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门源M6.4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郭树松 祝意青 赵云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4-297,307,共5页
利用河西地区2011~2015年相对重力资料,研究2016-01-21青海门源M6.4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河西重力场持续多年正、负交替变化,地震前震中区域负异常持续增强并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正负差异变化最... 利用河西地区2011~2015年相对重力资料,研究2016-01-21青海门源M6.4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河西重力场持续多年正、负交替变化,地震前震中区域负异常持续增强并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正负差异变化最大达到110μGal。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该等值线分布与祁连山北缘断裂、冷龙岭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河西地区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动力机制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6.4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海萍 冯建刚 +2 位作者 窦喜英 李晓峰 张辉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7-1173,共7页
基于2016年门源M6.4地震震中周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三分量位移时间序列分析和去周期化分析、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震中附近变形单元的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位移分量时间序列出现群体性... 基于2016年门源M6.4地震震中周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三分量位移时间序列分析和去周期化分析、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震中附近变形单元的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位移分量时间序列出现群体性的准同步变化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EW分量,异常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左右,幅度约为6-10mm;QHME和QHQL两个GPS基准站去周期后的NS、EW分量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自有观测数据以来最大幅度的趋势转折变化;震中附近的基线缩短速率明显较小,表明震中附近区域在震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背景;震前、震中附近区域的EW向线应变和面应变率从2014年开始存在弱化现象,表明该区域近两年存在形变亏损的迹象,也反映了该区域在震前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应变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连续GPS数据 基线时间序列 应变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8
3
作者 雷东宁 刘杰 +2 位作者 刘姝妹 何玉林 乔岳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感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仍有待深入分析。文中基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已有资料计算了1986年M6.4地震及1927年古浪8级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存在差异,节面Ⅱ上产生了应力加载,节面I上产生应力卸载或延迟,个别节面应力触发值接近或达到0.01MPa的阈值。结合等震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构造资料及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节面I、节面Ⅱ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存在的差异,综合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可能为节面Ⅱ。通过分析前人的区域浅层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建立了2016年门源M6.4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这次地震为发生在走滑断裂系上的逆冲破裂,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的正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系发生逆冲型破裂地震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古浪8级地震 应力触发 正花状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