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闪电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及其现场实验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亦风 祝宝友 陶善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象: (1)无论云闪还是地闪都以一个间歇性的大双极性脉冲列为启动标志, 并伴随强烈的VHF辐射。云闪和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波形特征明显不同。(2)地闪的云内放电以及云闪放电都产生一类特征性的VLF辐射, 该辐射表现为一个脉冲半宽3~4 μs、 出现频率105个·s-1的快脉冲列。该过程同时伴随明显的VHF辐射。(3)回击主峰期间VHF辐射相当微弱。闪电过程中最强的VHF辐射起源于以下云内放电过程: (a) 云闪和地闪的初始击穿过程; (b) 云内K过程和c回击主峰后100~250 μs期间的云内放电。上述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了本系统在闪电放电物理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vlf/vhf辐射 数据采集 放电过程分析 雷电放电辐射
下载PDF
伴随超强VHF辐射的闪电双极性窄脉冲初步观测 被引量:20
2
作者 祝宝友 陶善昌 谭涌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始峰宽度约2—3μs、半宽约1μs,整个脉冲持续时间约15μs,脉冲幅度与地闪首次回击幅度相当,过冲幅度约为初始峰幅度的1/3。这类脉冲波形特征与普通闪电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空间双极性脉冲被电离层以及地面-电离层反射的时间延迟并假定电离层高度为85 km,估算了这些双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11例负极性脉冲(对应上面负电荷区对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中有10例脉冲发生高度在海拔14.0—15.0 km,一例出现在负地闪初始击穿阶段的脉冲发生高度为海拔6.4 km。67例正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位于海拔7—12 km,平均海拔9.4 km。利用传输线电流模式以及偶极子辐射近似估计了电流在通道内传播时间以及放电电流参数,78例平均结果显示电流从通道底部传播到顶部经历的时间约1μs,电流矩约为5 kA.km量级。我们推断放电通道长度约100—300 m,放电电流幅度具有20 kA量级,电流传播速度与光速可比拟、具有108m/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性脉冲 TIPPs 闪电放电 vhf辐射.
下载PDF
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VHF/VLF辐射特征观测和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祝宝友 马明 陶善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5,共7页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大双极性脉冲序列由正极性大脉冲开始,相邻脉冲间隔时间平均为1.3ms,平均持续时间为11.5ms,明显区别于地闪中的情况。显著的VHF爆发几乎在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出现的同时启动,它与VLF大脉冲一起是初始击穿过程中一种最强烈的特征性事件,在合肥地区出现频率极高。地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观测系统带宽100kHz)呈现准连续特征,而云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则呈现分立特征,显示两者VHF辐射爆发的特征有所不同。初始击穿期间VLF大脉冲辐射与VHF爆发之间是相关的,但是二者强度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大小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合肥地区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活动相对于地闪回击的一些特征,序列中最大脉冲幅度与随后的首次回击幅度之比平均为0.43,有94%的初始击穿在首次回击启动前40ms内出现第一个可以辨别的VLF脉冲(105例的平均结果是21.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闪 地闪 初始击穿 vlf/vhf辐射
下载PDF
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仪器误差处理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彦辉 张广庶 +3 位作者 张彤 李亚珺 范祥鹏 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7-1413,共7页
为了提高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根据其运行原理对其定位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GPS时钟的授时原理和高速采集卡工作原理以及观测站位置等可能造成误差的系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误差... 为了提高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根据其运行原理对其定位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GPS时钟的授时原理和高速采集卡工作原理以及观测站位置等可能造成误差的系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误差是造成闪电三维定位结果不准确的主要设备误差。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得到的定位结果信息,计算出了其到达观测站的时间,并与实测的到达时间进行了差值分析,拟合出一条偏差直线,得到其误差演变规律,并对该误差进行分析和纠正,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使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有较大提高,其定位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 累积误差
下载PDF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被引量:3
5
作者 祝宝友 刘亦风 陶善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9-473,共15页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 闪电放电过程
下载PDF
基于干涉仪原理的闪电先导VHF辐射源速度测量
6
作者 赵玉祥 张广庶 +2 位作者 张彤 王彦辉 李亚珺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8,共5页
