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新进展
1
作者 张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为PVT的存在可导致肝门静脉灌注减少和实质萎缩,还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和肝功能恶化,发生失代偿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影响预后[3]。这类患者发生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时,控制急性出血失败的风险较无PVT者增加3倍。在规律内镜治疗过程中,消除静脉曲张的时间也更长。本文就肝硬化并发PVT做一介绍,供相关专业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监测及抗凝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靳珂珂 丁惠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发PVT者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比例显著高于无PVT者(47.33%对19.63%,P<0.001)[2]。当肝移植患者并发血栓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时,术后病死率增加[3]。PVT形成会影响肝脏血流,增加门静脉压力,进而可能增加EVB、腹水、肠缺血坏死等临床并发症的风险。但是,关于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肝病进展和病死率的影响仍未完全阐明,肝硬化并发PVT患者的风险监测及抗凝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
3
作者 鲁文婷 张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其中以肝硬化PVT较为常见[1]。NCPVT是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大病因,约占5%~10%,发病率估计为每年0.35~2.5/10万人[2]。据文献报道,在亚洲,肝外门静脉血栓是导致门静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30%,并且是儿童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原因[3]。迄今,NCPVT仍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和痛点。本文重点介绍NCPVT的病因和临床管理,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标志物变化
4
作者 吴大海 刘其林 +1 位作者 卢杰夫 梁玉梅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标志物变化。方法2018年9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5例,经医院HIS系统采集病例资料,使用超声检查诊断PVT。;采用ELISA法检测血...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标志物变化。方法2018年9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5例,经医院HIS系统采集病例资料,使用超声检查诊断PVT。;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组蛋白H3(CitH3)水平。结果经超声检查,本组发现PVT患者21例(38.2%);PVT组MELD评分、Child C级和脾切除术史占比分别为18.2(17.6,19.5)分、52.4%和42.9%,显著高于非PVT组【分别为13.2(9.3,16.8)分、14.7%和2.9%,差异显著(P<0.05);PVT组血清总胆红素、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PO、NE和CitH3水平分别为25.6(21.6,36.0)μmol/L、1095.0(532.5,2202.5)ng/ml、2.3(1.9,4.2)、42.4(20.7,78.9)ng/ml、2468.2(1344.8,5620.6)ng/ml和79.2(44.8,126.2)ng/ml,均显著大于非PVT组【分别为18.9(16.5,28.3)μmol/L、390.0(280.0,680.0)ng/ml、1.9(1.2,2.6)、10.8(5.6,16.0)ng/ml、623.5(241.4,1006.3)ng/ml和28.8(10.4,39.6)ng/m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1.5±5.8)g/L,显著低于非PVT组【(35.4±5.8)g/L,P<0.05】。结论脾切除手术可能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术后,可能纠正了血细胞降低,但血清NETs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需要密切随访,以期早期发现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切除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下载PDF
抗凝治疗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董若男 赵凯 +6 位作者 官佳轮 冯丽娜 夏苏红 张瑜 张明玉 黄宇杰 廖家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定义为门静脉主干腔内血栓形成,可延伸到肝内或肝外静脉分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相对风险是普通人群...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定义为门静脉主干腔内血栓形成,可延伸到肝内或肝外静脉分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相对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在肝硬化患者中,PVT患病率高达26%,年发病率高达17%^([2])。PVT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一系列与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相关的表现,包括静脉曲张出血、腹水等,同时PVT显著降低了肝移植后的存活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剂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静 陆申新 陈洁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3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VT分组。比较PVT组与非PVT组TEG参数、常规凝血指...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VT分组。比较PVT组与非PVT组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相关临床资料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PVT组82例(41.2%)、无PVT组117例(58.8%)。两组患者TEG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61,95%CI 1.389~6.744,P=0.005)、脾切除史(OR=5.740,95%CI 1.876~17.568,P=0.002)、D-二聚体升高(OR=1.533,95%CI 1.182~1.989,P=0.001)是PVT的独立相关因素;Child B+C级(OR=12.844,95%CI 2.452~67.263,P=0.003)、R时间缩短(OR=0.526,95%CI0.294~0.942,P=0.031)、血小板增多(OR=1.013,95%CI 1.005~1.021,P=0.001)是门脉海绵样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TEG检测有助于预测PVT患者门脉海绵样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脉海绵样变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策略
7
作者 冯文娟 周宁 +1 位作者 汪雨露 白兆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肝硬化进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总结了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Virchow三要素即门静脉血流阻滞、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或创伤引起的... 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肝硬化进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总结了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Virchow三要素即门静脉血流阻滞、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或创伤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全身炎症等被认为是PVT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P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尚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肝硬化PVT患者的预后较差,完全闭塞性PVT与肝移植术后病死率升高相关。肝硬化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将有助于PVT的防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基于COOC和VOSviewer的肝移植病人门静脉血栓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8
作者 舒漪 任婷婷 +2 位作者 钟玲 李红 陈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8-1826,共9页
目的:了解肝移植病人门静脉血栓(PVT)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表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与肝移植病人PVT相关的文献,使用COOC 13.5和VOSviewer 1.6.13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关键... 目的:了解肝移植病人门静脉血栓(PVT)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表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与肝移植病人PVT相关的文献,使用COOC 13.5和VOSviewer 1.6.13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157篇文献,随着时间推移,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是发文量最高的国家,四川大学、香港大学、东京大学、Beaujon医院较早进行肝移植病人PVT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病人PVT相关研究主要为小儿肝移植、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治疗、介入治疗、抗凝治疗。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移植病人PVT研究趋势。结论:肝移植病人PVT研究逐渐增多,小儿肝移植、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治疗、介入治疗、抗凝治疗是其研究热点,代谢性疾病是其未来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成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关键词 护理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9
作者 王俊 童荣亮 +1 位作者 周杰 吴健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8期1406-1411,共6页
目的建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92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门静脉系... 目的建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92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分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构建Nomogram模型,再随机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肝硬化行脾切除病例43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的临床获益进行评估。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是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311和1.345,P<0.05)。ROC分析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AUC=0.824,95%CI:0.739~0.910)。加强Bootstrap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相贴合,表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是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两项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切除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进展
