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旭华 毛任翔 +5 位作者 王芳 赵玉坤 叶艳婷 章星琪 韩建德 廖绮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62-364,共3页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分为原发皮肤型和系统型,原发皮肤型常表现为孤立或局限的皮肤结节,而系统型皮损常表现为红色丘疹或结节,表现为肿块的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12岁女性患者以左腋下无痛性红色肿块为首发表现的表达间变淋巴瘤激酶的系...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分为原发皮肤型和系统型,原发皮肤型常表现为孤立或局限的皮肤结节,而系统型皮损常表现为红色丘疹或结节,表现为肿块的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12岁女性患者以左腋下无痛性红色肿块为首发表现的表达间变淋巴瘤激酶的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方案化疗后肿块明显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系统型 皮肤损害
下载PDF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烨(综述) 金洁(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32-235,共4页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很低。临床上对其认识仍有不足,易漏诊误诊此病。现就其在形态学、免疫和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淋巴瘤激酶 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文传递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卫兵 万友华 +2 位作者 李欣 唐晓翔 赵志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6-377,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末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末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CD30^+变大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寒 郭平平 +1 位作者 霍真 罗含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7-740,共4页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间变细胞的特征,表达CD30,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本文报道1例藏族儿童发生的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并总结此类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加深对本疾病的...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间变细胞的特征,表达CD30,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本文报道1例藏族儿童发生的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并总结此类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加深对本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儿童 皮肤 原发变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丙然 郭智 +3 位作者 何学鹏 刘抗援 张媛 陈惠仁 《实用癌症杂志》 2010年第6期648-651,共4页
目的提高以不明原因发热及合并噬血为主要表现的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为间变大细胞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该患者以不明原因发热就... 目的提高以不明原因发热及合并噬血为主要表现的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为间变大细胞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该患者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最后通过骨髓活检病理检查确诊,先后采用CHOP、VDLP方案化疗,病情暂时控制,继续随访治疗中。结论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要表现的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确诊取决于淋巴结、骨髓、脾等组织病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噬血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效升 张涛 +3 位作者 鲁英娟 原瑞凤 贾卫静 张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595-2599,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8月至2019年09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PC-AL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为52岁(15~73岁)。孤立性病灶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8月至2019年09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PC-AL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为52岁(15~73岁)。孤立性病灶1例,区域性病灶2例,广泛性病灶4例。病理亚型6例为ALK阴性,1例为ALK阳性。与孤立性和区域性病灶患者不同,广泛性病灶患者具有更高的铁蛋白、乳酸脱氢酶、β2-MG。7例患者均行全身化疗,主要采用CHOP样方案,而接受手术、放疗各1例。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7个月(0.6~152个月),5年OS为85.7%。1例ALK阳性孤立性病灶患者,经手术及化疗,原发病持续CR,OS为152个月。2例区域性病灶患者,原发病分别持续PR和CR。4例广泛性病灶患者5年OS为50%,2例死亡患者中,1例接受多次化疗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OS为67个月;另1例诊断时存在睾丸、附睾浸润,OS仅为0.6个月。结论:PC-ALCL是相对罕见的ALCL亚型,中年高发,病理类型以ALK阴性为主,孤立性和区域性PC-ALCL预后较好,广泛性PC-ALCL具有更高的铁蛋白、乳酸脱氢酶、β2-MG,且预后更差;ALK阳性PC-ALCL相对少见,但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变大细胞淋巴瘤 皮肤肿瘤 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001方案临床报告 被引量:12
7
