了对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艺术进行归纳和梳理,本文构建了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艺术文化基因图谱,并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转译,赋予了关中地区民间艺术活态化、多样化、年轻化的呈现。首先,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深入解读和探究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然后,引入“文化基因”理论,从形态、色彩、材质、语义、环境、纹样六个方面剖析陕西关中民间艺术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文化创意表现,拓宽陕西关中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最后,通过对文化因子的时尚化转化,并结合多元设计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关中地区民间艺术内涵的继承和创新,为陕西民间艺术装饰内涵和形态创新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权重 关中文化 民间艺术 家具设计 文化因子 形状文法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正交实验的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
8
作者 朱轶韵 陈习习 +1 位作者 马召熙 余咪咪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为解决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采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关中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外围护结构和窗墙比方面展开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结合现场测试调研数据,通过DesigBuilder软件模拟能耗,探究围护结构构造和... 为解决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采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关中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外围护结构和窗墙比方面展开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结合现场测试调研数据,通过DesigBuilder软件模拟能耗,探究围护结构构造和窗墙比大小对关中民居建筑热负荷、冷负荷、全生命周期投资收益比的影响,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方法耦合分析各优化方案的节能性与经济性,选出最适宜的综合节能策略。结果表明关中民居最佳节能优化策略为外墙加设80 mm厚EPS保温层、屋顶加设60 mm厚XPS保温层、外窗改用普通中空5+9A+5玻璃、北向窗墙比0.1、南向窗墙比0.3。优化后关中典型民居节能61.98%,冬季典型气象日室内平均温度上升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民居 节能优化 建筑能耗 经济性分析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关中五市不同季节污染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9
作者 苏佳 李晓萌 张新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9-4259,共11页
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及TrajStat中的PSCF和CWT分析法,利用2020年3月~2023年2月气象数据,对关中五市PM_(2.5)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及主要输送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季节影响关中五市PM_(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 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及TrajStat中的PSCF和CWT分析法,利用2020年3月~2023年2月气象数据,对关中五市PM_(2.5)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及主要输送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季节影响关中五市PM_(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关中五市PM_(2.5)、PM_(10)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PM_(2.5)浓度均值最高(84.36μg/m^(3)),夏季最低(21.42μg/m^(3)),月份趋势均呈现“U”型的特点,6~8月浓度达到谷值;5个城市四季均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长距离传输气团及陕西局地短距离传输气团的影响,该城市空气质量受陕西省内部短距离传输气团影响大,应与气流遇秦岭山脉阻挡回旋有关;潜在源区季节差异明显,春夏污染物浓度最低,主要贡献源区分布范围最小,冬季最广,WCWT值超过100μg/m^(3)的范围大,西北方向带状分布区域和陕西省南部及与其周围省份交界处对5个城市PM_(2.5)浓度贡献度较大;大气污染还受地形影响,类属于盆地地形的铜川污染分布与其他四个城市存在差异,污染浓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五市 PM_(2.5) 后向轨迹 输送路径 潜在源区
下载PDF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0
作者 魏本勇 李晓宇 +1 位作者 文彦君 张腾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8,共13页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 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①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有显著的阶段性、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1474—1676年是当地地震相对活跃期,其中1500年代和1480年代地震发生频次最高,且多发于夏季。②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中东部,且随时间变化震中逐渐分散,地震频次及强度也随之减弱。③关中地区历史地震高发期处于汾渭地震带第二活动期中,且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受多灾叠加、社会动荡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小震大灾”情景时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11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璟 左小茹 +1 位作者 焦炬 薛伟贤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集聚呈现“首位”分布,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最大但增长缓慢,而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体不高且大部分降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在缓慢集中,且存在正向空间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而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集聚能力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关中皮影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柯 张舒玥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第6期63-65,共3页
关中皮影戏承载着陕西地方传统文化,也见证了中华民俗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国际社会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大对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本文聚焦关中皮影戏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译美学理... 关中皮影戏承载着陕西地方传统文化,也见证了中华民俗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国际社会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大对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本文聚焦关中皮影戏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得出皮影戏文本翻译所要达到3个层面的“美”,即形式美、内涵美、意义美,以及采用的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后得出总结,以期能为关中皮影民俗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皮影 翻译美学 传播效果 陕西文化外宣