简述了闪电VHF辐射源窄带干涉仪定位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利用改进的窄带干涉仪系统对闪电先导VHF辐射源进行定位,给出了闪电放电通道的时空结构,并结合电场变化资料和声光差记录,估算了闪电先导放电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 闪电 vhf辐射 窄带干涉仪 先导
下载PDF
闪电VHF辐射窄带干涉仪定位系统
7
作者 赵玉祥 《甘肃科技》 2009年第7期70-73,共4页
自主改进研制了干涉仪硬件系统,并阐述了VHF辐射窄带干涉仪对闪电的定位原理,该系统基于双基线正交5d线阵列,采用直接高频放大检相,降低了采用变频电路时带来的系统误差,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精度。以微秒时间分辨率对闪电随时空的发生与发... 自主改进研制了干涉仪硬件系统,并阐述了VHF辐射窄带干涉仪对闪电的定位原理,该系统基于双基线正交5d线阵列,采用直接高频放大检相,降低了采用变频电路时带来的系统误差,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精度。以微秒时间分辨率对闪电随时空的发生与发展进行2维(仰角—方位角)定位,同时结合电场变化和辐射强度变化,可以分析闪电辐射源击穿的极性,对地闪的各个过程的发展可以进行细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电学 窄带干涉仪 闪电 vhf辐射
下载PDF
闪电产生VHF—UHF辐射的时空分析
8
作者 陈其芬 《电波与天线》 1992年第3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闪电 vhf UHF 电磁辐射 时空分析
下载PDF
一套双频段三维全闪电定位系统及其初步观测结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恒毅 董万胜 +3 位作者 蔡力 李良福 覃彬全 杨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61-3568,共8页
介绍了一套同时工作在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和甚低频/低频(very-low/low frequency,VLF/LF)频段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并给出了初步观测结果。系统使用到达时间差法对2个频段的闪电辐射源进行定位,能连续地给出雷暴过程中闪电... 介绍了一套同时工作在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和甚低频/低频(very-low/low frequency,VLF/LF)频段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并给出了初步观测结果。系统使用到达时间差法对2个频段的闪电辐射源进行定位,能连续地给出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空间位置,并详细给出单次闪电的发展路径,在使用2个频段辐射波形参数进行定位的同时还可以保存原始波形用于深入研究。VHF、VLF/LF 2个频段闪电定位结果的时间分辨率分别为100?s和1ms,定位精度在站网覆盖范围可优于200m。2个频段的定位结果都能很好地描述雷暴中的闪电活动,但表现出的特征有一定差异。两频段定位结果对单个闪电发生路径进行描绘时,VLF/LF频段的大部分定位结果能与VHF定位结果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三维闪电定位 vhf闪电定位 vlf/LF闪电定位 闪电定位
下载PDF
远距离地闪回击ELF/VLF电磁场传播特性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建伟 侯文豪 +3 位作者 范雪 王磊 周磊 肖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2-1109,共8页
闪电放电产生的频谱范围从几赫兹到几十兆赫兹,但是多数电磁场能量集中在低频和甚低频区。建立了一种新的更简便的近似解析算法来计算中远距离闪电回击电磁场。该近似算法将电磁波沿不同性质复杂地表传播的衰减函数在频域上分化为电导... 闪电放电产生的频谱范围从几赫兹到几十兆赫兹,但是多数电磁场能量集中在低频和甚低频区。建立了一种新的更简便的近似解析算法来计算中远距离闪电回击电磁场。该近似算法将电磁波沿不同性质复杂地表传播的衰减函数在频域上分化为电导率衰减和地表曲率衰减两个函数的卷积,这样衰减函数物理意义更为明确,避开了和原来复杂的高震荡艾里函数有关的微分方程求解过程,计算过程大幅简化。通过繁琐繁杂但高精度的牛顿迭代求解法验证,证明了本文近似算法能很好的计算中距离闪电回击辐射场的幅值、波头时间等参量,在地面电导率为4 S·m^(-1),0.01 S·m^(-1)和0.001 S·m^(-1)时近似算法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2%,3.3%和8.7%。简化后使得计算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精度对比,发现提出的近似算法精度是比较理想的。因此,该研究结果更加方便有效地解决了远距离雷电电磁波传播和放电参量的反演。此外计算发现地球曲面对中距离电磁场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在地球曲面的影响下1 500 km处闪电回击ELF/VLF辐射电磁场的幅值仅仅为平坦地表情况的30%~40%,500km处闪电回击ELF/VLF辐射电磁场的幅值仅仅为平坦地表情况的7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回击 ELF/vlf辐射 电导率衰减因子 地表曲率衰减因子
下载PDF
基于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对闪电放电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曹冬杰 郄秀书 +2 位作者 段树 宣越建 王东方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22,共13页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正、负地闪和云闪放电过程中的VHF辐射源进行了定位研究.根据闪电VHF辐射源的二维位置(方位角和仰角)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合同步观测的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发现...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正、负地闪和云闪放电过程中的VHF辐射源进行了定位研究.根据闪电VHF辐射源的二维位置(方位角和仰角)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合同步观测的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发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地闪预击穿过程在云中的放电通道呈双层结构,预击穿过程结束阶段的云内放电表现为反冲流光,预击穿过程的平均速度在10~4m/s量级.预击穿过程为梯级先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梯级先导从预击穿起始位置开始并向下发展,产生较强的辐射,平均速度在10~5m/s量级.K过程主要是流光沿之前已电离通道的传输.正、负地闪回击阶段前后的放电特征有明显不同,正地闪回击之后,连续电流期间的较长时间的云内放电产生较强的VHF辐射.对闪电在125—200 MHz频段范围的VHF辐射频谱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辐射能量呈现出幅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在通带范围上基本遵循f^(-2.9)的衰减率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vhf辐射 放电通道 时间差定位 短基线