作者 汤静燕 潘慈 +6 位作者 薛惠良 陈静 董璐 周敏 向润娥 顾龙君 王耀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分析2001方案短程化疗对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间变大细胞型淋巴瘤(ALCL)的疗效。方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报道及本研究组前期CCCG-97方案结果,对CCCG-97方案的适应证、分组标准、治疗强度及治疗时间进行修正,制定B-NHL2... 目的分析2001方案短程化疗对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间变大细胞型淋巴瘤(ALCL)的疗效。方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报道及本研究组前期CCCG-97方案结果,对CCCG-97方案的适应证、分组标准、治疗强度及治疗时间进行修正,制定B-NHL2001方案。根据分期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将患儿分为低危组(R1组)、中危组(R2组)和高危组(R3组),分别接受3、5和6个疗程的短程化疗。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明确诊断为B-NHL(伯基特型、弥漫大B细胞性和未能进一步行病理形态分型)和ALCL的连续首诊病例进行分析。随访至2007年12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研究期间纳入48例患儿,有3例(Ⅰ期1例,Ⅲ期2例)在1个疗程化疗好转后家长决定终止治疗未进入统计。有效数据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10个月至15.5岁,平均7.1岁,中位年龄6.3岁;Ⅰ期2例,Ⅱ期17例,Ⅲ期18例,Ⅳ期8例;R1组2例,R2组14例,R3组29例。原发部位:腹腔23例,鼻咽部7例,外周淋巴结7例,皮下组织1例,纵隔1例,腮腺2例,股骨、髋骨各1例,右胸壁1例,广泛胸腹腔病变难以确定原发病灶1例。病理分型:伯基特型14例,弥漫大B细胞性13例,ALCL3例,B细胞性(非淋巴母细胞性,未能进一步行病理形态分型)15例。2个疗程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41例;因有残留病灶而在3个疗程化疗后行2次手术,病理活检证实无肿瘤细胞确定为CR2例。CR率为95.6%(43/45例)。2例(Ⅲ、Ⅳ期各1例)未获CR,其中1例3个疗程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行2次手术,病理活检证实仍为肿瘤组织。随访至2007年12月,40/43例(88.9%)持续CR中,均已完成治疗。随访6~77个月,平均2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复发3例(Ⅲ期2例,Ⅳ期1例),其中1例为盆腔原发部位复发、1例骨髓复发、1例转移性脑膜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诊断后5、6和8个月。估计5年无病生存率(EFS)为88.3%。结论B-NHL2001方案估计5年EFS为88.3%,提示该方案有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 间变大细胞性 儿童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4例病理和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秋阳 周小鸽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4期215-218,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临床表现等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C-ALCL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临床表现等资料,总结它们的特点。结果14例PC—ALCL中,随访结果提示1... 目的总结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临床表现等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C-ALCL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临床表现等资料,总结它们的特点。结果14例PC—ALCL中,随访结果提示13例生存,1例失访,生存时间2~5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9.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形态学方面,瘤细胞以中-大细胞为主,多形性明显的经典型11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小细胞型1例。所有病例多数肿瘤细胞(〉75%)表达CD30。结论PC—ALCL是一种预后很好的少见淋巴瘤类型,皮肤结节、中大细胞浸润、CD30弥漫阳性为其主要病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变大细胞淋巴瘤 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WHO分类 临床表现 预后
原文传递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alysis 被引量:2
9
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5 位作者 燕晓雯 徐新宇 印洪林 张彤 社本擀博 钱斌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802-1805,147,共4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LCL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s.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 CD20, CD30, CD45RO, CD68,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ytokeratin (CK) and HMB45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antigens from routine paraffin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Ten patients (7 men and 3 women, aged 31 to 84 years) complained of subcutaneous masses or papular eruptions over their lower trunks and extremities.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umerous large round or oval pleomorphic cells. The cytoplasm was usually abundant, amphophilic or basophilic, and finely vacuolated. Nuclei were commonly eccentrically localized and lobated or horseshoed in shape,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Reed-Sternberg-like cells were seen. Nucleoli were generally multiple and large. Of the 10 patients, tumor cells displayed positive antigen expression of CD30 in all cases, positive CD45RO in 6 cases, positive CD20 in only 1 case, but negative CD45RO and CD20 expressions in 3 cases. Two patients died at 7 weeks and 3.4 year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ositive CD30 stai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 from other malignant skin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Antigens CD30 Antigens CD45 Diagnosis Differential Female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Lymphoma Large-Cell Ki-1 Male Middle Aged Skin Neopla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