下载PDF
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评判机制的量化策略研究
14
作者 王慧 杨蓓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推动关中地区村落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发展,对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可以为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色和优秀元素。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 目的:推动关中地区村落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发展,对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可以为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色和优秀元素。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探析关中村落空间形态评判机制的量化策略。结果:得出设计时要考虑的指标并计算出权重值,分别为历史沉淀(0.208)、自然环境(0.187)、社区文化(0.167)、交通便利(0.143)、功能布局(0.119)、建筑风格(0.101)、景观设计(0.075)。结论:关中地区的村落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为了保护和传承其特色,须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可以规定村落的新建房屋必须采用传统材料和建筑风格,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鼓励居民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村落的公共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等是否丰富多样,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村落 空间形态 设计量化策略
下载PDF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15
作者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 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帝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而秦帝国出现于世界东方,改变了全球史的格局。蜀道成为战国、秦及西汉“大关中”出现的基础,而“大关中”即所谓“山西”“关西”,曾经是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蜀道联系秦汉行政中枢咸阳-长安与西南地方,继续延伸,则有“西夷西”国际道路的开拓,形成“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枸酱”之路与南海丝路起点番禺、徐闻、合浦的连通。而汉简所见敦煌“之蜀”道路,也可以理解为西北丝绸之路的支线。由此也实现了丝绸之路河西路段与蜀道交通系统的曲折关联。蜀道研究因而也应当被作为对世界文明进程显示出重要意义的丝绸之路史考察的主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道 关中 巴蜀 丝绸之路
下载PDF
秦国自陇右迁都关中时间考
16
作者 汪受宽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5,共5页
秦人自商代后期“在西戎,保西垂”,在陇右逐渐发展壮大,由家族至附庸,至大夫,直到封为诸侯,为以后统一诸国,建立大一统皇帝专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何时迁都关中,历来说法不一。依据《秦纪》《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考证诸说,可... 秦人自商代后期“在西戎,保西垂”,在陇右逐渐发展壮大,由家族至附庸,至大夫,直到封为诸侯,为以后统一诸国,建立大一统皇帝专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何时迁都关中,历来说法不一。依据《秦纪》《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考证诸说,可认定秦武公元年,即公元前697年,秦人将其都城由西垂(今甘肃礼县)迁至关中平阳。对秦武公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秦武公迁都关中是极为睿智的战略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都城 陇右 关中
下载PDF
《史记》关中文化述要
17
作者 梁中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龙头是关中,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关中。《史记》成为记录与研究关中文化的奠基之作。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是神明之隩、王者之地、改制之地、多士之地、柔远之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 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龙头是关中,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关中。《史记》成为记录与研究关中文化的奠基之作。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是神明之隩、王者之地、改制之地、多士之地、柔远之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罗马向东。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灯塔,照亮了汉唐时期世界文明前进的航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关中文化 世界文明
下载PDF
关学精神与关中书院——兼论关中书院的文化意蕴
18
作者 赵馥洁 《唐都学刊》 2024年第3期78-82,共5页
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八百年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总蕴涵着崇使命、重创新、尊礼教、求致用、贵节操、善博取的基本精神。在关学精神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关中书院是关学复兴的文化成果,传承关... 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八百年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总蕴涵着崇使命、重创新、尊礼教、求致用、贵节操、善博取的基本精神。在关学精神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关中书院是关学复兴的文化成果,传承关学精神的学术高地,承载书院文化的学府典范,荟聚三秦知识精英的人才宝库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关中书院在三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传承关学智慧和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特别是陕西思想史、关学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精神 关中书院 历史地位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西安城内方言同音字汇
19
作者 孙立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以西安城内碑林、莲湖、新城三区的方言为研究对象,描写了西安城内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特殊又读现象,并详细记录了同音字汇。
关键词 中原官话 关中片 西安城内方言 同音字汇
下载PDF
苏轼关中景观文学书写的当代价值
20
作者 王永莉 《新西部》 2024年第10期82-84,87,共4页
苏轼任职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期间,足迹遍及凤翔府及其周边地区,他笔下的关中文学景观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以苏轼关中文学景观为切入点,以同期史籍文献为依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关中西部地区文... 苏轼任职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期间,足迹遍及凤翔府及其周边地区,他笔下的关中文学景观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以苏轼关中文学景观为切入点,以同期史籍文献为依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关中西部地区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在此基础上建设关中苏轼文化园、设计秦岭苏轼行迹旅游线路,对当代关中西部文旅融合、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书写 社会风貌 现代科技手段 旅游线路 文化园 关中西部 文化格局 关中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