原文传递
超级单体雷暴中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义军 孟青 +2 位作者 P.R.Krehbiel 刘欣生 周秀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9-505,共7页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对3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即环状闪电空白区)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km,持续...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对3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即环状闪电空白区)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km,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在产生龙卷风的灾害性风暴中,闪电洞的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0多分钟,且闪电洞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在龙卷风发生期间,闪电洞最为明显,并在闪电洞上方15~16 km高度有独立于其他闪电的辐射发生。在闪电洞周围,闪电通道呈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状,且没有明显的双层结构,闪电洞对应于雷暴中的强上升气流区,闪电辐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暴的对流结构。同时,在这些雷暴中主要以大量正极性地闪为主,正地闪的发生频数最大可达6次/min,正地闪峰值有时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有时在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雷暴 闪电 龙卷风 vhf辐射 时间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闪电
原文传递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VHF radiation source produced by lightning in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被引量:14
13
作者 ZHANGYijun MENGQing +2 位作者 P.R.Krehbiel LIUXinsheng ZHOUXiuj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6期624-631,共8页
The three-dimension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HF radiation events produced by light-ning discharges in three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measured by the lightning map-... The three-dimension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HF radiation events produced by light-ning discharges in three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measured by the lightning map-ping array system with high time and space resol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ghtning hole (lighting free region) with about 5—6 km in diameter or lighting ring (annular lighting free reg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ng updraft in thunder-storm. The lasting time of lightning holes is either short or long, being about 20 min in a tornado-producing thunder-storm. The lightning holes appear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ornado. The lightning hole is the most obvious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tornado and some self-existent lighting radia-tion events appear at a height of 15—16 km. The lightning channels of inter-cloud (IC) lightning discharge exhibit clockwise rotary structures and do not have clear bilevel structur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ornado. The lightning hole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strong updraft regi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radiation events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strong updraft in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Positive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dominate in these thunderstorms and the peak of positive CG lightning flash rate appears, with the maximum of 6 per minute, after or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orna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特性 空间特性 vhf辐射 超晶胞雷暴 龙卷风 闪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