10
作者 文雪刚 毛青松 龚建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242-244,共3页
我国的肝硬化发生率一直较高,而在其发生原因中,乙肝病毒性肝炎占据重要部分。当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切除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下载PDF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11
作者 王萍 《医疗装备》 2023年第3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UGH)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医院治疗的102例肝硬化并UG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硬化并UGH患者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无PVT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UGH)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医院治疗的102例肝硬化并UG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硬化并UGH患者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无PVT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门静脉内径(PVD)。结果PVT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C级、脾切除史发生率及PLT、PVD水平高于无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切除史、PLT、PVD是影响肝硬化并UGH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影响肝硬化并UGH患者发生P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切除史、PLT、PVD,需要尽早发现上述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P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以消化道出血或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或门静脉海绵样变性6例诊治分析
12
作者 徐如涛 崔明哲 +5 位作者 梁凯 符晓阳 张克伟 李卫校 张萍 翟水亭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72-375,共4页
造成门静脉血流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腹部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临床上以PVT最为常见[1]。PVT的发病因素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涉及... 造成门静脉血流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腹部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临床上以PVT最为常见[1]。PVT的发病因素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涉及局部因素和全身血栓前状态的协同作用[1],诊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肠系膜缺血、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和门静脉高压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骨髓增殖性肿瘤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消化道出血 腹腔积液 内镜下治疗
下载PDF
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黎丽旋 易颂平 +4 位作者 梁芬芬 林英豪 郭婉薇 蔡少薇 许鸣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6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行TIPS治疗的58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基本实验指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行TIPS的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28%)、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7.24%)、慢性乙型肝炎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5.17%)、酒精中毒(13.79%)、胆汁淤积(6.90%)、不明原因(8.62%)。术前1 d与术后1月、3月、6月在HGB、PT、TBIL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TIPS术后时间延长,HGB升高,PT缩短,TBIL水平升高,PLT无明显变化。术后6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各组内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是16.67%、18.18%、42.86%。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总的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是6.90%、12.07%、20.6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越高,TIPS术后6月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结论 TIPS术后6月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比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形成门静脉血栓的风险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越高,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下载PDF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许永庆 赵刚 +4 位作者 戴朝六 卜献民 贾昌俊 赵阳 赵亮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6期476-478,共3页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于术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对照组术后不常规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当血小板计数大于500×109/L或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时,再采用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变化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断流术术后出血风险,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断流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国 李建水 +4 位作者 陶涛 刘志 石刚 严德辉 李敬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断流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仁华 李鹏 +2 位作者 张艳婷 杨花 杨少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76例肝硬化不合并PVT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PVT患者中,42.1%(32/76)隐匿起病,57.9%(44/76)有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和C级。血小板、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值比(OR)=1.044,P=0.040]、血浆D-二聚体(OR=0.091,P<0.001)、门静脉宽度(OR=0.030,P=0.008)、脾脏厚度(OR=0.427,P=0.003)为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可隐匿起病,也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肝硬化PVT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关系 被引量:38
17
作者 梅斌 郑凯 陈孝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49,552,共3页
目的探讨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测定静脉血中血小板CD62P水平,并行血小板计数;实验... 目的探讨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测定静脉血中血小板CD62P水平,并行血小板计数;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6例。术前实验组CD62P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实验组CD62P明显高于术前(P<0.01)。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术前CD62P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CD62P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CD62P明显升高,且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度相关,可作为评判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危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蛋白CD62P 断流术 门静脉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林栋栋 卢实春 +6 位作者 刘晋宁 王孟龙 张劲光 伏志 张振 朱岳 李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断流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庆 冯延昌 +2 位作者 高敏 刘志民 丁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断流术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园园 吴子刚 +1 位作者 杜意平 林煜光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脉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白蛋白、肝硬化的病因、Child-Pugh评分以及是否存在导致PVT的高危因素,并且记录患者发病前是否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治疗。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39例患者当中,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38例,占11.21%。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T及总胆红素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Child-Pugh评分及白蛋白数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相比,P<0.05。且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组死亡率远远超过对照组,两者相比P<0.05。在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预防的肝硬化患者中,出现PVT的概率并无明显下降,且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明显上升。结论 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PVT,疗效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